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img/4/dbb/nBnauM3X0UDN4EDO1EDM1YTMwMTMwIDOyIDOwADMwAzMxAzLxAzLz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建築
貴州省
“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VI-1050
簡介
“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現代(1936年)重要史跡。位於貴州省晴隆縣蓮城鎮五一村半官坡。是二戰時期滇緬公路上的“生命線”,中緬印戰區的交通大動脈,曾多次被日軍轟炸。是1936年修築黔滇公路時,沿晴隆大山南坡開鑿形成的二十四個弧形彎道,山腳至山頂長4公里,蜿蜒而上。“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見證,在公路修築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價值。尤其可貴的是,由於公路改道,這一段“二十四道拐”完整地保存了它的歷史原貌。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遺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的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究竟是在貴州省還是在雲南省這一歷史懸疑問題,一直是二戰史研究的重點,直到最近幾年,經過專家們的考證,確定是在貴州省晴隆縣。二十四道拐(原名鴉關、烏鳴關)抗戰公路遺址位於貴州省晴隆縣城西南1公里處,從上至下依山勢呈彎道盤鏇,計有24個弧形拐彎,全長4公里,蜿蜒於高達1799米的晴隆山西南坡,是320國道中的一段,也正是世界著名的“史迪威公路”中極其重要的一段。在抗日戰爭期間,大量的抗戰物資從這裡經過,運到重慶,運到抗日前線,在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遺址是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浴血奮戰的偉大歷史見證。
二十四道拐雖從1928年元月即開始勘測修建,但時斷時續,直到軍閥統治貴州結束後的1935年底,大規模修築工程才算正式進行,國民政府先後徵調貴州各縣民工5萬多名、士兵3萬人加緊施工,於1936年9月完工通車。
二十四道拐公路依山而建,工程艱險,雖山勢陡峭,彎道頻繁,但其設計之精巧,可謂巧奪天工,匠心獨具,彎道的上下堡坎、擋土牆都是由大石砌成,雖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侵蝕,如今仍保持完好。從關口向下俯視,二十四道拐仿佛游龍下山,蜿蜒匍伏;從下向上仰視,可見彎道猶如矯龍盤山,高聳入雲端,作勢欲飛。
抗日戰爭開始後,貴州成為了抗戰大後方,為前線提供了大量的軍事、經濟物資,尤其是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來自東面、東南面及南面的交通運輸線斷絕。日本軍隊隨即攻占了緬甸,截斷了國際通道滇緬公路,並沿路占據了緬北滇西,對中國抗戰大後方的威脅日益加大。為支援中國戰區,英美盟軍與中國人民共同修築、修繕滇緬公路、中印公路和中印油管,並開闢了駝峰航線,以保證大量運往中國的國際軍事援助與物資的安全。各種援華物資紛紛通過滇緬公路(即史迪威公路)運到中國雲南,再由此通過滇黔公路運到貴陽,再轉運至重慶或抗戰前線,貴州經濟、戰略地位日益突出,滇黔公路承擔著運送海外援華物資和數萬名中國遠征軍赴滇緬作戰的運輸任務,成為連線前線與滇緬、滇印公路兩條國際大通道的橋樑和紐帶。為此,美軍在晴隆設立公路改善工程處,對二十四道拐進行整修。僅在1938年2月至1942年初的3年多時間裡,負責戰時後方運輸的軍事委員會西南運輸管理局在重慶至貴陽、貴陽至昆明間,投入了四個大隊約800輛卡車擔負運輸任務,運輸抗戰物資到前線。二十四道拐所在的貴州省晴隆縣作為抗戰後方戰略物資的集散地,在八年抗戰中總計將45萬噸國際援華物資運抵抗日前線,尤其是在抗戰中後期,平均每天均有3000多輛運送抗戰物資的汽車經過晴隆。
現在,中共貴州省晴隆縣委、縣政府已將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遺址列為縣紅色旅遊重要景點進行保護和開發,並擬將之建設成為對廣大人民民眾和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二十四道拐”將建抗戰文化園
以“雄、奇、險、峻”聞名的“二十四道拐”盤山公路位於貴州省晴隆縣蓮城鎮南,始建於1927年,1936年改建竣工,是抗戰時期“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性標識,全長約4公里,從山腳到山頂直線長約350米,垂直高度約250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援華物資經滇緬公路、中印公路運達昆明後,必須經滇黔公路線上的“二十四道拐”咽喉要道,才能運到抗日前線,因此被譽為“國際援華生命線”。
“二十四道拐”這段抗戰公路,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今完整保持歷史原貌,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見證。
貴州省晴隆縣文物管理所所長陳亞林說,政府一直“精心呵護”著這一珍貴的歷史遺蹟,這次修建的“抗戰遺產文化園區”包括安南古城恢復建設工程和“二十四道拐”景區建設工程。其中,安南古城一期工程將於2011年3月底完成,安南古城二期工程及二十四道拐景區相關建設將於2011年7月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