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逝〉[中國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劇]

中國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劇《傷逝》,由王泉、韓偉編劇,施光南作曲,1981年秋首演於北京。

創作過程

劇本根據魯迅的同名小說改編,著意表現子君和涓生追求自由的愛情生活,但又無法擺脫舊勢力的重壓,終於導致悲劇性的結局。在歌劇結構、音樂手段的運用方面,該劇都有一些突破。例如打破了分幕、分場的傳統戲劇結構,以春、夏、秋、冬的時序及六個相互連貫的場景為線索展開劇情。在音樂表現手段上除了運用宣調、詠嘆調等西洋歌劇的表現方法以外,也運用了重唱、樂池中合唱、旁唱等手法,在音樂描寫人物心理方面也有所創新。

民族歌劇《傷逝》是當代作品。王泉、韓偉根據魯迅誕辰100周年,由中國歌劇舞劇院組織創作排練的。於1981年在北京人民劇場首演。劇本體現了原著抒情詩式的筆調,刻畫了涓生和子君兩人於20年代就敢於向封建禮教抗爭的青年,也揭示了知識分子自身的弱點。

藝術特色

全場只有男、女角和男、女歌者四個演員登場。劇情淡化、巧妙地運用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場序結構。故事用倒敘手法首先展現春之黃昏,涓生歸來,凝望某會館門樓,痛苦回憶著往事......

夏日小院,紫藤花架下,涓生等待子君的到來。子君告訴他,她因讀《娜拉》與叔父吵翻,並說"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她表現了中國女性覺醒的曙光。子君接受了涓生的愛情,他們沉醉於初戀的幸福之中。

秋日如丹,涓生和子君遷入新居,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但是世俗偏見使他們受到嘲諷,接著涓生被辭退了職務。涓生決定重新另謀生路,但是他們的自由結合使周圍的人給以白眼,連摯友也避開了他們,夫妻感情因而發生了裂痕。

西風乍起,寒潮浸透心懷。冬天來臨,他們的愛情發生了危機,涓生感到天真的理想不過是夢幻,他想,求生只有各自飛去。他違心地說出了:"我已經不愛你了!"子君的心冷了,她帶著被撕裂的心離開了家。涓生只能呼喚蒼天:"這到底是為了什麼?"悲劇給人留下了深深的思索。

該劇以大段的詠嘆調、宣敘調、重唱與合唱交織運用,藉以抒發人物內心波瀾壯闊的情感。《傷逝》是80年代中國民族歌劇創作的重要收穫之一。

歌劇劇目

01. 序奏

02. 沉重的往事湧上心懷

03. “夏”的幕前曲

04. 迷人的夏日黃昏

05. 涓生的詠嘆調“她奪走了我的心”

06. 子君的詠嘆調“一抹夕陽”

07. 宣敘調“我們的未來是美好的”

08. 讓愛的春潮湧出心房

09. 子君的詠嘆調“我看見了什麼”

10. 二重唱“願愛的星辰永遠照耀”

11. 宣敘調“我把她送給你”

12. 二重唱“紫藤花”

13. 秋的幕前曲

14. 丹桂飄香

15. 子君的短歌“欣喜的等待”

16. 宣敘調及“今天是什麼日子”

17. 宣敘調及“紫藤花”之二

18. 宣敘調“溫習舊課”

19. 宣敘調“讓他們議論去吧”

20. 一陣陣淒風一陣陣秋

21. 宣敘調“讓我們飛向新的生活”

22. 秋夜曲

23. 勇敢者的敘事曲“人生的路上步履艱難”

24. 子君的詠嘆調“風蕭瑟”

CD: 施光南、程志、殷秀梅、劉躍、關牧村、陳貽鑫 - 紫藤花—歌劇《傷逝》全劇 CD2

01. 涓生的詠嘆調“金色的秋光”

02. 對話音樂

03. 宣敘調“無畏的子君今在何方”

04. 涓生,請不要再說

05. 寒潮透心懷

06. 渴望

07. 冬的幕前曲

08. 女歌者的浪漫曲“冬天來了”

09. 生活啊生活

10. 可怕的沉默

11. 宣敘調“我們不能離分”

12. 場景音樂

13. 合唱及宣敘調“原諒我吧!子君”

14. 場景音樂

15. 子君的詠嘆調“不幸的人生”

16. 場景音樂及“紫藤花”之三

17. 記憶中子君的歌聲

18. 涓生的詠嘆調“刺向心頭的一把利劍”

19. 涓生的詠嘆調“告訴我”

20. 暗轉音樂

21. 終曲“古城默默盼春來”

老劇新拍

創作規模

2014年12月11日,中國歌劇舞劇院33年後復排的經典歌劇《傷逝》的120餘人參演的大型民族歌劇終於要在北京天橋劇場如約上演。屆時,期待已久的新版巨作終於要解開神秘面紗。2014年12月11日的正式演出,中國歌劇舞劇院特地邀請到了該劇作曲——人民音樂家施光南的夫人洪如丁、及當年的編劇之一韓偉到場觀看。

新劇看點

看點一: 81節目冊

歌劇《傷逝》是中國第一部原創抒情歌劇,1981年人民音樂家施光南為紀念魯迅誕辰100周年,在中國歌劇舞劇院的院內將此劇創作完成。中國歌劇舞劇院作為原創團隊,保存著當年很多珍貴的資料。新版《傷逝》導演陳蔚在第一次工作會議上就強調,在演出前的劇場前廳,要做一個有關歌劇《傷逝》的珍貴資料展,將音樂家珍貴的手稿、首演節目冊、劇照和道具服裝等等,一一呈現給觀眾。

劇場前廳,映入眼帘的將是33年前的記憶;走進劇場,感受的將是33年後再現的經典和對先輩的敬意。

看點二: 舞美

陳蔚導演曾經公開表示,她由衷地感到這部劇1981年的一度創作是相當成功的。這部劇的創作開創了歌劇創作的一種新的類型。當年上演時,可以說很“先鋒”。80年代我們的前輩就突破了歌劇創作中的傳統舞台樣式,採用了虛實結合的方式來結構舞台空間,多媒體的運用在當年絕無僅有。

此次復排,中國歌劇舞劇院更是傾注了大量財力物力。據該劇舞美設計王辛剛介紹:這次舞美的靈感來源於魯迅原著《傷逝》的原出處《彷惶》。舞台展開一紙變形的書稿稿頁,用不對稱不平衡的表現方式,暗示著民國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無可逃避的彷惶。同時,它也是一副很好的反音板,對於不帶麥克不設音響的的純聲歌劇舞台有著重要的實用性。

劇中的多媒體將多次出現一雙子君渴望自由的眼睛,這是1981版經典的場景,甚至中國最高影響力的音樂雜誌《人民音樂》還在11月刊中刊登了歌劇《傷逝》的劇照當封面。新版中這雙眼睛的多次再現,也是新版創作團隊對先輩致敬的表現方式。

看點三: 經典唱段

1981年的首演,在當年獲得了巨大反響。其中的唱段:《紫藤花》、《一抹夕陽》、《風蕭瑟》、《他奪走了我的心》等不僅旋律優美,成為我國民族歌劇的代表曲目而廣為流傳,更是國內聲樂教材的典範之作。這些動聽的經典唱段,由女主角王瑩和男主角莫華倫的全新演繹後,用卓越幾近完美的唱功呈現的委婉旋律,表現了子君和涓生的愛之春夏秋冬的心理波瀾,台下的觀眾不容錯過。

劇中結尾處,涓生兩大段情緒激昂的詠嘆調:《刺向心頭的一把利劍》和《告訴我》,傾盡了他極大的激情和力量,此處將是體現莫華倫紮實功力之處。第一次聯排時,當劇尾交響樂經典旋律響起,主演莫華倫曾淚灑舞台,他說這是他唱西洋歌劇《藝術家的生涯》後,第二次在舞台上流淚。

看點四: 雙人舞

劇中,編劇設計的一段舞蹈場面,從舞台提示上看這段戲只有短短七行字,而施光南先生卻為此整整寫了35頁總譜。繼1981年首演之後,總譜上這段13分鐘45秒的雙人舞,從此再未上演。此次復排,除了幾張1981年的劇照,再無其他參考。活躍於舞台劇舞蹈編排領域,在多部音樂劇、歌劇中擔任舞蹈編導的梁宇,做為該劇執行導演,親自編排了全新的雙人舞。如此長度的男女雙人舞,尚屬歌劇舞台之罕見。兩位青年舞蹈演員用細膩的肢體語言講述了子君和涓生從春到冬的悲慘愛情故事,可謂該劇新亮點。

紀念演出

2018年5月2日-3日,為紀念人民音樂家施光南逝世28周年,由中國歌劇舞劇院主辦的經典民族歌劇《傷逝》在保利劇院上演。演出由陳蔚執導、張崢執棒,王瑩、王傳越、劉春美和曲波四位歌唱家聯袂主演,呈現了不同以往版本的豐厚層次和戲劇張力。

2018年5月2日,民族歌劇《傷逝》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該劇以魯迅同名小說為原型,由施光南作曲,是80年代中國民族歌劇創作的豐碩成果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