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

中國思想理論界 20世紀 30年代初圍繞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民族資本主義這三種社會勢力的相互關係及農村經濟性質問題而展開的一場論戰。主要參與人是潘東周、王學文、任曙和嚴靈峰。

正文

中國思想理論界 20世紀 30年代初圍繞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民族資本主義這三種社會勢力的相互關係及農村經濟性質問題而展開的一場論戰。

爭論的中心是:當時中國社會的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這場爭論與共產國際內、中國共產黨內關於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性質的爭論以及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和道路的爭論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1930年5月,在進步刊物《新思潮》上,潘東周發表了《中國經濟的性質》一文,王學文(王昂)發表了《中國資本主義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其發展及其將來》一文。同年 6月,潘東周又在《社會科學講座》第 1卷上發表《中國國民經濟的改造》一文。這幾篇文章,基本上是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闡明中國共產黨對於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問題的見解。其中潘東周文章的論點比較突出。潘文分析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民族資本主義三者的相互關係,指出:帝國主義入寇中國以後,一方面,打破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生長,使中國經濟組織走上了新的途徑;另一方面,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勾結著,用一切力量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中國就只能停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狀態下,而不能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他列舉事實,批駁了托派的“殘餘之殘餘”說,指出中國雖然已經開始了資本主義方向的發展,但是封建經濟在全國經濟比重中占著極大的優勢。王學文也指出:中國經濟問題是帝國主義侵略下的半殖民地的封建經濟。

潘、王的文章發表後,遭到了以托派分子任曙和嚴靈峰為主要代表的一些人的反對和攻擊。1931年初,任曙發表《中國經濟研究》一書;6月嚴靈峰發表《中國經濟問題研究》一書, 後又寫了《追擊與反攻》一書,代表了托派向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攻擊。他們主要的錯誤觀點是:在對生產關係和剝削關係的分析上,宣揚商品經濟的發展就是資本主義的發展,把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等同起來;在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勢力的關係上,鼓吹“絕對破壞論”,認為帝國主義的入侵絕對地破壞了中國的封建經濟;抹煞了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相勾結,把中國變成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事實;在外國資本與民族資本的關係上,鼓吹不分彼此,“一視同仁”論,否認帝國主義在華經濟與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之間的矛盾;在農村的階級關係上,完全否定了主要是地主和農民之間的對立。他們斷言,中國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占優勢,中國已是資本主義社會。因此,他們認為,“大可以做非資本主義的革命運動,追隨先進的歐洲以馳驅於打倒資產階級的戰線之上”。妄圖以“左”的口號為掩護,取消中國革命運動。
在這場論戰中,潘東周、王學文的文章宣傳了中國共產黨關於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思想,對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起了推動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