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年代: 唐
材料: 木 漆
規格: 120×20.5厘米
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介紹
琴是古代弦樂器中最有名的一種,也是備受文人雅士推崇的。琴一般有七根弦。
這件古琴是傳世唐代古琴中最為完好的一件。此琴腹內池的兩側有朱漆隸書款“至德丙申”四字,表明此琴制於唐肅宗至德元年,即公元756年,應為安史之亂之後的作品。四字款表明這是一件宮廷用物。
琴家得一良琴實在是“難於上青天”,歷來琴家所用之琴,一為前代流傳,一為琴家自製。故古書中有語:“歷代實傳,以至於今,非力足而篤好者,不能致也。”
此琴為神農式樣,以桐木斫成,漆栗殼色漆,間有黑色,並在某些部位有朱漆修補。胎質為鹿角灰胎,漆面發蛇腹斷,某些地方出牛毛紋斷,金徽。琴面如弓,背面有圓形龍池和長圓鳳沼,琴腹音箱略微隆起。龍池上方刻有草書四字“大聖遺音”。
此琴精整富麗,色澤艷麗,發音鬆脆,造型古樸,饒有古意,是傳世古琴中的至品。古琴用過200 年以上漆面方產生斷紋,稱“斷”,按其形狀又可分為“牛毛斷”、“流水斷”、“蛇腹斷”、“龜裂段”、“梅花斷”等諸種。這張琴的蛇腹斷紋,是為諸多收藏家所備加推崇的,其間透出的古雅韻味,是一種殘缺美。
琴背面龍池兩側刻隸書銘“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池下還有刻“包含”印,細邊,並填以金漆,據斷定為當時所做,格外珍稀。所謂龍池,即琴底發聲的音孔。
市場估價:人民幣2,000,000元。
唐代宮琴是絕世奇珍,像這樣的完好精麗之作,更是不知使多少收藏家競相折腰。保存古琴是一件非常古雅的事情,除了要像對待其它珍貴的漆器和樂器一樣來保護它之外,還應不時彈奏片刻,以保證其音準。
相關詞條
-
大聖遺音琴
大聖遺音琴是傳世唐代古琴中最為完好的一件。琴腹內池的兩側有朱漆隸書款“至德丙申”四字,表明此琴制於唐肅宗至德元年,即公元756年,應為安史之亂之後的作品...
簡介 歷史 -
大聖遺音琴[唐代古琴]
大聖遺音琴是傳世唐代古琴中最為完好的一件。琴腹內池的兩側有朱漆隸書款“至德丙申”四字,表明此琴制於唐肅宗至德元年,即公元756年,應為安史之亂之後的作品...
基本信息 簡介 歷史 -
大聖遺音
“大聖遺音”琴產生在唐代至德元年,也就公元756年。是皇帝李亨即位後所作的第一批宮琴。由於此時的聽琴人是由盛唐開元、天寶時代過來的。因此,所作“大聖遺音...
外形 蒙塵經歷 名稱來源 流傳歷史 -
唐大聖遺音琴
唐大聖遺音琴為神農式,桐木斫,髹栗殼色漆罩以黑漆,朱漆修補,純鹿角灰胎,發蛇腹間牛毛斷紋。通長120厘米、肩寬20.5厘米、尾寬13.4厘米、厚5厘米、...
-
大聖遺音琴[小說琴帝中的武器]
大聖遺音琴,為唐家三少(張威)所著小說《琴帝》男主角叶音竹的武器。
-
唐“大聖遺音”琴
池內刻隸書“至德丙申”(756)四字。 池上刻草書“大聖遺音”,兩側隸書銘文:“嶧陽之桐,空桑之材,風鳴秋月,鶴舞瑤台。 ”池下有“困學”及“玉振”兩印。
-
琴文化
琴文化是中國文明的瑰寶,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餘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
起源 興盛 繼續發展 近現代發展 琴制 -
琴工
詞語解釋:琴工 qín ɡōnɡ 是彈琴的樂人。《漢書·禮樂志》:“琴工員五人。” 唐 杜甫 《奉謝口敕放三司推問狀》:“﹝ 房琯 ﹞酷嗜鼓琴, 董庭蘭...
選材 漆 制琴工藝 斫琴名家 制琴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