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母親 (陳冲飾)和9歲的向陽 (張凡飾)見到了從幹校回到北京的父親 (孫海英飾)。嚴格的父親希望向陽長大後能夠成為畫家,出人頭地,但對父親感覺很陌生的向陽並不願意接受這個安排。隨著年齡的增長,向陽越來越不喜歡父親,更不喜歡畫畫,甚至在“四人幫”粉碎後的遊行隊伍中用要學畫畫的手拾起一個“二踢腳”。
八十年代末,19歲的向陽 (高歌飾)沒有考上美院。在父親的要求下,向陽開始了復讀生活並喜歡上了女孩於紅。不準向陽談戀愛的父親私自拆了於紅給兒子的信,並帶著懷孕的於紅去打了胎。明白真相的向陽憤怒的斥責著父親的做法。
九十年代末,已經成為知名畫家的向陽 (王海地飾)妻子小韓 (梁靜飾)懷孕了,但向陽卻並不想要這個孩子。他告訴責罵他的父親一直以來都不是一個好父親。深深受傷的父親離家出走了,給兒子留下了一盤磁帶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陳冲 | 母親 | 簡介 向陽的母親 |
孫海英 | 父親 | 簡介 向陽的父親 |
張凡 | 張向陽(童年) | 簡介 童年向陽 |
高歌 | 張向陽(青年) | 簡介 青年向陽 |
王海地 | 張向陽(成年) | 簡介 成年向陽 |
梁靜 | 小韓 | 簡介 向陽的妻子 |
張玥 | 於紅 | |
洪一豪 | 小雞屎(童年) | 簡介 向陽的玩伴 |
李濱 | 小雞屎(青年) | |
李野萍 | 李喇叭 |
職員表
出品人 | 楊步亭、Michael Werner、Wouter Barendrecht |
製作人 | 韓三平、羅異 |
監製 | 姜濤、趙海城 |
導演 | 張揚 |
副導演(助理) | 李海濱、吳昔果、張友 |
編劇 | 張楊、蔡尚君、霍昕 |
攝影 | 李寶良 |
配樂 | 林海 |
剪輯 | 楊紅雨 |
道具 | 王森 |
錄音 | 武拉拉 |
劇務 | 楊宏、李偉 |
場記 | 魯琦 |
布景師 | 田志國 |
(參考資料來源 )
角色介紹
| |
| |
|
(參考資料來源 )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 | 具體獎項 | 獲獎方 | 備註 |
2005年9月 |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 | 最佳導演銀貝殼獎 | 張揚 | 獲獎 |
最佳攝影銀貝殼獎 | 李屏賓 |
製作發行
主創公司
監製公司 | 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中國) |
底片拷貝加工 | 北京電影洗印錄像技術廠(中國) |
聯合攝製 | 中國電影集團第四製片分公司(中國) |
FORTISSIMO FILM SALES(荷蘭) | |
北京命之作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中國) |
上映時間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備註 |
加拿大 | 2005年9月10日 | 多倫多電影節全球首映 |
美國 | 2005年10月8日 | 芝加哥國際電影節 |
中國 | 2005年10月18日 | 正式公映 |
泰國 | 2006年2月19日 | 曼谷國際電影節 |
中國香港 | 2006年4月11日 | 香港國際電影節 |
影片評價
《向日葵》通過紀錄張向陽與父親橫亘三十幾年的愛恨交織,來反映從1976年到二十世紀末的中國社會變遷。而影片的明智與動人之處,在於它選擇了從父子關係的人性視角切入歷史與故事,兩人之間那仇恨與摯愛並存的典型的中國式情感,在張楊的親身經歷上體現得尤為顯著,不用編造便足夠動人 (《精品購物指南》評)。
《向日葵》有著導演張揚強烈的自傳色彩,比如河邊向陽第一次呼喚爸爸、向陽在溜冰場的初戀,很多段落都讓觀眾自然進入記憶與情感的真實中而被感動。雖然講述的不是十分新鮮的故事,但影片卻在自傳體的長片中,通過日趨成熟的電影語言,表述著對人的生命的真誠。但是當影片進入第三段落時,在孫海英的表演始終踏著準確的節奏與完整的脈絡走向全片高潮時,中年向陽的演員輸在了氣質上,同時編劇與導演在父子在後代生育問題的表現上太笨拙,沒有電影語言的刻畫,演員基本就像在演話劇一樣說台詞。自傳體影片最大的缺點往往容易縱情或者是濫情,影片在父親出走上就犯了這個毛病,過於寫實與囉嗦,生怕觀眾看不明白,顯得拖沓,導演控制力的火候不夠。但瑕不掩瑜,因為導演的真誠足以彌補稚嫩,特別是結尾處生育的紀實描寫,更讓觀眾珍惜生命與親情 (新浪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