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 成立於1915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商業進一步發展中的產物。創辦時資本僅10萬元,總經理陳光甫。由於經營精明,管理嚴密,業務發展迅速,盈利較多,資本積累亦較快。到1926年時,資產總額已超過4700萬元,存款超過3200萬元,資本也增加到250萬元。1927年後,由於業務上得到官僚資本銀行的支持,以及機構設定上的靈活性和經營上的多樣性,業務進一步擴展,抗日戰爭前分支機構達到80個,職工2775人,存款總額近 2億元,多數年份居私營銀行的首位。抗日戰爭後,注重積聚外匯、囤積物資和經營商業。浙江興業銀行 成立於1907年,原由浙江鐵路公司創議設立並為最大的股東。1914年浙江鐵路公司收歸國有,股份出讓,承購者多為工商業者,而以杭州絲綢商蔣海籌、蔣抑卮(1875~1940)父子為最巨。辛亥革命後,業務發展迅速,1915年總行由杭州移至上海。1927年前存款總額常為私營銀行的第一、第二位,1927~1937年期間退居第五、第六位。董事長長期由葉揆初 (1874~1949) 擔任、總經理先後為徐新六(1890~1938)、項叔翔。
浙江實業銀行 成立於1909年,原名浙江銀行,由浙江地方政府和商人合資設立,1915年改名為浙江地方實業銀行。由於官股擅權,商股深感不滿,要求分開經營,1923年達成協定,官股稱浙江地方銀行,在杭州設總行,商股稱浙江實業銀行,設總管理處於上海,由李銘(馥蓀)(1887~1966)擔任總經理,業務日漸發展。該行著重於外匯業務和兜攬外商在華企業的存匯款,機構少,職工亦少,而存款甚多,擁有外匯資產亦多。李銘多次任上海銀行公會主席,後又任全國銀行業聯合公會主席,這也有助於浙江實業銀行聲譽的提高。
“南三行”的主要當權人物對經營近代銀行有較多的知識和經驗,與外國資本的企業和銀行的聯繫也較多,因此在開展業務方面和獲取利潤方面比一般銀行有較多的有利條件。
憑藉所集中和掌握的社會貨幣資本,這些銀行常常被稱為“百業之首”,它們的當權人在工商界中也處於優越地位。這三家銀行的當權人物和一些主要投資人,幾乎都是江浙資產階級核心層的成員。在1927年時,他們是扶植國民黨上台奪取政權的主要經濟力量,但後來官僚資本銀行勢力擴張迅速,“南三行”的優勢地位被損害和排擠。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南三行”在中國大陸的機構接受社會主義改造,1952年12月參加了全行業公私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