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尊號碑》冊(明初拓本)

《上尊號碑》冊(明初拓本)

《上尊號碑》冊(明初拓本)又名《百官勸進表》、《勸進碑》、《上尊號奏》。記東漢獻帝末年,華歆、賈詡、王朗等對曹丕勸進之事,實際是曹丕玩弄的一個政治手腕。《上尊號碑》的書法,以“方整峻麗”著稱於世。法結體方整,運筆速捷,波磔縱肆,圭角呈露,奇偉雄強,為漢末隸書的代表作,對晉唐隸書有一定影響。

基本信息

簡介

《上尊號碑》上尊號碑

全稱《魏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又名《百官勸進表》、《勸進碑》、《上尊號奏》。記東漢獻帝末年,華歆、賈詡、王朗等對曹丕勸進之事,實際是曹丕玩弄的一個政治手腕,他隨後即正式禪位稱帝,史稱曹魏。碑不書立石年月,32行,行49字。縱27.6厘米,橫 14 厘米。《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裴松之注中記其文,與此碑稍異。顧南原《隸辯》定東漢獻帝延康元年(220)。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則以為此碑記文當在延康元年,而刻於魏黃初之後。此碑一向與另一魏初豐碑《受禪表》並稱。二碑均在河南許昌南三十里曹魏故城之古城村漢獻帝廟中,皆南向,一東一西,巍然相峙。依事理推之,先勸進,後受禪,或同時並舉。《受禪》既立於黃初元年,則此碑之立當不會太晚或與《受禪》立於同時。書法結體方整,運筆速捷,波磔縱肆,圭角呈露,奇偉雄強,為漢末隸書的代表作,對晉唐隸書有一定影響。

介紹

此本為初拓未剜本,首行“御史大夫”的“夫”及“安陵亭”等字完好,較一般明拓本少損字甚多。張效彬跋以為“或稱元拓亦不為過”。拓本字雖漫漶,波磔禿齊,但瘦硬挺拔,保存了原字的精神面貌。原為羅振玉收藏,較明拓本多字處均鈐有“羅叔言”小印。有張效彬鄒銳跋,“徐紫珊秘笈印”、“張式抱翁”等藏印63方。現藏故宮博物院

特點

上尊號碑上尊號碑

《上尊號碑》的書法,以“方整峻麗”著稱於世。傳為梁鵠或鍾繇書,皆不可靠。明趙崡謂:“此碑或曰梁鵠書,或曰鍾繇書,未有的據。然隸法遒古,非二公不能,自是鐘鼎間物也。”(《石墨鐫華》)清馮雲鵬謂:“敘刻安整,書法工妙,自是魏碑巨製。”(《金石索》)此碑書風與《受禪表》極相似,惟字形稍方,一如《受禪表》條所述,同為開啟魏晉書風的先導,涅潤後世,至深且遠。

歷史價值

東漢獻帝建安十五年(210),曹操曾下令禁碑。故曹魏時代,除個別皇家巨製之外,存世者極少。曹魏之時,三國鼎立,儒、道、佛三教並行,社會思想比較開放。文風亦尚通脫、清峻。故魏初諸刻,一反漢末分隸之古厚典雅而為空靈峻麗。就漢字字型的演變而言,魏初諸刻是由隸變楷的橋樑;就書風而言,它們浸淫灌溉了兩晉南北朝乃至隋及唐初之書法;故無論在漢字字型變遷史,還是書法藝術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史載

《上尊號碑》《上尊號碑》

《上尊號碑》無立碑年月,清顧炎武《金石文字記》以為“此文當在延康元年(220), 而刻於黃初之後。”前人傳為梁鵠或鍾繇書,無確據。原石現在河南臨潁南繁城鎮漢獻帝廟前。碑額陽文篆書“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文隸書,碑陽22行,碑陰10行,行各49字。

三絕碑

上尊號奏上尊號奏
三絕碑即《受禪表》碑和《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位於許昌市西南17公里處的繁城鎮漢獻帝廟內。《受禪表》碑,高3.22米,寬1.02米,厚0.28米,圭形,上有碑穿額題篆書陽文"受禪表"三字。碑文22行,每行49字,字1寸2分,隸書陰鐫,內容首先闡明禪讓乃自古之美德,接著頌揚曹丕"齊光日月,材兼三級",有"堯舜之姿"、"伯禹之勞"、"殷湯之略"、"周武之明",在公卿將軍固請下,他"回師千慮,至於再,至於三"才在繁陽(今繁城鎮)築靈壇舉行受禪大典。《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高3.22米,寬1.02米,厚0.32米,圭形,上有碑穿,碑額篆書陰刻"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八字。碑文隸書陰鐫,正面22行,背面10行,每行49字,字大1寸2分,內容為魏文武大臣奏請曹丕代漢稱帝事。奏章稱道"漢帝奉天命以固禪,群臣敬天命以固請"。漢獻帝讓位曹丕代漢乃天命所歸。奏章前後均列公侯臣等46人職名。兩碑均系朗王文、梁鵠書、鍾繇鐫字,謂之三絕,即文表絕,書法絕,鐫刻絕,有較大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