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柯柯”運動

“羅柯柯”運動

在來華傳教士的積極介紹下,古老的中國文明進一步為歐洲人所知。與此同時,在歐洲掀起了蒐集和仿製中國工藝品的一陣狂熱。這陣狂熱前後持續了兩個世紀之久,這就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羅柯柯”運動。

“羅柯柯”運動

在來華傳教士的積極介紹下,古老的中國文明進一步為歐洲人所知。與此同時,在歐洲掀起了蒐集和仿製中國工藝品的一陣狂熱。這陣狂熱前後持續了兩個世紀之久,這就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羅柯柯”運動。

被介紹到歐洲的中國儒家經典《中庸》被介紹到歐洲的中國儒家經典《中庸》

“羅柯柯”一詞源於法文Rocaill,原指一種山石或貝殼的裝飾品,在18世紀則專指追求和模仿中國藝術風格的“崇拜中國熱”。在當時的歐洲,人們從建築、服飾、風俗到日常用品無一不以“中國風格”為目標。只要是“中國的”,就是“最時尚的”。1755年,伏爾泰根據中國元曲《趙氏孤兒》改編的《中國孤兒》在巴黎公演,引起轟動。

京劇《趙氏孤兒》劇照京劇《趙氏孤兒》劇照

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路易十五等人都酷愛中國藝術、文物與風俗,在他們的統治時期時常舉行的中國式舞會和假面舞會是宮廷的重要娛樂形式。根據法官檔案的記載,大約在中國乾隆年間,在法國巴黎曾有過兩名中國的留學生。他們還同當時的法官財政大臣進行過交談。這兩個人回國後居住在北京,當時正趕上乾隆帝派人編纂《四庫全書》。但在當時的記載中並沒有留下這兩個人的有關記載。法國宮廷重臣貝爾坦和杜爾哥也一心學習中國。貝爾坦十分羨慕當時中國的穩固,希望把法國也建設成像中國一樣穩定繁榮的君主制國家。他還通過各種途徑蒐集中國器物,尤其是中國的樂器。杜爾哥則十分傾慕中國成熟的農業管理,並專門派人到中國學習農業管理經驗。

崇尚中國文化的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崇尚中國文化的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

“羅柯柯”運動的高峰是出現英、法、德、荷、瑞士等國的中國式園林,路易十四就曾為自己的情人專門建築了極劇中國特色的庭院。在許多歐洲國家的著名王宮,如德國的波茲坦宮、俄國的冬宮、夏宮中,“中國宮”至今仍是最著名的宮殿。

德國波茲坦“無憂宮”內“中國宮”德國波茲坦“無憂宮”內“中國宮”

對歐洲大陸的影響

由傳教士介紹到歐洲的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的藝術,導致了在十七、十八世紀的歐洲產生了一股“中國熱”,中國的服飾、工業乃至園林等自然的或人文的景觀都引起了對這個文明古國抱有好奇心的歐洲人的興趣。西方美學家追尋中國風尚,收藏家崇尚中國藝術。整個西方都掀起了一股“中國風”。中國的瓷器、絲織等工藝品傳到歐洲後風靡一時,甚至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本人在1667年的一次大典上也穿中國裝,化裝成中國人,其情婦彭帕都爾夫人則養起了中國金魚。中國趣味不但流行歐洲宮廷,而且走向十字街頭,成為當時社會的一股風尚。十八世紀初,上層的歐洲人以中國筵席宴請賓客為榮,歐洲宮廷貴婦則整天不離中國折扇,並且此時的歐洲還興起了園林中國化運動。德、法等國在風景園中仿建中國化的寶塔與榭台樓閣,壘起了假山,種上了月季,石竹。受到中國服飾陶瓷等物品上中國畫影響的西方風景畫家,如華篤、拉摩脫、高博等人,向社會奉獻了以中國手法畫的新作。“中國風格”、“中國趣味”成了人們普遍的崇尚,以優美、輕倩、生動、自然為特色的“羅柯柯風格”,延續了一個多世紀之久。“在羅柯柯時代的心理中,中國是一個模範國家,它喚起了歐洲一般社會以一種假想中快樂的人生觀,給歐洲的革命鋪平了道路。”正如有些中國學者所總結的那樣,“不管怎樣,十八世紀總是歐洲最傾慕中國的時代。中國工藝品導致了歐洲巴洛克風格之後的羅柯柯風格,中國建築使英法各國進入了所謂的‘園林時代’,中國的陶瓷、繪畫、地毯、壁飾遍及各地,直接、間接地推動了西方工業革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