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48年深冬,一名男子在41歲生日那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這封信出自一個臨死的女人,講述了一個纏綿的愛情故事,而這個故事的男主人公對此卻一無所知。故事始自18年前,一個女孩(林園飾)13歲時愛上了住在隔壁的作家。後小女孩因家中變故搬到了別處,但她卻始終無法忘記曾經住在隔壁的作家。幾年後,小女孩(徐靜蕾飾)以學生身份回到原來的住處,與作家重逢,但作家對這個曾經住在隔壁的小女孩沒有任何印象。作家因事離開,並表示回來後馬上與她聯繫,卻從此杳無音訊。女孩在絕望的等待中發現自己懷孕了,因對作家的愛,她決定生下這個孩子。孩子出世後,生活越發艱難,她為讓孩子過上優越的生活,不得不依附有錢男人墜入風塵,過著交際花一樣的生活。幾年後,她終於再次遇到了深愛多年的作家,兩人又有一夜的歡愉,但作家仍舊沒有認出她來。又過了幾年,孩子患傷寒病死去,當年的女孩將往事寫進信中寄給了作家。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陌生女人 | 徐靜蕾 | ---- |
徐先生 | 姜文 | ---- |
軍人 | 黃覺 | ---- |
officer Huang | 焦晃 | ---- |
管家 | 孫飛虎 | ---- |
少女 | 林園 | ---- |
少女母親 | 蘇小明 | ---- |
少女繼父 | 馬恩然 | ---- |
兒子 | 蘇子豪 | ---- |
landlady | 張暴默 | ---- |
職員表
▪製作人:董平;馬保平;徐靜蕾;趙毅軍
▪原著:史蒂芬·茨威格
▪導演:徐靜蕾
▪攝影:李屏賓
▪配樂:久保田修;林海
▪剪輯:張一凡
▪美術設計:曹久平
▪錄音:陳琛
角色介紹
陌生女人|演員徐靜蕾 女孩13歲時愛上了住在隔壁的作家。後小女孩搬到了別處,卻始終無法忘記曾經住隔壁的作家。幾年後,小女孩以學生身份回到原來的住處,與作家重逢,將自己的初夜獻給了他,但作家對這個曾經住在隔壁的小女孩沒有任何印象。兩人幾次交歡後,作家因事離開,並表示回來後馬上與她聯繫,卻從此遙無音訊。女孩在絕望的等待中生下了作家的孩子。孩子出世後,生活越發艱難,女孩為讓孩子過上優越的生活,不得不依附有錢男人,過著妓女一樣的生活。又過了幾年,孩子患病死去,女孩將往事寫進信中寄給了作家。 | |
徐先生|演員姜文 這位風流倜儻才華出眾的作家日夜風流,他對女人說出的每句動聽話語卻只是沒有新意的重複與傷害。不同的女人在他眼裡似乎都會各有魅力,他注定不可能在某一個女人身上停住腳步。一個陌生女人的出現或許能讓他有所覺醒,也許只是暫時的傷感。陌生女人(徐靜蕾飾),她一輩子只愛了一個男人,少女時代一見傾心;大學畢業亭亭玉立,以逼人的青春尋回初戀,一夜激情,如願以償;中年被棄卻執迷不悔,看淡人生成為交際花,對身邊向自己求愛的男人若即若離。最終因為兒子的死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 |
少女|演員林園 陌生女人小時候的形象,帶著一點忸怩、靈動及少女情懷,13歲時愛上了住在隔壁的作家。後搬到了別處,卻始終無法忘記曾經住隔壁的作家。 |
幕後花絮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製作費高達2000萬元人民幣。拿這么多錢來陪徐靜蕾“耍把勢”,值得嗎?此片投資方保利華億總裁董平表示:“我們為徐靜蕾的《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配備了最強的製作隊伍,我們願意花大價錢來扶植中國電影的新生力量!”
保利華億今年力推徐靜蕾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以及顧長衛執導的《孔雀》 。徐靜蕾與顧長衛都屬於中國導演界的新人,但這兩部電影的投資都分別達到了2000萬元人民幣。雖然承擔了一定的風險,但董平對於這兩位導演的能力深信不疑。他表示:”我們支持像徐靜蕾、顧長衛這樣的優秀電影人,我們願意提供良好的條件給有志於電影的年輕人!” 而身為編劇導演的徐靜蕾又是怎么樣一番心態吶?在影片的拍攝期間,徐靜蕾對影片一直都充滿信心,為不影響正常拍攝,影片從開機之初她便一直不肯對外透露訊息。而由投資方組織媒體探班也要自己親自把關、嚴格控制到場人數,一切做到絕對保密。當時,《來信》在天津某文物建築中拍攝一場夜戲,徐靜蕾扮演的女主角在戲樓和情人看戲,無意中發現了夕日暗戀的男子(姜文飾演的一名作家)。在片場的徐靜蕾已經穿好戲裝,神色從容地指揮著各個部門緊張有序地工作。而黃覺穿著一身國民黨的軍服,安靜的自己看著書,顯得有些靦腆,時常要撓著頭思考問題,像個學生一樣單純。他表示對姜文與徐靜蕾的專業精神很敬佩,並承認姜文是他最喜歡的這個男演員。
另外,在拍攝場地中有一個人時不時走過來,用手中測光表在黃覺的臉旁查看布光情況,他就是台灣著名的攝影師李屏賓。他曾拍攝過《花樣年華》 (2000)、《心動》(1999)、《海上花》(1998)、《半生緣》(1997)、《戀戀風塵》(1987)等大量的優秀作品。此次,李屏賓受徐靜蕾之邀擔當攝影,足見製片方在這部電影的製作上用心良苦。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取景於天津市廣東會館、北京、河北和四川等地,邀請了台灣著名的攝影師李屏賓,足見製片方在這部電影的製作上用心良苦。
該片改編自著名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說,由徐靜蕾自編自導自演,是她自《我和爸爸》之後的第二部作品,同樣用女性的視角,平靜地講述了一個激烈的故事。該片總耗資高達2000萬人民幣,製作班底一流,由徐靜蕾、姜文、黃覺等主演。在談到如何將小說搬上銀幕時,徐靜蕾說:“原先想把這個故事直接搬到現代,但是劇本寫到一半感覺非常不順暢。後來我試著把這個故事放到了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忽然就有感覺了。”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1.保利華億有限公司[中國]
2.AsianUnionFilmLtd.[中國香港]
發行公司
1.BartonFilmsS.L.[西班牙](2005)(Spain)(theatrical)
2.博納影業集團[中國](2005)(China)(allmedia)
3.DivisaHomeVideo[西班牙](2005)(Spain)(DVD)
發行信息
票房信息
自2005年3月4日上映以來,首周末三天即狂收票房400萬,北京兩條院線票房收入近百萬,成為當周新片票房冠軍。上映情況
發行地區 | 上映時間 | 細節 | 發行地區 | 上映時間 | 細節 |
---|---|---|---|---|---|
中國China | 2005年3月4日 | 義大利Italy | 2005年4月25日 | Udine Far East Festival | |
西班牙Spain | 2005年2月11日 | 美國USA | 2005年5月30日 | Seattl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
西班牙Spain | 2005年9月 | San Sebastián Film Festival | 英國UK | 2005年8月 | Edinburgh Film Festival |
獲獎記錄
獲獎情況 | 年份 | 獎項名稱 | 獲得獎項 | 獲獎人 |
---|---|---|---|---|
獲獎 | 2005 | 第二十五屆金雞獎 | 最佳攝影獎 | 李屏賓 |
獲獎 | 2005 | 第二十五屆金雞獎 | 最佳美術獎 | 曹久平 |
提名 | 2005 | 第二十五屆金雞獎 | 最佳錄音 | 陳琛 |
獲獎 | 2004 |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 | 最佳導演獎 | 徐靜蕾 |
提名 | 2004 |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 | 金貝殼獎 | 徐靜蕾 |
精彩劇照
影片評價
以倒敘的手法來表現一個故事的主要情節並非是導演徐靜蕾的首創,但對於這么一個比較特殊的愛情故事而言,以這樣的方式作為影片切入點,確實能比較容易地讓觀眾迅速融入到影片的故事情節及氛圍中去,“萬事開頭難”,徐靜蕾較為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後面的故事情節地展開也就自然容易了許多。故事從女主人公童年時初遇男主人公之前開始正式展開。她的童年生活枯燥、乏味,她當時本身的性格也比較敏感、內向,而男主人公的到來如同一陣春風,吹皺了她心底的一池湖水。少女情懷總是詩,情竇初開的她就這樣莫名地愛上了他。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樣一段童年的單純暗戀竟讓她從此淪陷,直至萬劫不復,賠上了一生,而他卻早已把她忘記。
本片的攝影是電影的一大亮點,唯美的映像使人過目難忘。鏡頭躡手躡腳的行走,好像生怕碰翻了斟滿欲溢的情感,觀眾則幾乎無法察覺攝像機在移動——李屏賓先生爐火純青的掌鏡功夫,為微妙、雋永的情緒,增加了層次感與質感,使一幅細密的工筆畫凸起、豐滿,成為立體的浮雕。靜態的景物反覆出現,窗、門廊、北屋的大房、窄巷,每次都別是一番滋味,似相冊里泛黃的照片;而無論女人行走於海邊的磐岩,或隨四川江邊的小船在氤氳水氣里若隱若現,始終如雅致的明信片,配合柔和、曖昧的光線,娓娓道來。
另一點睛之筆是久保田修的配樂,音樂溫暖、舉重若輕,以“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旁觀姿態,將冰涼的鋼琴與溫婉的琵琶完美契合,別具一格。主曲首段琵琶唱、鋼琴和,芳醇、可親;至第二段,鋼琴轉奏主鏇,琵琶淒切的綸指則如泣如訴,一切盡在不言中。
姜文在本片的表演尺度略偏內斂,以其花花公子的身份,有幾段戲完全可以更放一些。蘇小明、張暴默,兩位唱而優則演的中年女性,戲份甚少,卻均有不俗的表現。一老一少兩個亮點:林園將忸怩、靈動的少女情懷詮釋得極精準,當然,這不妨歸結為“本色出演”。而在精湛的群像演技中,“蔣委員長”孫飛虎最奪戲,出鏡不多,但出場便出彩。初次現身時,在母女倆走遠後,他對泥瓦匠說了句“這就差不多了”,無一絲表演痕跡,讓人驚嘆。其後,即使不露臉、不獻聲,靜靜掃雪的背影,亦韻味十足。當然,還有那一聲“小姐”,幾乎穿透了女人的心。
自編、自導、自演的徐靜蕾,整體表現亦十分出色。表演雖無重大突破,仍較好地展現了稍縱即逝的情感變化,尤其盥洗室內靜坐吸菸的那個鏡頭,沉靜中隱藏著張力,反映了演員本人的個性。敘事乾淨利落,儘可能剔除了冗餘內容,包括女人的名字,包括她在旁白中反覆提及的“今天死去”的人物的死因。
各方評論
啟發:我的電影不想去啟發別人、教育別人,只是用激情去表達,使觀眾感動。美國拍的《巫山雲》同樣改編自這部原著,但帶有很強的道德批判色彩,這是時代的局限。當代女性在愛情里只關注自己的感受,我的《來信》就是一個很純粹的、當代人能理解的愛情故事。
北京:這可能是個人因素。我對北京感情深,北京有一種大氣的東西在裡面。我也曾經想選擇當代的北京作為背景,但寫到第二部分就很難進行下去,因為女主角未婚生育私生子,她交際花的身份會引發很多敏感的社會問題,我不想因為這些敏感問題而背離原著,我想說一個純粹的愛情故事,去關注情感本身,而不是社會問題。
改編:情感的主題是沒有國界的,愛情也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所以這次改編沒有任何障礙。唯一不同的是,原著敘述很熱情,而我的電影有一種很克制的東西在裡面,電影的情感方式與原著不同。
男女導演:中國現在是男女平等,而不是以前的男尊女卑,女性做事情反而比男性更容易些。我覺得沒有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