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手”範式的悖論

s和Quigley模型第四章 不完全市場與中央銀行4.1為什麼中央銀行制度被排除在“看不見的手”範式之外4.2從自由銀行業到清算所協會,再到中央銀行4.3自由銀行業和實物票據論4.4“通貨學派”和“銀行學派”4.5“私人中央銀行”的難題4.6“清算所協會”――準中央銀行(Quasi-Cen 不完全市場與策略性破產5.1為什麼破產法在“看不見的手”範式中被遺漏5.2從不自願到自願再到策略性破產5.2.1不自願破產5.2.2自願破產5.2.3策略性破產5.3不完全市場與破產法的悖論5.3.1信貸的配給5.3.2股票的配給5.3.3乘數效應和衰退5.4作為信號博弈的破產過程附錄5.1“軟預算約束”的Dewatripon

內容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崔之元,1963年生於北京。1985年畢業於中國國防
科技大學系統工程與套用數學系,1987年赴美留學,
1995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美
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政治學系政治經濟學與公共政策
專業副教授,並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和國家計
委巨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主要著
作有:《博弈論與社會科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制度創新與第二次思想解放》牛津大學出版社香港分
社1997年版,《Sustainable Democracy》(與Adam Przeworski
合著)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年版,等。

作品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看不見的手”範式――比喻、論證和困境
1.1作為比喻和作為目的論之殘餘的“看不見的手”
1.2“看不見的手”範式的第一論證: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
1.3“看不見的手”範式的第二論證:適者生存
1.4“看不見的手”論證的推論:硬預算約束,不存在外部性和產權
1.5“看不見的手”範式的自然主義前提
1.6“看不見的手”範式的三個制度困境
第二章 不完全市場,次優定理與軟預算約束
2.1當代政治經濟學兩大流派關於“看不見的手”的主要論點及其問題
2.1.1國家是市場失效的矯正者――“有條件”的“看不見的手”論證
2.1.2國家僅僅充當產權和秩序的維持者
2.1.3以上兩種觀點的缺陷
2.2對不完全市場理論和次優定理的解釋
附錄2.1不完全市場理論小史
附錄2.2次優理論的簡介
第三章 不完全市場與有限責任公司
3.1為什麼有限責任制在“看不見的手”範式中被遺漏
3.2從無限責任到有限責任:19世紀50年代和20世紀90年代的爭論
3.2.1作為一種特權的有限責任和“泡沫法案”
3.2.2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和有限責任的起源
3.2.3按比例分擔的無限責任與保險市場
3.3不完全市場和有限責任制的困境
3.3.1董事及經理(DO)責任保險的危機
3.3.2道德風險和反向選擇
3.3.3有限責任的困境
附錄3.1有限責任與無限責任的Evans和Quigley
模型
第四章 不完全市場與中央銀行
4.1為什麼中央銀行制度被排除在“看不見的手”範式之外
4.2從自由銀行業到清算所協會,再到中央銀行
4.3自由銀行業和實物票據論
4.4“通貨學派”和“銀行學派”
4.5“私人中央銀行”的難題
4.6“清算所協會”――準中央銀行(Quasi-Central Banks)
4.7中央銀行和彈性貨幣
4.8不完全市場與中央銀行的兩難處境
4.8.1存款保險和儲貸協會的危機
4.8.2對“自由銀行制度”學派的駁論
附錄4.1Diam0nd-Dybvig銀行模型與擠兌模型
4.1.1模型概要
4.1.2無交易的情況
4.1.3無銀行的市場經濟
4.1.4最優配置
第五章 不完全市場與策略性破產
5.1為什麼破產法在“看不見的手”範式中被遺漏
5.2從不自願到自願再到策略性破產
5.2.1不自願破產
5.2.2自願破產
5.2.3策略性破產
5.3不完全市場與破產法的悖論
5.3.1信貸的配給
5.3.2股票的配給
5.3.3乘數效應和衰退
5.4作為信號博弈的破產過程
附錄5.1“軟預算約束”的Dewatripont-Maskin
模型
第六章 超越“看不見的手”範式
6.1制度性與政策性的“軟預算約束”
6.1.1通貨膨脹預期
6.1.2資產證券化
6.2次優世界中最優政策的誤導
6.3“軟預算約束”與產權衝突
6.4“看得見的手”與廣義經濟民主
參考文獻
附錄
1第二次思想解放與經濟民主――崔之元博士
訪談錄
2“知識經濟”與“永恆的三角形”―― 21世紀
展望
2.1“知識經濟”的制度基礎
2.2世界經濟中的“永恆三角形”
3美國29個州公司法變革的理論背景及對我國
的啟發
3.1“賓夕法尼亞州式的社會主義”
3.2利潤最大化和帕累托效率的矛盾
4盧梭新論
4.1撥亂反正:“公意”與自由
4.2人民主權:現代民主理論的誕生
4.3“陪審團定理”:“公意”的形成過程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