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
明末的農民起義自天啟七年(1627年)就開始在陝西爆發了,且成燎原之勢,到了崇禎年間,起義軍的衝擊地區日益擴大。李自成原為起義軍首領高迎祥的部下,高迎祥戰死後,李自成領導他的部眾,轉戰於川陝之間。在經歷了崇禎十一年至十二年的起義沉寂期後,李自成重新出山戰鬥,進入河南,攻破洛陽,局面大變,起義進入極盛期。在河南杞縣諸生李岩的幫助下,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以此鼓舞和號召民眾,很快隊伍發展壯大達近百萬人。在占有河南全省之地後,李自成又統兵南進湖廣,在襄陽稱新順王,初步建立了政權。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親提大軍西征,占有陝西全省,並分兵取得今寧夏銀川及甘肅蘭州、武威、張掖等地。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定國號“大順”,建國後各項制度逐漸完備。
同年三月十七日,起義軍進圍北京,十九日,崇禎皇帝自縊而亡。李自成占領北京後,沒有處理好起義軍領導集團內部的合作問題,也沒有及時解決明朝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的問題,以至於吳三桂投降清朝,為清軍打開入關之門。山海關一役,李自成兵敗,退回北京後,於四月二十九日在明宮武英殿草草即皇帝位。次日便撤離北京,轉入抗清鬥爭中。
清順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迎擊清軍於潼關,激戰後棄西安,下湖廣。同年四月,李自成死於湖北通山九宮山。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推翻了明朝的統治,並對舊有的生產關係和封建秩序進行了猛烈地衝擊,同時也影響了城市工商業的發展,但是農民起義的流寇主義作風、內部不能團結、爭權奪利,再加上漢族地主與滿族軍隊的內外夾擊,導致了農民起義的最終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