影片概述
導 演:沈西苓編 劇:夏衍
主 演:趙丹 周伯勛 陳凝秋
上 映:1933年
地 區:中國大陸
語 言:國語
顏 色:黑白
聲 音:無聲
類 型:劇情片
故事梗概
影片從喧囂的都市生活中截取了24小時,暴露出一幅幅貧富懸殊的人生畫面:在一個外資開辦的紗廠中,一名童工被機器軋傷了,周買辦(周伯勛飾)推說“自己不小心”而置之不顧,受傷的童工在血泊中掙扎了24小時,終於因無錢醫治而悲慘地死去;周買辦和他的太太各自和自己的情人,在聲色場中消磨著光陰;失業青年老趙(趙丹飾),為了救助受傷的童工,生平第一次到周買辦家去“行竊”;而童工的哥哥、菜販陳大(陳凝秋飾),卻被當作竊賊逮捕入獄……
影片暴露了買辦資產階級壓迫剝削工人的罪惡和荒淫無恥的生活,展現了工人和城市貧民被壓迫、受剝削、掙扎在死亡線上。劇本對都市的現實生活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它對社會的黑暗暴露是極其深刻的,它的反帝的呼聲是非常強烈的。富有現實意義的題材,新穎獨特的結構,精選的細節,簡潔的蒙太奇處理……顯示出夏衍劇作的特色。導演沈西苓則出色地再現了劇本的內容。趙丹、陳凝秋和周伯勛的表演,也無懈可擊。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影片完成後,被電影檢查機關足足扣壓了一年,反覆審查了十多次,剪掉了許多畫面,一直拖到1934年12月才準予放映。這時觀眾看到的影片已是面目全非了。
導演介紹
沈西苓,原名沈學誠,筆名葉沈,1904年生於杭州,中國著名電影編劇、導演藝術家。早年在浙江甲種工業學校染織科學習,畢業後公費留學日本。在東京美術專門學校學習繪畫,他開始對話劇產生興趣,同時也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1924年在日本築地小劇場實習美工。1928年回國加入創造社,執教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和中華藝術大學。1929年他與夏衍、馮乃超組織了“藝術劇社”。導演了話劇《愛與死的角逐》等。1930年與許幸文、王一榴發起組織“時代美術社”。同年,以魯迅為首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不久,天一影片公司招考導演、演員和美工,他改名沈西苓,投考美工師被錄取。從此,開始接觸電影,並發表過幾篇有影響的電影文章,在“天一”期間,他先後為《歌場春色》、《有夫之婦》等影片擔任美工,導演話劇《怒吼吧,中國》 ,還寫出電影劇本《女性的吶喊》 。1932年他與人合作,創辦了我國最早的電影理論刊物《電影藝術》 。1932年他親自導演了自己的作品《女性的吶喊》一片,以及導演《上海二十四小時》一片,之後,他又參加了《姊妹花》、《女兒經(1934)》等影片的導演工作,顯示出他的導演才華。
1935年他接連編導了《鄉愁》、《船家女》兩部影片,1937年他編導完成了優秀影片《十字街頭》 ,該片是他的代表作,標誌著作者思想發展和藝術技巧的成熟。同時他又創作、導演了幾部優秀戲劇,如:《在烽火中》 、《保衛蘆溝橋》、 《民族萬歲》 、《塞上風雲》等。1939年他又拍攝完成《中華兒女》一片,以及寫成電影劇本《大時代的小人物》等。
沈西苓是一個正直、愛國的電影工作者,他具有比較全面的才能,善於創新,勇於開拓,導演影片細膩,而富有新意,屬於當時的“新派”導演,在理論方面,他先後發表過諸多有影響的文章,不僅警醒當時中國電影勿走向極端,而且以其尖銳,精辟帶動了中國電影的發展,他是中國電影的先驅者,又是奠基者,真真正正成為中國早期電影的開拓者。於1940年死於傷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