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排水量(標準/全載/噸):4500
艦尺度(長/寬/吃水/米):133.2/14.3/7.3
航速(節):35
續航力(海里/節):8000/20
燃料儲備(噸):900
艦員編制(官/兵):24/330
動力裝置(類別/功率/匹):鍋爐4台/70000
性能指標
標準排水量是3370噸,滿載排水量是4500噸。艦尺度(長/寬/吃水/米):艦長133.2米,寬14.3米,吃水7.3米,航速35節,20節速度航行時續航力為8000海里,燃料儲備900噸,艦員編制354人,其中軍官24人,士兵330人,4座鍋爐和兩台蒸汽輪機構成它的動力裝置,雙軸單舵推進模式,總功率5.145萬千瓦,電站功率2000千瓦。
層建築為鋁合金、以續航力大而聞名的“查爾斯·亞當斯”級代表了20世紀60年代美軍艦艇風格,其造型設計與裝備配置等與現代的艦艇大異其趣,還是存留一些二戰時代美國驅逐艦的影子。兩門MK-42型127毫米艦炮分別位於艦首與艦尾,八聯裝MK-112(後來換成MK-16) ASROC發射器位於艦身中段前後船樓與兩根老式圓柱狀煙囪之間,而MK-10“韃靼人/標準”防空飛彈發射器則位於艦尾,而且是全艦位置最尾端的武器,正擋在艦尾MK-42主炮之前。
對一種不到五千噸的驅逐艦而言,查爾斯·亞當斯級的武裝堪稱相當齊全,同時擁有“阿斯洛克”反潛飛彈以及“韃靼人”(Tartar)/“標準”區域防空飛彈發射系統,其代價就是艦上沒有空間再增設直升機甲板以及直升機庫,使其反潛性能受到限制。
配備設施
1.武器裝備
2門127毫米高平兩用炮;1座MK-10雙臂鏇轉飛彈發射器,發射“韃靼人”或“標準”防空飛彈,載彈40枚,可再裝填;1座八聯裝MK112飛彈發射器,發射“阿斯洛克”反潛飛彈,載彈40枚,可再裝填;6座三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MK32反潛魚雷。
2.電子設備
包括:TDS戰術指揮系統;“塔康”戰術導航系統;WSC33衛星通訊;它的3座標雷達是遠程SPS-39型,導航雷達是LN-66型,對海艘索雷達是SPS-10型,飛彈制導雷達是SPG-51C型,炮瞄雷達是SPC-53A型。另有AN/SQS-23聲納系統1套。
服役歷史
在服役生涯中,“查爾斯·亞當斯”級飛彈驅逐艦歷經多次現代化改良工程,例如接受新威脅提升(New Treat Upgrade,NTU)改良。
該級驅逐艦從第一艘“查爾斯·亞當斯”號(DDG-2)到第十四艘(DDG 15)均使用MK-10雙臂鏇轉飛彈發射器,彈艙容量四十枚。雖然MK-10也能發射“阿斯洛克”反潛飛彈,但是該級艦上的阿斯洛克“反潛飛彈全部裝填於艦身中段的八聯裝發射器內,MK-10的彈艙則全部裝填防空飛彈。後來從第十四艘開始,改裝MK-13單臂發射器來取代MK-10,該艦之後的9艘(DDG-16~24)艦也全部改裝MK-13飛彈發射器。MK-13的彈艙容量也是40枚,而且增加了“魚叉”反艦飛彈的使用能力。
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已經老邁的“查爾斯·亞當斯”級與同樣屬於早期飛彈驅逐艦的“孔茨”級全部陸續退役,接替它們的是配備宙斯盾作戰系統的美國海軍新銳“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
除了美國海軍外,澳大利亞與聯邦德國也在20世紀60年代先後各採購三艘該型艦。依照美國海軍慣例,在美國生產且外銷他國的軍艦,即使買主在該批艦艇上使用自訂的編號,照樣排入美國海軍本身同類艦艇的序號;因此澳大利亞採購的三艘被美國海軍編號為DDG-25~27,而三艘售予聯邦德國的則占用了DDG-28~30,所以這六個號碼在美國飛彈驅逐艦中就成為空號。
澳大利亞於1962年向美國採購三艘“查爾斯·亞當斯”級飛彈驅逐艦,與美國自己裝備的“查爾斯·亞當斯”級相比,主要差別在於取消艦身中段的“阿斯洛克”反潛飛彈發射器,在此加裝一個結構物,並在這個位置安裝澳大利亞自製的“依卡拉(Ikara)”反潛火箭系統。這三艘艦於20世紀九十年代末期至2001年陸續退役。聯邦德國採購的三艘則在1969至1970年服役,而這批艦艇也在20世紀九十年代末期至2000年代除役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