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雷”7號

“風雷”7號

風雷7號飛彈是仿美"百舌鳥"飛彈研製的一種全天候空對地反雷達戰術飛彈。這種飛彈可裝在殲擊機、強擊機與轟炸機上,用於對地空飛彈制導雷達和高炮陣地雷達等電磁輻射源進行轟擊。1976年和1977年,空軍司令部兩次向國防科工委建議研製這種飛彈。

基本信息

戰術飛彈

1977年6月27-28日,黑龍江省國防工業局根據第八機械工業總局的委託。召開總體協調會議,專門研究了"風雷7號"測繪、設計問題。確定由三四九廠和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承擔發動機、彈體、彈翼和尾翼部分。二五四廠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承擔引信、導引頭和控制舵部分。

1978年10月28日,中央軍委下達檔案,同意研製風雷7號飛彈。1979年1月八機總局正式下達風雷7號飛彈研製計畫。三四九廠除承擔飛彈發動機和模型彈試製外,還負責地面固定式發射架和裝填運輸車設計與製造。二五四廠負責10公分被動式導引頭、10公分高頻無線電引信、控制舵和舵機、導引頭和引信檢測設備的設計與試製任務。

原理介紹

“風雷”7號“風雷”7號
風雷7號飛彈

"00"批模型彈用的FG101發動機由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設計。三四九廠在試製中,利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的鏇壓設備,採用熱處理整體鏇壓方法,加工出高精度發動機殼體。對殼體凸緣、裝藥方式、周向鏈公差、石墨噴管安裝、發動機吊裝、固定銷設計等做了改進。1979年,試製出首批13部飛彈發動機試驗樣機,送到八四五廠進行裝藥及地面高低溫點火台架試驗。通過調整推進劑配方,發動機獲得較穩定的內彈道性能。

風雷7號飛彈發動機在方案確定、結構設計、材料選擇及加工工藝等方面體現了立足國內、先進性與現實性相結合的原則,在"百舌鳥"飛彈發動機的基礎上吸取了"麻雀"Ⅲb2飛彈發動機的特點,在同類戰術飛彈固體火箭發動機中具有國內先進水平。1980年3月裝有三四九廠試製的風雷7號飛彈FG101發動機的模型彈在解放軍第31基地首次進行無控飛行試驗,目的是考核發動機在飛行中的工作可靠性並測量彈道參數。通過2發模型彈試驗,"00"批模型飛彈飛行正常,發動機工作穩定,彈道軌跡與預計的相似,性能基本達到設計要求。

198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下達檔案確定風雷7號飛彈為1985年列裝產品。總參、國務院國防工辦批准風雷7號飛彈在殲-8Ⅱ戰鬥機上懸掛。同年,三機部提出把風雷7號飛彈掛在轟-7型飛機上。1980年三四九廠共生產風雷7號飛彈固體火箭發動機16部、模型彈3發。1981年初,由於國家削減軍費,科研經費不足,八機總局決定停止該型號產品的研製。1983年風雷7號固體火箭發動機獲國防科工委科技成果三等獎。

風雷7號飛彈停止研製後,八機總局要求二五四廠繼續研製高頻比相式無線電引信、針閥式燃氣舵機、被動式導引頭三項部件,作為技術儲備。

二五四廠從1978年先後試製出2套高頻比相式無線電引信原理樣機和3套試驗樣機,經過試驗室內場分機和整機調試,樣機基本達到設計要求。1982年10月樣機在81032部隊和86001部隊配合下,進行大功率模擬外場試驗。在860型炮瞄雷達的近場,完成了高速轉台模擬試驗和模擬彈道低速滑軌試驗。試驗表明該無線電引信達到設計要求。1983年5月16日,航天部預研局在二五四廠召開風雷7號無線電引信鑑定會,認為該引信性能可靠,工藝成熟,填補國內高頻比相10公分無線電引信的空白。

針閥式燃氣舵機從1977年開始研製,首批試製3套樣機,分別進行冷氣試驗、燃氣試驗和例行試驗,各項指標均達到或超過設計要求。1981年12月樣機在湖北進行藥柱試驗,至1982年末,完成全部試驗項目。1983年7月14日,樣機經航天部鑑定,認為已達到裝彈飛行試驗的水平。

1978年二五四廠試製出2套反雷達飛彈被動式導引頭原理樣機和2套試驗樣機。樣機進行兩次真實目標外場掛機試驗、一次空中飛行試驗和一次大功率模擬試驗,均達到設計要求。1983年5月12日,通過航天部鑑定,認為該導引頭技術先進,填補國內10公分被動式反輻射雷達導引頭的空白。

二五四廠共生產飛彈高頻比相式無線電引信3部,針閥式燃氣舵機3部,反雷達飛彈被動式導引頭2部。1984年該3項成果,分獲國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