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1965年4月至1984年3月,國際通信衛星組織發射了5代、6種不同性能的衛星總計35顆(附表),除6顆衛星因運載火箭和遠地點發動機故障而發射失敗外,其餘29顆衛星均被送到了預定的靜止軌道位置。1984年 8月前後,國際通信衛星組織利用部署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上空的15顆“國際通信衛星”,為遍布世界各地170多個國家或地區提供電話、電傳、電報、電視和數據傳輸等電信業務;出租衛星通信轉發器信道,為部分國家建立國內衛星通信線路;還將為世界各國船隻提供部分海上移動通信服務。為滿足國際通信的需求,國際通信衛星組織還將發射3顆等效通信容量為15000話路的“國際通信衛星”Ⅴ-A 號改進型衛星。更大、更先進的第6代系列“國際通信衛星”Ⅵ號正在研製之中。![“國際通信衛星”](/img/b/8c4/nBnauM3XzYTN5cjM4QjMx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yE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國際通信衛星”](/img/d/fa6/nBnauM3X3ADN4YzM4QzN0Y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3QzL3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國際通信衛星”Ⅴ號 現代世界上容量最大的國際商用通信衛星。整個衛星採用模組式結構,由天線艙、通信艙和輔助艙三部分組成。天線艙是個結構塔架,上面裝有 4個展開式拋物面反射器、2個饋源陣組件、2個覆球波束喇叭、5個遙測、指令和信標天線以及3個地球敏感器。通信艙裝有15台接收機、43個行波管放大器、輸入多路調製器、輸出多路調製器和 140多個微波開關等通信分系統組件。大功率行波管裝在衛星南北兩側板上,使熱量輻射到艙外空間。衛星的輔助功能器件,如動量飛輪、推進劑箱、管路和推力器均裝於輔助艙內。在中央套筒內裝遠地點發動機。姿態控制的電子設備、感測器以及電源、遙測和指令分系統則裝在中央安裝板和南北短側板上。衛星採用被動式溫控,關鍵部件如遠地點發動機和推力器等裝有電加熱器。在衛星進入地球同步軌道後,拋物面反射器展開,南北兩側各伸出一個長7米、寬1.7米的太陽電池翼,並自動跟蹤對準太陽,為衛星的儀器設備提供電能。
衛星既可由運載火箭發射,也可由太空梭發射。它有一個靈活的公用艙(見太空飛行器設計),能適應通信有效載荷的變化。衛星還廣泛套用了石墨纖維增強塑膠,藉以減輕重量。
“國際通信衛星”Ⅴ號系列共有9顆衛星,截至1984年3月已發射了8顆。前6顆均由“宇宙神-半人馬座”號火箭發射,後2顆由“阿里安”號運載火箭發射。其中3顆衛星上還裝有1.6/1.5吉赫頻段的專供海上船舶通信用的海事通信轉發器,並採用重量輕、效率高的新型鎳氫蓄電池代替鎘鎳蓄電池。
參考書目
福特航空空間和通信公司編,陳德順、王常先等譯:《國際通信衛星-Ⅴ》,國防工業出版社,北京,1982。(Ford Aerospace & Communications Corp.,Intelsat-Ⅴ,San Francisco,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