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冷戰時期美國快速航母作戰編隊具有深入敵方領土,執行戰略核攻擊的能力,蘇聯海軍一向把攻擊美國海軍航母編隊保衛本土不受嚴重威脅作為主要戰略使命之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經過近20年的努力,蘇聯的巡航飛彈核潛艇發展取得大成就,先後建造了29艘675型巡航飛彈核潛艇(北約稱回聲II級)、17艘670型巡航飛彈核潛艇(北約稱查理級),對美國和西方國家海軍構成相當大的威脅。儘管如此,蘇聯無論是在巡航飛彈還是在核潛艇上,既與美國存在一定差距,也不能滿足自己的戰略需求;另一方面,美國海軍大型水面艦艇在20世紀70年代又有新的發展,特別是尼米茲級航母的服役,對蘇聯又構成新的威脅。因此蘇聯需要發展新的核潛艇,遂於1969年提出建造一級新型高性能巡航飛彈核潛艇的戰術技術任務書。
建造沿革
1969年,新型核潛艇由紅寶石設計局開始設計,總設計師為P·P·普斯蒂采夫。1977年,普斯蒂采夫去世後改為Y·L·巴扎諾夫。總監督師為海軍的B·H·伊萬諾夫,新型艇的設計代號為949,該型潛艇是在蘇聯前幾級巡航飛彈核潛艇的基礎上改進而來。
1978年,949型巡航飛彈核潛艇首艇在蘇聯阿爾漢格爾斯克附近的北德文斯克造船廠402廠(現為俄羅斯北方機械製造廠)開工建造,1980年4月下水,1982年服役,艇號K-525。949型各項主要性能較好,但由於在設計時片面追求減少排水量,結果導致艇上設備配置密度過大,造成維護困難,從而影響了整個潛艇的適修性。此外潛艇的儲備排水量有限,也不能滿足降噪改進的需要。因此在建造兩艘後,從第三艘起項目代號由949變為949A型。北約將前兩艘949原型艇命名為奧斯卡I型,而將後續建造的949A型稱為奧斯卡II型,統稱為奧斯卡級。
1992年,庫爾斯克號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廠開工建造,1994年下水,同年12月正式開始使用。
服役歷程
1995年1月,庫爾斯克號經過一名東正教牧師“洗禮”後,正式列入俄羅斯海軍北方艦隊第41巡航飛彈核潛艇大隊。1990年代中期,北方艦隊受軍費緊縮的打擊非常大,包括庫爾斯克號在內的多艘潛艇被擱入巴倫支海畔的船塢里銹廢,除最基本的設備外其它設備維持不良,其中包括尋找和營救設施,直到1990年代末才獲得部分恢復。1999年,庫爾斯克號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到地中海的偵查任務,在科索沃戰爭監視美國海軍的第六艦隊。
2000年8月10日,庫爾斯克號開始參加蘇聯解體後自服役6年來最大的軍事訓練,俄羅斯整個北方艦隊編隊出海,以冷戰以來前所未有的方式檢驗裝備和武器。英、美間諜潛艇受命潛入這一海域,旨在掌握這一非同尋常的軍事演習的情況。庫艇在演習中的任務是搜尋並殲滅“彼得大帝”號巡洋艦,它發射了一枚3M-45“花崗岩”反艦飛彈(北約稱SS-N-19反艦飛彈,又稱P-700“海難”)教練彈,發射一切正常。
事故發生
2000年8月12日當地時間11:28(協調世界時07:28),庫爾斯克號進行了魚雷攻擊演習,對“彼得大帝”號發射了一枚操雷,這次發射導致了慘劇發生。為了進行魚雷攻擊,艇長利亞欽上校將潛艇上浮到潛望深度,除潛望鏡和天線之外,還升起了電子偵察設備對假想敵進行電子偵察。當時艦艇編隊約在距庫艇30海里的海域,艦隊嚴陣以待,可是魚雷始終沒有發射出去。接近中午時分庫艇爆炸,隨後潛艇沉入北方艦隊駐地摩爾曼斯克西北157千米、巴倫支海108米深的海底,沉沒點離謝維爾摩爾斯克約135千米,地理位置是北緯69°40',東經37°35'。與此同時8月12日上午11時28分27秒,挪威地震研究所記錄到在巴倫支海有兩次大爆炸,地震儀測量到芮氏規模2.2的震動。按規定,23點30分庫艇應該浮起發報,但到了規定時間,庫艇未與外界聯繫,北方艦隊指揮部判斷該艇情況不妙,搜尋和救援工作正式開始。”彼得大帝”號巡洋艦用聲吶以極快的速度全方位搜尋這片海域,救援可能的生還者。
2000年8月13日4點30分,發現了沉入海底的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搜尋的軍艦用一個浮標標示了遇難潛艇的位置。如果艇上還有人活著,倖存者在接近冰點的溫度和有限的氧氣中也只能生存幾天。俄有關艦隻抵達事故區後,向俄總統報告了事故情況和救援展開情況。
救援過程
2000年8月14日,俄羅斯電視台首次報導庫艇在巴倫支海沉沒,隨後,挪威和英國的大使館武官正式提出了協助援救的建議,俄羅斯派出安-124大型運輸機將英國的LR5救生艇空運到挪威的特隆赫姆港。由於LR5救生艇必須與保障船隻配套使用,救援工作暫時停頓。直到8月17日清晨,帶著LR5救生艇並載有救援人員和英國海軍代表的保障船離開特隆赫姆港口,駛往失事海域。
2000年8月20日,庫艇沉沒8天之後,俄羅斯海軍依然一籌莫展,最後同意挪威潛水員潛下災難現場,潛水員敲擊艇體沒有回音,機器人打開了潛艇後升降口,只有大股的氣團噴出並翻滾著沖向海面,118人全部遇難。由於挪威軍方與救援公司簽署的只是救援契約,當確認全體成員死亡後,救援工作也就宣告結束。俄海軍曾與該公司商談艇員屍體打撈,但被打撈公司拒絕。很顯然,劇烈的爆炸會使遇難艇員的屍體十分猙獰、恐怖。事實上,至少在西方進行類似打撈時,都要為潛水員配備心理醫生,每名醫生專門負責一名潛水員。同時,為避免潛水員受到強烈刺激而精神崩潰,他們還會建議潛水員不要去看遇難者的屍體,更不要去看死者面部,但說來容易做來難。美國也曾提出提供DSRV救生艇,德國和荷蘭方面也正式提出協助救援, 許多國家和非官方機構曾經提出幫助,但均被俄羅斯拒絕了。
潛艇打撈
2001年9月,俄羅斯出資5億盧布,從9月份開始與荷蘭一家公司聯合打撈庫爾斯克號,潛艇將被鋸成兩端,荷蘭公司負責打撈後段,俄羅斯負責打撈含有機密武器的前段 。為打撈庫爾斯克號,俄羅斯改裝了“巨人”4號駁船,特意在甲板上加裝了26部提升機,在船底加裝了只能容納潛艇指揮台圍殼的固定槽,而浮船塢也是為迎接庫爾斯克號專門建造的,長100米,寬15米。
2001年10月8日,“巨人”4號駁船先用26根鋼纜固定在庫爾斯克號艇體上,艇身被吊起後,隨“巨人”4號一起拖曳運走,至摩爾曼斯克的羅斯利亞科沃船塢,此次打撈行動撥出了1.3億美元的專款,比整個北方艦隊的年度預算還要多。
2001年10月23日,庫爾斯克號在船塢里浮出水面,逝世118人中的115人的遺體被發現,被葬在俄羅斯。
2001年10月29日,俄政府調查委員會首次公開沉沒的原因是: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所攜帶的一種口徑為650毫米的魚雷發生了爆炸,引爆了魚雷艙其它魚雷,結果炸沉了庫爾斯克號核潛艇。
技術特點
設計特點
949A型潛艇比949型艇體加長了11米,增大了尾舵,另外由於949型輻射噪聲較大,所以949A型採取了較多的降噪措施。此外949A型還增加了一個艙室,艇上武器和設備及內部布局均得到了改善,同時進一步改善了居住性,由此排水量增加了900至1600噸。949A型既保留了原型艇的全部優點,又克服了其不足,且具備可持續改進性。
庫爾斯克號的主要使命是在靠近蘇聯的海域內,占據敵方艦隊的前方陣地,在最大射程內用多枚飛彈攻擊以美國海軍為首的敵方航母作戰編隊,以及其它大型貨櫃運輸船、超級油輪、運兵船等高價值的軍輔船和民用船舶。同時保護蘇聯的戰略核潛艇,使敵方攻擊型核潛艇難以接近蘇聯海軍的艦隊和基地。
庫爾斯克號攻擊敵方航母或海上艦船的作戰方式有:陣地設伏、區域遊獵、引導截擊、長途奔襲、追擊攻擊等;對近距離目標主要以53型/65型魚雷實施攻擊,對遠距離目標主要以3M-45“花崗岩”反艦飛彈實施攻擊,可單發,也可以齊射;反潛作戰時,接到反潛命令後,高速機動接近預定的反潛海域,低速隱蔽搜尋航行,聲吶採用被動模式;發現目標後,使用反潛飛彈或反潛魚雷直接實施攻擊。
艇型結構
艇型
庫爾斯克號巡航飛彈核潛艇它採用水滴型艇體,長寬比近似於8,艏部為水滴形。該型潛艇的艉部結構與西方國家的水滴型有所不同,它有兩個圓錐形尾,兩部螺鏇槳軸分別從兩個錐形艉中斜向伸出,採用十字形尾舵。指揮台圍殼較長也較高大,長約32米,在內部設有漂浮救生艙,可供全部艇員從極限下潛深度集體逃生。為了在北極地區更容易破冰浮出,指揮台圍殼裝設了加強板,圍殼頂做了圓形加強蓋。潛艇首水平舵設在艏部艇身,可以收回艇體中,另其艉舵鰭上有一處與667BDRM型戰略核潛艇(北約稱德爾塔IV型)相同的管狀結構,用於收放拖曳聲吶陣列。
結構
庫爾斯克號巡航飛彈核潛艇部分採用了屈服強度與美國HY-130鋼相當的含高鎳高鉻的鋼材製造殼體,部分則採用了鈦合金材料製造,抗腐蝕性強,磁性弱,很難被地磁異常探測器發現。庫爾斯克號採用了一種比較特殊的雙殼體結構,為變直徑的圓筒形耐壓殼體,中部直徑8.5米,兩層殼體之間有2/3米至4米的間距,所以艇體很寬大,艇體艉部為非耐壓殼體。庫爾斯克號採用大儲備浮力、小分艙的結構形式,艇的儲備浮力超過30%,任一耐壓艙室和與其相鄰的兩個舷側主壓載水艙的一舷被損,仍能夠保證水上不沉性,因此潛艇的生存能力優異 。
艙室
庫爾斯克號巡航飛彈核潛艇內部的耐壓艙室分別為魚雷艙,指揮艙,升降裝置和備用指揮艙,居住艙,輔機艙,反應堆艙,蒸汽輪機艙,舵機和輔機艙。魚雷艙內部同時設有水聲設備和蓄電池;總指揮所和部分蓄電池設定在指揮艙內。其內部空間大,設定有健身房、游泳池、日光浴室、桑拿浴室和娛樂區等,可布置多種設備。每個艇員都有自己固定的床位,而且都有住艙,住艙分為單人、雙人、4人和6人的,內部基本設施齊全,甚至還有電視機和無線電廣播。所有與艇員活動及休息有關的艙室都設在潛艇艏部,遠離動力艙室,這大大改善了艇員的工作和生活條件。
動力系統
庫爾斯克號巡航飛彈核潛艇採用兩套核動力裝置互為備用,反應堆為兩台VM-5緊湊布置壓水堆 ,沿艇中心線串聯布置,可提供軸功率73.5兆瓦,堆芯壽命12年以上,可使潛艇連續航行30萬海里。為了提高了動力裝置和潛艇的生命力,庫爾斯克號的兩台齒輪傳動式汽輪主機組分別布置在Ⅶ艙和Ⅷ艙,經過減速器帶動兩根螺鏇槳軸。潛艇一舷動力裝置中的任一部件或整個裝置損壞,完全可用另一舷的來取代。庫爾斯克號設有兩台ДГ-190型汽輪發電機,還有兩台側推裝置。蓄電池作為備用電源,能在主動力裝置停止工作時的工況下提供動力,還能設定一種“值班”工況,以保證其自動啟動和在汽輪發電機停止供電時承載電力負荷。
艇載武器
庫爾斯克號巡航飛彈核潛艇的主要武器為3M-45“花崗岩”反艦飛彈系統,布置在艇前中部指揮台兩側的耐壓殼體與非耐壓殼體之間,每側有6個矩形蓋板,長約7米,寬約2米,每個矩形蓋板下裝2具飛彈發射筒,與垂線成45度斜角布置,共搭載24枚。3M-45“花崗岩”反艦飛彈是一種中遠程超音速掠海飛行多用途飛彈,射程20至650千米,可從水下發射,戰鬥部為750公斤常規炸藥或500千噸TNT當量核裝藥。
庫爾斯克號還裝有4具533毫米和2具650毫米魚雷發射管(一說為4具),配備快速裝填裝置,可發射53型魚雷、65型-76魚雷(事故發生源頭)、RPK-2暴風雪/“海星”反潛飛彈和RPK-7勁風/“牡馬”遠程反潛飛彈,總共可裝載量為28-32枚。 2011年以後,949A型部分艇還將進行改裝,裝備3M-55“紅寶石”巡航飛彈(北約稱SS-N-26,又稱P-800“縞瑪瑙”飛彈)和“俱樂部/口徑”3M-54巡航飛彈(即SS-N-27對陸攻擊型巡航飛彈改進型,北約代號SS-N-27A),並在指揮台圍殼內安裝對空飛彈系統,這使其戰鬥能力進一步加強。
水聲系統
庫爾斯克號巡航飛彈核潛艇裝備有МГК-540“鰩-3”綜合聲吶系統,包括“鯊魚鰓”型中低頻主/被動搜尋和攻擊聲吶,“鼠鳴”型高頻主動攻擊聲吶,“鯊魚肋”型低頻被動舷側陣聲吶和用於被動搜尋遠程警戒的“金字塔”型甚低頻被動拖曳線列陣聲吶 。
艇電系統
庫爾斯克號巡航飛彈核潛艇裝備有自動化、高精度、擴大作用半徑和處理大容量信息的“牧熊星座-949米”型導航系統,此外還有慣性導航、衛星導航、無線電六分儀等。
庫爾斯克號的潛望鏡在指揮艙上部,艇上裝備的雷達為“窺探對”型I波段對海警戒雷達,“場燈”、“方環”型偵察雷達,“穿孔盤”型火控雷達。通信系統有自動無線電通信系統,“活動彈簧”型衛星通信設備,低頻與甚低頻拖曳浮標天線,極低頻拖曳浮力天線。此外還裝備了作戰控制情報系統和先進飛彈射擊指揮儀,具有多目標攻擊程式和抗干擾能力。電子對抗設備有“圓邊帽”型、“團磚”型、“棒磚”型電子對抗措施,“克里姆”-2型敵我識別器。
隱身技術
庫爾斯克號巡航飛彈核潛艇配備的核反應堆能在冷卻劑30%功率的情況下實現蒸汽發生裝置的自然循環,不需要接通一迴路的離心冷卻泵,而這個泵是反應堆正常循環時的“噪聲大戶”,也是核潛艇的主要噪聲源,因此往往在低噪聲航行時使用自然循環。其次,艇內重要機械設備全都採用組合式結構降噪,機械裝置和機組使用雙層減振,安裝浮筏式整體減振機座,對管路安裝也採取了減震措施,螺鏇槳改為7葉大側斜螺鏇槳,艇體外表面還敷設了起隔聲和吸聲作用的消聲瓦。機械減振、主動抑制噪聲和艇體消聲瓦能降低某一窄頻帶的噪聲;而消聲瓦、改進的螺鏇槳和低噪聲的主動力裝置,則可以在寬頻範圍內降低潛艇的總聲級。
性能數據
艇體參數 | |
艇長 | 154米 |
艇寬 | 18.2米 |
吃水 | 9.2米 |
排水量 | 13900-14700噸(水面) 19400-23860噸(水下) |
航速 | 5節(電力推進) 15-19節(水面) 28節-32節(水下) |
潛深 | 420米(工作) 500米(極限) |
自持力 | 約120-140天 |
續航力 | 約30萬海里 |
艇員編制 | 107人(48名軍官,最多可載135人) |
傳動 | 雙軸,雙7葉大側斜螺鏇槳 |
動力系統 | 2台VM-5壓水堆,OK-650B蒸汽發生裝置,功率2×190/200兆瓦 2台OK-9蒸汽輪機,功率2×27.5兆瓦(3.75-4.5萬馬力) 推進軸功率73.5兆瓦 2台ДГ-190型汽輪發電機,功率2×3200千瓦 兩台側推裝置 |
總體評價
性能評價
庫爾斯克號巡航飛彈核潛艇可在近海海域巡邏,也可在遠洋獨立作戰,對目標實施突然攻擊,它具有攻擊力強,結構獨特、生命力強,輻射噪聲低、隱身效果好,功率大航速高、機動能力強,居住性好的特點,但其安全性較差,缺乏自救能力。這種功能比較專一,排水量大的核潛艇今後不會再發展,而改成發展排水量在萬噸以下的巡航飛彈型與攻擊型相結合的多用途多功能型核潛艇。
沉沒原因
庫爾斯克號巡航飛彈核潛艇沉沒是俄羅斯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潛艇事故,災難發生後,俄羅斯官方立即展開了秘密調查,庫艇失事原因曾眾說紛紜,從潛艇相撞、被“彼得大帝”號巡洋艦誤擊、魚雷爆炸、觸水雷、觸礁、遭人破壞到聳人聽聞的水下交戰,種種傳聞不一而足。庫爾斯克號失事猜想總共有十幾種,幾乎窮盡了人類的想像力。事後,根據對挪威科學家監測到的巴倫支海兩次爆炸形成的地震波進行分析發現,前後兩次地震波的波形驚人地一致,這一證據證明,第一次爆炸並未炸破潛艇的固殼,但它引發了一場無法控制的大火,正是這場大火引爆了其它的魚雷,“不沉的潛艇”也難以承受如此劇烈的爆炸。
潛艇相撞
俄羅斯海軍曾提出庫爾斯克號曾和外國潛艇發生相撞,事發當日的巴倫支海上並非只有北方艦隊,至少還有2艘北約潛艇在監視俄羅斯的演習,1967年以來,俄羅斯海軍已有25起潛艇相撞事故記錄在案。甚至連英國海軍都認為庫爾斯克號是因碰撞而沉沒的,但沒有確切的證據。俄羅斯海軍還公開過一張美國潛艇孟斐斯號的衛星照片,它正停在挪威的軍港內,拍攝時間是庫爾斯克號沉沒後7天。俄羅斯認為,照片足以證明這艘美國潛艇曾經受創。而美方則斷然否認孟斐斯號曾發生過碰撞事故。俄羅斯海軍舉行記者會,在公布的圖像資料中,庫爾斯克號側面似乎有一道巨大的切口,堅稱這就是碰撞的證據,罪魁禍首不是孟斐斯號就是其他潛艇,也許是英國潛艇。後來挪威的一家地震研究機構宣布,庫爾斯克號失蹤時,它們曾探測到巴倫支海發生過一次異常震動。
軍火爆炸
庫爾斯克號爆炸的震波資料交給了地震專家戴維·鮑爾斯,鮑爾斯將震波圖和其他地震信號進行了對比,發現它不符合海底地震或潛艇相撞的模式,但完全符合已知的水下爆炸模式。鮑爾斯認為,發生在庫爾斯克號的爆炸有兩次,它們的信號非常類似,第一次信號只有第二次爆炸的百分之一,相當於50公斤TNT炸藥。鮑爾斯確定,兩次異常震動都是水下爆炸造成的,5到7枚魚雷同時爆炸顯然是第二次爆炸的原因。這場災難的影響不斷擴大,最終時任總統普京批准了打撈計畫,從海底撈起庫爾斯克號。
原因分析
庫爾斯克號在沉沒14個月後,被送到科拉半島的一個秘密軍港,鑑定專家開始研究這個巨大的殘骸,很快發現,巡航飛彈都沒有受損,於是開始調查潛艇上的魚雷。雖然魚雷艙仍在海底,在分析過殘骸各處的損壞情況後,發現曾有5到7枚魚雷同時發生爆炸,這相當於4.5噸TNT炸藥爆炸,和地震測量資料一致。而殘骸的前部已經被燒毀,內部就像鼓風爐一樣熱,達到了攝氏2000度,詳細的分析結果顯示,大火在魚雷爆炸前就已經開始了,可能引發大火的原因是第一次小規模的爆炸,找出最初爆炸的原因,是調查的最關鍵問題。之後在沉沒區域主殘骸後方50米處,發現了一塊第四魚雷艙口附近部位的艇身碎片,它位於其他碎片後方,說明它是最先被炸離潛艇的碎片,它原本在潛艇上的位置就是發生爆炸的地方,這證明最先爆炸的是四號發射管的魚雷,剩下的問題是,魚雷的哪個部分爆炸了。最可能的爆炸源就是魚雷的彈頭,庫爾斯克號當時正要發射的是一枚練習魚雷,並沒有彈頭,爆炸一定是由魚雷的其他部分造成的。
庫爾斯克號使用的65型魚雷以煤油為動力,在沒有空氣的水中,是靠高濃度過氧化氫提供燃料燃燒所需的氧氣,在理論上這種推進系統非常安全和有效,但過氧化氫有一些不良特性,某些金屬或銹跡接觸過氧化氫時就會變成觸媒,過氧化氫會分解成氧和蒸汽,並釋放出大量的熱能,體積在瞬間增加5千倍,對魚雷來說,這種力量是致命的。但所有過氧化氫魚雷都有安全裝置,避免魚雷內的壓力增加到危險的程度。通過對庫爾斯克號魚雷和發射管的爆炸碎片研究發現,上面有扭曲和被高熱破壞的痕跡,魚雷從中央爆炸時也會有相同的破壞痕跡,爆炸點就在一處關鍵的焊縫,顯然是不良焊接導致了過氧化氫從練習魚雷中外泄造成了首次爆炸,經過計算魚雷推進系統的爆炸能量,結果約為50到100公斤TNT炸藥的威力,和第一次爆炸的地震描記線大致吻合。
沉沒結論
庫爾斯克號事故原因調查委員最終的調查結論是:2000年8月12日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所攜帶的650毫米以過氧化氫為燃料、被稱為“胖姑娘”的魚雷發生了爆炸,引爆了魚雷艙其它魚雷,最終炸沉了庫爾斯克號。設計上先天不足、保養不善的65型魚雷是此次慘禍的罪魁禍首,這種說法已經被廣泛認可與接受。但這個結論隨即引發了一場小小的事件,這種魚雷是獨立國協的吉爾吉斯斯坦製造的,吉魚雷生產廠商立即向俄羅斯有關媒體和吉外交部提出抗議,聲明該廠製造的魚雷“沒有爆炸”,他們認為魚雷的質量是絕對可靠的。庫艇失事後,吉政府收到了該公司的信件,也對有關材料進行了研究,吉方注意到,俄羅斯政府的結論並沒有指出是魚雷生產質量問題,俄媒體也沒有對該公司的名譽進行詆毀。65型魚雷儘管故障率高、構造複雜、造價非常昂貴並且使用危險,但由於射程上有明顯的優勢,才沒從裝備中淘汰。在魚雷裝艇前,曾發現有氫氣滲漏問題,按條令規定不該接收,但由於不是戰鬥出航,而是演習任務,出海時間也不長,只不過是到靶區打靶,魚雷發射出去就沒事了,認為在這么短的時間裡魚雷是不會發生任何問題的。 在庫艇失事後,利亞欽艇長的父親彼得.利亞欽十分肯定地認為”是美國人擊毀了潛艇!因為我兒子在遠航中成功地繞過了他們布下的所有陷阱,他們恨我兒子!”
庫爾斯克號的魚雷爆炸後本來可以把危害阻止在艏部,但是一部氣浪通過穿過前四個隔艙的40厘米輕合金空調管道影響到了第三區段甚至是第四區段,指揮艙里的人也因此受到衝擊,來不及按動警報裝置,從而沒能採取立即上浮等措施是重要原因,另外自動求救浮標也失靈沒有釋放,雖然俄羅斯曾請求英國和挪威這兩個北約國家來幫忙營救庫爾斯克號,但艇內所有水手和軍官仍全部死亡,後來的研究發現艇內大多數人死於爆炸後數分鐘內,但一些人在船尾還倖存了三天左右。
情景回溯
2000年8月12日,災難前5分30秒。庫爾斯克號準備向彼得大帝號發射一枚練習魚雷。指揮官操作潛艇時,潛艇前端魚雷中的過氧化氫正在滲入發射管中,聚成一灘。魚雷操作人員打開發射管,清理電路連線。災難前135秒,過氧化氫液體和一小塊鐵鏽接觸,體積瞬間增加5千倍。巨大的壓力炸碎了魚雷外殼,並導致煤油箱破裂。高熱蒸汽引燃煤油,釋放出的氧氣助長了煤油的火勢,魚雷艙成了一片火海,艙內人員當場死亡。衝擊波從通風管進入指揮中心,海水從發射管湧入後,庫爾斯克號開始緩慢下沉。當時,21枚魚雷就像被放在了烤爐上,500公斤煤油猛烈燃燒。當內部溫度達到攝氏400度時,彈頭就會自動爆炸。上午11點30分15秒,災難發生了。在五分之一秒內,共有7枚魚雷爆炸。超音速衝擊波炸碎了庫爾斯克號的密封艙壁,並朝著核反應堆衝去。但反應堆的減震器吸收了50G的力量,艙壁也阻擋了衝擊波。這時在潛艇前端,耐壓艇體的負荷已經超過極限,5厘米厚的鋼管爆裂,水從70米長的破洞湧入潛艇。這時距離第一次爆炸僅僅幾分鐘。118名官兵,大多數都是當場死亡的。但潛艇後部的23人在爆炸後仍然掙扎了8個小時。
庫爾斯克號的艇員和水面僅相距108米,都接受過訓練,知道可以穿救生衣按順序游出艙門,從而逃離深海。但這樣做很危險,一旦游到大海上,他們就會隨著海水漂流,在大海上失蹤和凍死,他們正在等待其他船隻到達潛艇的上方。他們有充足的食物和水,只要小心使用,艙內的空氣也能用上好幾天。但隨著每次呼吸,他們都會呼出二氧化碳,即使是低濃度的二氧化碳也能夠致人於死地。為了避免這種危險,潛艇上配備了空氣淨洗器,用化學物品除去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空氣越來越混濁時,艇上人員就會把空氣淨洗器掛在通風管上。他們的命運就取決於這些救命的設備。鑑定報告記錄了九號隔艙發生火災的證據和在火場發現的空氣淨洗器。淨洗器接觸油或水就會爆炸,導致惡性的化學火災,在垂死掙扎的過程,艇員們掛起了另一個淨洗器。但在黑暗寒冷的艙內,他們的手腳變得很不靈活,淨洗器落到油污的水中,化學反應引起了火災。大火消耗著空氣中的氧氣,使他們吸入有毒的一氧化碳。這場災難過後,海軍拆除了俄羅斯潛艇上的所有過氧化氫魚雷。官方報告指出,這次事故中沒有人為失誤。誰也不能確定核技術員阿列克謝是否做出了關閉反應堆的決定。如果是他的決定,那么他的英勇行為,或許避免了一場水下的車諾比核災難。
祭奠儀式
2001年8月12日,庫爾斯克號沉沒一周年忌日,俄羅斯海軍在潛艇沉沒地點巴倫支海舉行了沉痛的祭奠活動,同時,這也標誌著俄官方承諾的潛艇打撈工程全面展開。
2010年8月12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一名婦女在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失事10周年之際向遇難官兵紀念碑敬獻花圈。
2015年8月12日上午11:00艦隊全員集合,11:30舉行一分鐘的默哀儀式,鳴笛致哀。政府官員阿列克謝出席了此次哀悼活動,他說:“所有的市民在這一天都會沉痛哀悼 庫爾斯克號 的沉沒,我們都明白這一天在俄羅斯歷史上是多么的慘痛。”在俄羅斯西部城市庫爾斯克也舉行了哀悼活動。遇難海軍中有7名來自庫爾斯克,打撈出的庫爾斯克海員遺體被安葬在了家鄉。當地時間早上10點,當地政府官員、社會活動家、軍人、學生和當地居民聚集在墓前沉痛哀悼,進獻花環。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居住著最多的庫爾斯克號遇難海軍的親屬,海軍艦隊的領導、老戰士及居民在當地教堂舉行了追悼活動,祭奠沉睡在海下的英靈。一名潛水員在接收採訪時表示:“巴倫支海的悲劇動搖了整個俄羅斯,使所有人內心震動,從那以後8月12日對於海軍、對於俄羅斯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悲痛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