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第三個五年計畫
Di-san Ge Wu Nian Jihua
中國第三個五年計畫
Third Five-Year Plan of China
中華人民共和國1966~1970年的國民經濟發展計畫。簡稱“三五”計畫。
制定計畫
經過20世紀60年代初的第一次經濟調整(見經濟調整),中國國民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1964年,國務院召開了工業交通和農業的長期規劃會議,對“三五”計畫的方針、任務和主要指標進行了討論和研究。其中內容比較詳盡的計畫方案有兩個:一個是國家計委會提出的經1964年5月中央工作會議討論並原則同意的《第三個五年計畫(1966-1970年)的初步構想》(匯報提綱),另一個是1965年9月國家計委擬定的並經中央討論基本同意的《關於第三個五年計畫安排情況的匯報提綱》。
任務指標
在此基礎上,國家計畫委員會提出了“三五”計畫的初步構想,規定主要任務是:①大力發展農業,解決人民的衣食問題。②努力突破尖端技術,加強國防建設。③與支援農業和加強國防相適應,加強基礎工業,繼續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品種,增加產量,使我國國民經濟建設進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相應發展交通運輸業、商業、文化、教育、科學研究事業,使國民經濟有重點、按比例地發展。
主要的計畫指標是:到1970年,生產糧食4300~4600億斤,棉花3850~4200萬擔,鋼1600~1800萬噸,煤28500~29500萬噸;五年累計的基本建設投資總額1000億元。
這個計畫,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以解決人民生活的“吃、穿、用”為重點,各項指標比較切合實際。但是,這一計畫沒有形成正式檔案。
執行情況
1966年開始了“文化大革命”,打亂了“三五”計畫。這五年中,雖然由於一批領導幹部堅持工作和廣大工人、農民堅持生產,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還在進行,但是卻受到了很大的干擾和破壞。例如1967和1968年,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都是下降的。根據當時的統計資料,1965~1970年的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9.6%,低於“一五”和三年經濟調整時期的發展速度;1970年,生產糧食4799億斤,棉花4554萬擔,鋼1779萬噸,煤35400萬噸,大體上達到了最早計畫規定的指標。其中,以大慶油田為主的原油產量迅速增長,對經濟建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按照《匯報提綱》的要求,“三五”計畫期間各主要經濟指標都完成了計畫。其中,工農業總產值超額16.2-14.1%完成了計畫,農業總產值超額2.2%,工業總產值超額21.1%,新增主要產品能力:煤炭開採6806萬噸,發電機組存量860.4萬千瓦,石油開採2777萬噸,煉鋼652.7萬噸,鐵礦開採3590.1萬噸,合成氨244.4萬噸,化肥204.16萬噸,水泥1533萬噸,塑膠18.7萬噸,棉紡錠322萬噸,化學纖維1.23萬噸,新建鐵路交付營業里程3894公里,新建公路31223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1191萬噸。
存在問題
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積累過高,消費基金減少,影響了人民生活;集中力量發展鋼鐵等重工業,使比例關係失調、經濟效益下降;三線(內地)建設步子過快,造成不少浪費和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