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號
蜀漢政權的國號為“漢”(劉備自稱是漢室的延續)。而由於其所建立的政權以蜀地為根據地,所以多被稱為“蜀”。以其地稱其國,後人逐漸習慣了這個稱呼,而又為了承認劉備建立的漢室政權,故稱其為蜀漢。
歷史
建國艱辛
劉備是中山王劉勝後裔,但是家道中落,到劉備這一代,只能和母親靠織席販履維持生計,在叔父劉元起的資助下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學習。後在商人張世平、蘇雙的資助下,劉備得以招募了自己的私人武裝,並在鎮壓黃巾起義的戰鬥中取得了戰功,從而獲得了官位。
此後漢廷戚宦之爭更為激烈,結果兩敗俱傷,董卓趁機入京亂政,各地太守、郡吏為了各自利益相互攻伐,形成割據勢力。在軍閥混戰的時局裡,劉備勢力非常弱小,憑藉好的名聲在多個諸侯之間奔走。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衣帶詔事發,劉備找藉口從曹操處離開,徹底反曹。由於劉備軍事實力還是非常弱小,被曹操擊敗後,用類似於游擊戰的方式繼續與曹軍作戰。後輾轉來到荊州投靠劉表。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劉備三顧茅廬後得到諸葛亮,有了全新的發展目標。在諸葛亮的努力下,劉備和孫權達成聯盟,兩家於赤壁之戰合力擊敗曹操。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至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以關羽、張飛、趙雲、劉封、黃忠為主要將領,諸葛亮、龐統、法正為主要軍師,先後收復荊州各郡、迫降劉璋占領西蜀、擊敗曹操攻取漢中,並將關中軍閥馬超納入麾下,實力大增。進而建立蜀漢政權。 (參見益州之戰、漢中之戰)
武侯輔政
公元219年,東吳孫權破壞孫劉聯盟,先是派人襲取了荊州三郡,與劉備講和後再次背盟,趁關羽北上攻取襄樊之際,襲擊荊州,殺害關羽。劉備為關羽報仇,親自率軍攻伐東吳。漢軍一路勢如破竹,深入吳境,但隨後陷入了長時間的僵持階段,幾個月後,東吳陸遜用火攻擊敗劉備,取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劉備敗歸永安,張南、馮習、程畿、沙摩柯等一乾文武將領都在夷陵之戰中陣亡,蜀漢損失慘重。
孫權得知劉備在永安沒有回成都,非常害怕,於是主動與劉備講和。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劉備召諸葛亮至永安交待後事,而後病死。
劉禪繼位後,令諸葛亮開府治事。諸葛亮於是派鄧芝往東吳鞏固漢吳同盟,另一方面安撫百姓,制定禮儀、官職、法律等,將蜀漢上下治理的井井有條,國殷民富。
公元225年(建興三年),諸葛亮親自率漢軍,深入南中,平定南中叛亂。任用了孟獲等一些南蠻將領,又從中獲取了大量資源,蜀漢的實際控制領土也得以擴張。
公元227年(建興五年),諸葛亮駐軍漢中,將漢中太守魏延納入丞相府,並讓鎮東將軍趙雲轉駐漢中,準備北伐事宜。
公元228年(建興六年)至234年(建興十二年),期間諸葛亮對魏發動五次進攻,雖頗有戰果,但都以各種原因退還,未能完成“興復漢室”的目標。 (參見諸葛亮北伐)
三代宰輔
諸葛亮臨死之前曾秘密上表給蜀漢後主劉禪,表示蔣琬可以接替自己。諸葛亮死後,劉禪不再設定丞相一職,一方面讓蔣琬為大將軍輔政,一方面讓鄧芝督領江州,繼續維持吳漢聯盟。而南蠻方面,劉禪先後任命李恢、張翼、馬忠為庲降都督,恩威並施,撫平南蠻叛亂。
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至246年(延熙九年)為蔣琬輔政時期,期間,劉禪見魏明帝曹睿大興土木,廣徵民役,認為這是敗亡之象,於是加蔣琬為大司馬,並讓其開府治事。蔣琬總統諸軍駐紮漢中,伺機北伐。
蔣琬執政總計十二年,他不但遵循諸葛亮的治國方針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另一方面派遣姜維率領偏師西進,需找北伐戰機,經過多次嘗試之後,蔣琬認為從秦嶺出兵,道路艱險,往來不便,於是大造舟船,準備從水路襲擊魏國上庸、魏興等地,但此舉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對,蔣琬輟計後病倒,不久病亡,臨死前上書劉禪用姜維為涼州刺史。
蔣琬死後,劉禪就遷費禕為大將軍輔政,而後不久庲降都督馬忠病逝,劉禪先後任命閻宇、霍弋出鎮南中。
公元246年(延熙九年)至253年(延熙十六年)為費禕輔政時期,總計七年時間。費禕執政後,認為自己跟諸葛亮差的太遠,所以一心只保境安民,不再對魏國用兵,並裁減姜維的兵力,害怕會有大的損失。但費禕多次施行的大赦政策,遭到了大司農孟光指責。劉禪命費禕開府一年後,費禕遭到刺客的刺殺。
費禕死後,劉禪讓衛將軍姜維總督內外軍事,以宗預維持吳漢關係,以閻宇、羅憲鎮巴東。董允死後,劉禪以陳祗接替董允,而陳祗雖然支持北伐,但不排斥黃皓,由於劉禪對黃皓的寵信,黃皓開始干預朝政。
公元238年(延熙元年)至262年(景耀五年),姜維對魏進行了十一次北伐,其結果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總體上勝多敗少。姜維雖然擅長軍事,但自費禕死後,蜀漢內政無人治理,姜維連年征戰,蜀漢國力大不如前,陳祗死後,黃皓更是對姜維產生了威脅,蜀漢逐漸走向衰落。 (參見姜維北伐)
蜀漢滅亡
蜀漢後期,姜維的北伐使得蜀漢國力耗損巨大,宦官黃皓、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老臣張翼都開始反對姜維北伐,姜維感到壓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儲備軍資,繼續打算北伐。而另一方面,諸葛瞻等人也想除去黃皓,但因劉禪十分寵信黃皓而無能為力。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姜維得到鍾會治兵關中的訊息,上表劉禪調遣張翼、廖化駐守險要,但黃皓聽信鬼神之說,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蜀漢大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魏軍五路伐蜀,攻入漢中,劉禪才派張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為時已晚。姜維將鍾會大軍阻擋在劍閣,卻沒想到鄧艾從景谷道偷渡,進兵至綿竹,殺敗諸葛瞻,劉禪一方面調閻宇支援成都,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議。譙周力排眾議,勸劉禪投降。
而姜維接到劉禪的敕令後,試圖借鍾會之手復國,但是計畫泄漏,姜維、鄧艾、鍾會全部被殺,自此,蜀漢徹底滅亡。
疆域
範圍
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略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
蜀下大力量平定了越巂、益州(今四川境內)、牂牁(今貴州境內)、永昌(今雲南境內)四郡之變亂 。使少數民族地區得到開發,加強了民族團結 。三國時期疆域大致穩定:魏與吳、蜀間的界線是長江與淮河之間、今大別山、湖北漢川至興山一線、大巴山、秦嶺,而吳、蜀之間以今湖北的西界、貴州務川至台江一線、廣西西界和中越邊界為界 。
區劃
• 荊州
赤壁之戰以後,周瑜在劉備的幫助下攻下了南郡,但隨後孫權聽從魯肅的勸告,將南郡借與劉備幫東吳抵禦曹操。 而後劉備率領趙雲等攻下江南四郡,劉備實際在荊州占據南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五個郡。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孫權派呂蒙襲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後劉備與孫權以湘水為界,劃分荊州,將江夏、長沙、桂陽劃屬東吳,南郡、武陵、零陵歸劉備,至此,劉備占有荊州三郡。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呂蒙偷襲關羽,將關羽斬殺,至此,劉備徹底失去荊州。
• 益州
益州分為三大部分,即漢中、巴、蜀。
荊州 | 益州 | 南中 |
蜀
蜀有六郡,分別是蜀郡、廣漢郡、犍為郡、江陽郡、汶山郡、漢嘉郡,其中以廣漢、犍為、蜀郡為最大,號稱“三蜀”。
蜀郡,原屬劉璋,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與張飛、趙雲合力攻下,下轄六個縣,分別是成都縣、廣都縣、郫縣、繁縣、江原縣、臨邛縣。劉備稱制後,以成都為國都。另,成都、廣都、新都(屬廣漢)被稱為三都,是蜀中三大名城。
廣漢,位於成都以北一百二十里。公元213(建安十八年)劉備率領龐統、黃忠、魏延等人攻下,下轄八個縣,分別是雒縣、綿竹縣、什邡縣、新都縣、五城縣、郪縣、廣漢縣、德陽縣。
犍為,位於成都以南,為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趙雲率軍所攻取,下轄十二個縣,分別是武陽縣、南安縣、僰道縣、牛鞞縣、資中縣、朱提縣、青衣縣、平夷縣、夜郎縣、談指縣、鄨縣。犍為有峨眉山。
江陽,為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趙雲率軍所攻取,下轄四個縣,分別是江陽縣、漢安縣、符縣、新樂縣。
汶山,位於蜀郡以西,氣候異常,冬天不適合居住。下轄八個縣,具體資料缺失。
漢嘉,下轄十三個縣,分別是邛都縣、台登縣、闌縣、零道縣、蘇示縣、會無縣、大筰縣、定筰縣、三縫縣、卑水縣、潛街縣、安上縣、馬湖縣。
巴
巴有五郡,分別是巴郡、巴東郡、巴西郡、涪陵郡、宕渠郡。
巴郡,為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張飛率軍所攻取,下轄七個縣,分別是江州縣、枳縣、臨江縣、平都縣、墊江縣、樂城縣、常安縣。
巴東,為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張飛、趙雲、諸葛亮合力攻取,下轄四個縣,分別是魚復縣(即白帝、永安)、朐忍縣、漢豐縣、南浦縣。
巴西,為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張飛率軍所攻取,下轄七個縣,為閬中縣、南充國縣、安漢縣、平州縣、宕渠縣、裙蓉縣、宣漢縣。
涪陵,下轄五個縣,分別是涪陵縣、丹興縣、漢平縣、萬寧縣、漢發縣。
宕渠,本屬巴西郡,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二年)被魏將張郃攻占,後被張飛擊退。公元247年(延熙十年)蜀漢後主劉禪將宕渠從巴西劃出,置宕渠郡,下轄三個縣,分別是宕渠縣、漢補蓉縣、宣漢縣。
漢中
漢中有七郡,分別是漢中郡、魏興郡、上庸郡、新城郡、武都郡、陰平郡、梓潼郡。
漢中,為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率領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人攻下。下轄六個縣,分別是南鄭縣、沔陽縣、褒中縣、成固縣、蒲池縣、西鄉縣。劉備在沔陽縣稱王。
魏興、上庸、新城在漢中以東,所以又被稱為“東三郡”,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封、孟達率軍所攻取。孟達叛變後,東三郡為魏所攻占。後蔣琬秉政,想從水路收復東三郡,因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對而作罷。
梓潼郡本屬蜀廣漢郡,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劉備與劉璋決裂,攻打劉璋,留霍峻守葭萌,防禦張魯。劉備定蜀後置梓潼郡,以霍峻為太守。下轄五縣,分別是梓潼縣、涪縣、晉壽縣、白水縣、漢德縣。
武都、陰平二郡為諸葛亮公元229年(建興七年)派將軍陳式所攻取,下轄十三縣,分別是下辨縣、武都縣、上祿縣、故道縣、河池縣、沮縣、平樂縣、修城縣、嘉陵縣、陰平縣、甸氐縣、平武縣、剛氐縣。
• 南中
南中本四郡,分別是牂柯郡、益州郡、永昌郡、越嶲郡,後又劃為七郡,增設朱提郡、雲南郡、興古郡。
牂柯,下轄四個縣,分別是萬壽縣、沮蘭縣、廣談縣、毋斂縣。
益州,公元225年(建興五年),諸葛亮平定南蠻叛亂後改為建寧郡,並任命李恢為太守。下轄二十四個縣,分別是滇池縣、同勞縣、同安縣、連然縣、建伶縣、毋單縣、秦臧縣、味縣、牧麻縣、同樂縣、谷補蓉縣、同瀨縣、雙柏縣、昆澤縣、漏江縣、談槁縣、伶丘縣、修雲縣、俞元縣、新定縣、興遷縣、平樂縣、三沮縣。
永昌,下轄八個縣,分別是不韋縣、比蘇縣、哀牢縣、永壽縣、巂唐縣、雍鄉縣、南涪縣、博南縣。
朱提,本屬犍為郡,為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趙雲所攻取,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劉備劃分朱提郡,並以鄧方為太守,下轄八個縣,分別是朱提縣、堂螂縣、南秦縣、漢陽縣、南廣縣、臨利縣、常遷縣、新興縣。
雲南,公元225年(建興五年),諸葛亮平定南蠻叛亂後置雲南郡,並以呂凱為太守,下轄九個縣,分別是雲南縣、葉榆縣、遂久縣、弄棟縣、蜻蛉縣、河陽縣、梁水縣、賁古縣、西隨縣。
興古,公元225年(建興五年),諸葛亮平定南蠻叛亂後置興古郡,下轄八個縣,分別是宛溫縣、律高縣、鐔封縣、句町縣、漢興縣、勝休縣、都唐縣、西平縣。
政治
行政
劉備以前後左右四大將軍安排主要將領,基本沿襲漢制。另,以尚書令輔佐軍師理政,處理日常政務,符合魏晉官制發展的規律。同時,出鎮軍事要地的制度初步成形。對曹魏軍事鬥爭的前沿漢中,由加將軍稱號的漢中太守魏延出鎮。這一格局日後稍有修補。關羽敗亡後,李嚴於公元227 年(建興四年),“轉為前將軍”,以補關羽空缺。劉琰“班位每亞於李嚴,為衛尉中軍師後將軍”,公元221 年(章武元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 。蜀漢一方面接受漢末曹操霸府政治以丞相總攬朝政的現實,另方面仍然以漢制三公之一的司徒作為處理日常政務的最高輔政官員。同時設立丞相和司徒,實現了恢復傳統與尊重現實之間的平衡。司徒的決策地位遠遠遜於丞相,只能作為丞相的助手行使行政執行權。在諸葛亮擔任丞相期間,如同曹操霸府一樣,許多日後的重要官員都有過在丞相府擔任掾員的經歷。如姜維曾被諸葛亮“闢為倉曹掾,使典軍事”。
公元224 年(建興元年),後主劉禪即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巨無細,鹹決於亮”。另一位受劉備遺詔輔佐幼主的李嚴被任命為中都護,留鎮永安。公元223年(章武三年)中都護近似中書。或許劉備只希望諸葛亮主持朝政決策軍政大事,仍然試圖為後主日後親政留下一定自由空間。李嚴便被委任這一角色,以區別外廷與內廷的差別。但李嚴因操辦北伐軍糧瀆職而被諸葛亮彈劾罷官,破壞了劉備的這一安排。只是諸葛亮一心輔佐漢室,全無私心,蜀漢才無曹操霸府轉化為曹丕篡漢之虞。
諸葛亮死後,劉禪不設立丞相。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以蔣琬為大司馬,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以管政務為主,兼管軍事;費禕以管軍事為主,兼管政務,軍政及內政大權不再同一人一把抓。這種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著劉禪決不允許再次出現事無巨細,皆決於丞相一人,而自己則大權旁落的尷尬局面。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自攝國事”。任官封爵,人事任免,出兵征討,都要劉禪同意,劉禪總統一切,直接掌管蜀漢政權達19年之久 。
禮制
劉備對劉表、劉璋的大赦制度作了批判,而諸葛亮也指出了劉璋治理益州弊政的原因。他認為,劉璋實施的所謂德政,是以小恩小惠拉攏人,喲美好高位尊寵臣下,僭越法度,積重難返,而樹立法律的威嚴,法律施行則會感恩,並以爵位管轄百姓,爵位增加則知道榮耀,榮譽和恩典共同施用,上下便進退有度,這才是治理國家的關鍵。 不但包含了法家認為法治優於德治的觀念,也體現了法家理論建立的基礎——性惡論。
劉備諸葛亮治國是禮法並施,威、德並行,強調“訓章明法”、“勸善黜惡”,亦即以法為體,著重公平客觀原則;以德為用,著重教化為本。以商鞅之法,卻不迷信其權威主義,取其理法,結合儒家教化,把行法與教化合而為一。經過這樣的“法治革新”運動,蜀漢政權的工作效率明顯提高,吏治也逐漸清明。而蜀漢後期,執政者費禕 多次施行大赦,大司農孟光引諸葛亮、劉備故事對費禕進行了強烈的斥責。
法律
蜀漢的法律是《蜀科》,劉備初入川時,百廢待興,乃命當時對典制、舊法熟悉者許慈、胡潛、孟光、來敏典掌舊文、草創製度。在平定益州之後,便著手制定典律,據《三國志》記載,參與蜀科的制定一共有五人,分別是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李嚴。蜀科的具體內容已經丟失,但是據《諸葛亮傳》記載,蜀漢雖然執法嚴峻,但公正公平,百姓無怨。
軍事
軍隊編制
蜀漢的兵制有點特別,據《歷代兵制》載,蜀漢的軍隊大體分為五個部分,即前軍、右軍、左軍、後軍、中軍,又《三國志》及《華陽國志》記載,蜀漢的主要將領關羽官封前將軍,張飛封右將軍,馬超封左將軍,黃忠封后將軍,趙雲則以翊軍將軍領中護軍。 五人的官職表面看起來與《歷代兵制》的說法相對應,但實際發生卻並非如此,關羽、張飛早期跟隨劉備時候就將劉備有限的軍隊分別統制, 馬超加入劉備後也獨領一軍在漢中之戰與張飛協同作戰,關羽、張飛、馬超又同時具有假節的權利,趙雲常居中軍隨劉備征伐,獨自入川作戰時率領的也是劉備留在荊州的中軍部隊,而黃忠雖然官拜後將軍,但是卻常常屬中軍作戰,入川之戰和定軍山之戰都是在劉備的指揮下完成,漢水之戰也是和中軍趙雲共同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漢水黃忠在去執行任務時需要趙雲授予兵馬。可見五虎將里,黃忠和趙雲是同屬於中軍的。
《歷代兵制》又載,蜀漢軍中又置有軍師、都護、護軍、監軍、典軍、參軍、督軍。 劉備時代不置軍師,但置有軍師中郎將及軍師將軍,諸葛亮、龐統以及後來的法正、黃權,所封的官職都是偏武官向的,他們不但作為劉備的參謀參贊軍事,而且還領兵作戰,甚至親自上戰場,龐統更是死在了戰場上。諸葛亮時代置三軍師,即前軍師、中軍師、後軍師,擔任者分別是魏延、劉琰、費禕。趙雲死後諸葛亮將中護軍一分為五,即中護軍、前護軍、右護軍、左護軍、後護軍,其他如監軍、典軍等也分前後左右中。擔任者如中部督向寵、參軍馬謖、中典軍王平、中監軍鄧芝等不一一列舉。
蜀漢兵制有個比較奇怪的地方,就是官職高的並不一定擁有更高的權利,漢中之戰,征西將軍黃忠需要翊軍將軍趙雲授予兵力, 征北將軍申耽被副軍將軍劉封所統制, 即便是蜀漢後期,衛將軍姜維卻率領車騎將軍夏侯霸北伐作戰。
特別兵種
• 白毦
白毦是一支由陳到統領的,號稱是劉備帳下的精銳部隊,劉備死後這支部隊就隨陳到駐守永安。 名字由來不詳,有一種說法是類似於御林軍的這種近衛部隊,而白眊只是一種裝飾品,但此說法無從考證。
• 無當飛軍
無當飛軍先後由王平、張嶷統領,是諸葛亮平定南蠻叛亂後,在南蠻招募的一支蜀漢勁旅,這支部隊作戰時所向披靡,號稱“飛軍”,後稱其為無當飛軍。
• 神刀軍
神刀軍是一支以兵器見長的軍隊,軍隊所裝備的神刀是蒲元所造。蒲元打造的神刀注重淬火這一環節,刀的材質是鋼。
• 連弩士
連弩士是諸葛亮在平定南蠻過程中,針對南蠻兵所特別創建的一支軍隊,部隊裝備諸葛亮發明的連弩,部隊規模三千人。
• 虎步軍
虎步軍是蜀漢的主要步兵,諸葛亮曾讓姜維統領過這支部隊, 後由孟琰統領在北伐過程中與魏軍作戰。
武功
蜀漢一直都以克定中原、興復漢室為目標,所以軍事行動的主要矛頭都對準了占據關中、中原的魏國,而另一方面,蜀漢南中地區常有叛亂,因此從劉備時代開始,蜀漢就置有庲降都督一職。
• 北伐
公元228年(建興六年)春,諸葛亮事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魏明帝曹睿派張郃往街亭大破馬謖,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 同年(228年)冬,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不克而還,魏將王雙來追,被斬殺。
公元229年(建興七年)春,諸葛亮遣陳式攻克武都、陰平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來救,被諸葛亮擊退。
公元230年(建興八年)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赤坂。但因雨水太猛,被棧道隔絕,魏軍不得已而撤退。同年(230年),諸葛亮派遣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諸葛亮割麥於上邽。司馬懿追諸葛亮至鹵城,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五月,司馬懿與諸葛亮交兵,魏延等將斬獲敵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召諸葛亮退還。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
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屯田於渭濱。司馬懿據守不出。八月,諸葛亮卒於五丈原。 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走生仲達”事。
公元235年(建興十三年),馬岱率眾伐魏,為牛金擊退。
公元238年(延熙元年),姜維和蔣琬率偏師出隴右,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
公元244年(延熙七年),魏曹爽領十萬大軍來攻漢中,漢中都督王平興兵據勢,姜維和費禕等率軍前去支援,曹爽大敗。
公元247年(延熙十年),雍州、涼州等地區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維率兵出隴右接應,與魏雍州刺史郭淮、討蜀護軍夏侯霸戰於洮西。胡族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等率部降蜀,姜維將其遷至蜀境。
公元249年(延熙十二年),姜維率軍出西平,不克而還。
公元250年(延熙十三年)姜維以羌胡為輔,與郭淮戰於洮西,雙方平手。
公元253年(延熙十六年)姜維率領數萬人出石營,圍攻南安,魏國雍州刺史陳泰率軍前來救援,陳泰行軍至洛門,姜維卻已因軍糧耗盡而退軍。
公元254年(延熙十七年)姜維率軍出隴西,狄道長李簡舉城降。姜維進圍襄武,殺敗魏將徐質,並將其斬首,魏軍敗退。姜維乘勝追擊,先後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拔其縣民還蜀。
公元255年(延熙十八年)姜維率領車騎將軍夏侯霸出狄道,於洮西大破魏國雍州刺史王經,王經死傷數萬,退保狄道城,姜維圍住狄道城攻打,魏國派征西將軍陳泰前來解圍,姜維退軍駐紮鍾題。
公元256年(延熙十九年)姜維整頓兵馬,與鎮西將軍胡濟兩路出兵,約定在上邽會合,但胡濟卻沒有來,導致姜維在段谷被魏將鄧艾擊敗,姜維死傷甚多,百姓因此埋怨姜維,而隴西也躁動不安。
公元257年(延熙二十年)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反於淮南,姜維趁魏關中空虛率兵出秦川,又率領萬人出駱谷。魏大將軍司馬望於鄧艾據守長城,姜維駐軍於芒水,依山紮營,姜維多次挑戰,但司馬望與鄧艾堅守不出。
公元262年(景耀五年)姜維率軍出漢、侯和,被鄧艾所擊敗,姜維退駐沓中。
姜維歷次北伐戰績,互有勝負,軍隊已到達華陰、蒲城一帶。其中大勝兩次;小勝三次;平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 南征
公元225年(建興三年)南中雍闓、高定、朱褒叛亂,諸葛亮率軍前往平定,並七擒七縱孟獲,使其心服。
公元233年(建興十一年),南中劉胄反,劉禪派馬忠替代張翼,率領將軍張嶷前往平定,將劉胄斬殺。
公元240年(延熙三年),越雋郡當地夷人作亂,劉禪派遣張嶷前往平定叛亂,並對越雋郡進行開發,打通越雋郡與成都之間的道路。
公元258年(景耀元年)永昌蠻夷叛亂,劉禪派遣霍弋前往平定。
武將文臣
武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馬岱、關平、王平、姜維、劉封、嚴顏、吳蘭、雷銅、張翼、張嶷、諸葛尚、周倉、陳到、夏侯霸、關興、張苞、廖化、馬忠、句扶、吳班、傅僉、孟獲、諸葛瞻、霍弋、王伉、羅憲、向寵、孟達、吳懿、趙廣、趙統、高翔、馮習、祝融、董厥、
文臣:諸葛亮、龐統、法正、徐庶、馬良、馬謖、蔣琬、費禕、董和、張松、孫乾、糜竺、簡雍、伊籍、郤正、劉巴、楊儀、費詩、鄧芝、李恢、呂凱、向朗、李嚴、李豐、王甫、黃權、黃崇、秦宓、郭攸之、趙累、
外交
與曹魏
劉備自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起衣帶詔事發後,直到建國一直都與曹操勢力處於敵對狀態,蜀漢的主要的目標是入主中原。雖然兩國大臣有互通書信的行為,但都屬於私人交往,不屬於國家外交。
與孫吳
劉備勢力與孫權勢力自赤壁之戰起開始聯合,而後建立起同盟的關係,關羽北伐時東吳一度打破聯盟,襲擊關羽。公元222年(章武二年)劉備伐吳失敗後,孫權派遣使者前來請和。孫劉重新聯盟後,關係一直很穩定,蜀漢先後派往東吳鞏固聯盟關係的使者有鄧芝、宗預等人,東吳派往蜀漢的使者有張溫等。兩國的友好關係持續了有四十多年。
民族
蜀漢在西、南兩個方向的擴張,主要是在對少數民族的平叛上。國家能駐軍、徵稅、徵兵的地方,才稱得上是其疆域。蜀漢建國時,曾派官吏到西南少數民族地方進行治理,但很多都遭到殺害,使蜀漢在這些地方的統治名存實亡,不能從這些地方徵稅、徵兵。平叛以後,才使蜀漢在這些地方的統治權真正行之有效,蜀漢才真正談得上擁有這些地方。這實際上也是一種疆域擴張。對西南蠻夷的降服,就是把蜀漢勢力向西、向南延伸的過程。
公元225年(建興三年),諸葛亮南征四郡,七縱七擒孟獲,孟獲表示願率眾歸服,四郡皆平,於是改置新置數郡。諸葛亮平定了南中的叛亂後,為了便於控制,就把原來的四郡改為建寧、雲南、興古、永昌、越巂、牂牁六郡,安排一些熟悉當地情況的官員為郡守。對原來少數民族的部落組織,也保留下來,讓原來的酋長進行統治。對一些在當地影響較大的少數民族上層分子,都安排了較高的官職,以穩定少數民族的關係。如盂獲就官至御史中丞(中央的監察官),孟琰被封為輔漢將軍。這樣的安排,對拉攏少數民族上層,穩定南中的局勢,起了積極的作用 。
這樣蜀漢把統治勢力擴展到了今貴州東部邊境,最西邊入今緬甸境內,最南邊達今雲南省最南端。以後霍弋、張嶷、馬忠等又把這種拓展成果鞏固下來。南方、西方的擴張,為蜀漢在北邊、東邊的擴張提供了兵源和戰略物資,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兩個方向的擴張是最有成效的 。
經濟
農業狀況
蜀漢政權控制下的益州地區,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益州本部,以川西平原為中心的巴蜀地區;二是作為益州北面門戶的漢中盆地;三是益州西南部的南中地區。
前兩個部分自戰國以來已得到較好的開發,其經濟發展水平不亞於中原地區,故而很早便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美譽。公元188年(漢靈帝中平五年)以後,劉焉、劉璋父子先後領益州牧,統治益州本部;而漢中則在道教首領張魯的控制之下。那時,中原大亂,益州獨安,故而流民不斷遷入。史載:“南陽,三輔人流入益州者數萬家”,而關西(關中隴右)民從子午谷奔漢中者亦“數萬家”。在劉備規取前,益州是“國富民強,戶口百萬”,漢中地區也是“民殷國富”。這同慘遭破壞,戶口“十才一在”的中原形成顯著的反差。
由於劉備集團占據益州之後所面臨的社會經濟狀況同北方的曹魏集團不一樣,因而治理蜀漢,恢復、發展經濟的政策便呈現出一定的差異。首先,恢復農業生產不是採取以大規模屯田為主的措施,而是大力扶植和發展州郡農業經濟。史載,劉備既定益州以後,曾有人建議,將成都城內屋舍和城外園地桑田分賜將士,趙雲反對說:“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劉備接受了這個意見。
這樣,讓百姓“安居復業”,然後征其賦役,就成為蜀漢發展農業的基本政策,並得以延續下去。小農經濟是蜀漢立國的基礎。諸葛亮作為蜀漢政權的實際治理者,深諳足兵足食是“富國安家”之根本,也是匡復漢室的前提條件。因此,他始終重視“務農殖穀”這件大事。史書上關於他“務農殖穀,閉關息民”;“閉境勸農,育養民物”,“休士勸農”等記載,比比皆是。他反對“妨害農事”。認為“使民心不亂”,才能安心地從事農業生產。為了保證農業豐收,諸葛亮十分重視農田水利灌溉事業。自戰國時秦蜀守李冰作都江堰以來,它一直是西蜀農業的命脈。諸葛亮繼續維護這裡的水利設施。據《水經注·江水》記載:“諸葛亮北征,以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用“征丁千二百人”保護一個水利工程,可謂前無古人,充分表明了他對農業生產的命脈——水利設施的重視。由於有都江堰灌溉,水旱由人,成都平原“溝洫脈散,疆理綺錯,黍稷油油,粳稻莫莫”,出現一片繁榮景象。蜀地本來就“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之饒,加上諸葛亮的精心治理,農業產量很高。處於都江堰灌區的綿竹(今德陽)、廣漢一帶的水田,保持著畝產三十斛以上的記錄。
諸葛亮在發展州郡農業的同時,也進行屯田。見於記載的,有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屯田於渭濱。史書云:“(建興)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司馬懿)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蜀末,姜維率兵士屯沓中種麥,說明軍屯仍然存在。除軍屯外,又設有民屯,且民屯長官由同級行政官員兼領。史載:呂乂(yi,音義)為“漢中太守,兼領督農,供繼軍糧”,便是其證。由於益州的經濟沒有遭受如中原那樣嚴重的破壞,沒有廣行屯田的必要和可能,故而,其屯田的規模也不如魏、吳大。儘管如此,它對減省軍糧轉運之煩,減少小農的經濟負擔,還是有積極意義的。諸葛亮征南中後,促進了南中的進一步開發及其與內地的聯繫。李恢為庲降都督(今雲南曲靖),重視農業生產,所在屯墾,政績頗著,故南人稱味縣為“屯下”。他又遷濮民數千落於雲南、建寧二郡從事農業生產。他在任期間徵調耕牛、戰馬、金、銀、犀革等,使軍國所用充足。史稱諸葛亮治蜀“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畜積饒。”就是對他發展農業的肯定。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相繼執政,繼續執行諸葛亮的既定國策,重視內部安定,沒有輕易出兵攻魏。因此,蜀中農業生產在這一時期能持續穩定發展。直至蜀末,猶謂“男女布野,農谷棲畝”,農業也未受到根本損傷。
工商行業
在蜀漢農業發展的同時,工商業方面也很有起色。手工業方面,以鹽、鐵、織錦業最為發達。劉備剛定益州,立即實行鹽鐵專賣,把這兩個“利入甚多”的部門抓到政府手裡。為此,設定鹽府(或曰司鹽)校尉,下設鹽府典曹都尉,掌管鹽業。蜀中素來富有井鹽、鐵礦資源。史載,蜀地“家有鹽泉之井”,臨邛的井鹽,“一斛水得五斗鹽”,產量不低。至於臨邛的鐵冶歷史,更可追溯到漢代。蜀漢政權設司金中郎將,負責農具和武器製造。鹽鐵官營,不僅滿足了國家的需要,而且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
鹽、鐵之外,蜀漢的絲織業,特別是織錦業,上經兩漢,至漢末三國達到發達時期。劉焉、劉璋父子治蜀期間,蜀錦的產量就相當可觀了。否則,劉備據有益州之初,就用現成的蜀錦賞賜諸葛亮、法正、張飛、關羽“各千端”(每端六丈)就是不可想像了。到諸葛亮治蜀時,設錦官,專門管理蜀錦生產。晉左思《蜀都賦》形容其繁盛狀況是:“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黃潤比筒,籯金所過”。織錦業的規模和產量提高了。
蜀錦馳名全國,遠銷吳、魏,其收入成為蜀漢政府軍費的一大來源。終蜀之世,錦和其他絲織品的產量一直較高。以至蜀亡之時,庫存錦、綺、彩、絹尚“各二十萬匹”。錦、綺都是名貴而技術要求極高的絲織品,能生產如此之多,充分顯示出蜀漢手工業生產的昌盛和發達。據專家考證:“蜀錦之盛,當在蜀漢之世”;“蜀中工業之盛,較之中原各地,實有過之而無不及也” 。
農業生產是手工業生產的基礎。蜀漢手工業的繁盛狀況,反過來說明了諸葛亮及其繼承者治理蜀漢,的確卓有成效,農業及整個社會經濟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蜀漢的商業可分兩類,一類以交聘、互市的形態存在。如諸葛亮曾以川馬、蜀錦作為和吳交聘的禮物,而魏國所得之蜀錦,則“市於蜀”。交聘也好,互市也好,由於各國幣制及幣值不一致,恐怕多是以物易物。這是屬於第一類。至於蜀漢之境內貿易,通用貨幣,則屬於另一類。如劉備剛平定益州,在府庫被將士搶光之後,為了重新籌集軍資,曾接受劉巴的建議,鑄造直百大錢,“平諸物價,令吏為官市”,數月之間,“府庫充實”。這是一次特殊交易,但同樣顯示了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蜀漢貨幣的流通,交換經濟的活躍,長期勝過中原。蜀都成都,商業也相當繁榮。左思《蜀都賦》形容成都的商業時說:“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重,羅肆巨千。賄貨山積,纖麗星繁”。由於商業發達,店鋪林立,各種奇珍異品,均窮極於時,市場呈現出繁榮景象 。
總之,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益州地區社會經濟沒有受到大的破壞。劉備控制益州之初,蜀中經濟仍是比較好的。其後,雖然由於連年北伐,經濟發展受到一些影響,但由於益州基礎和自然條件好,加上諸葛亮及其繼承者們的悉心經營,直至亡國,社會經濟也不是處於危機之中。
財政賦稅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入蜀後,巴蜀地區財政混亂,劉巴提出鑄直百錢,平衡物價,解決問題。當中五銖錢與直百錢並用,錢面有鑄字“直百五銖”、背有“好右有為”,為犍為郡所鑄,從中知道蜀鑄錢不只在一地。
而蜀漢的收入有田租,但暫未有實例;鹽鐵對蜀漢有不錯的利潤;而南中金、銀、丹、漆、耕牛、戰馬、蜀錦等貢品,令蜀漢軍費有所供給,國家富裕,為諸葛亮北伐提供物資;另有其他收入沒有記錄。另一方面,支出包官俸、軍糧、賞賜等,至蜀漢亡時,官府仍有金、銀各二千斤。
人口狀況
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在籍戶口分別為二十萬戶與九十萬人 ,經諸葛亮治蜀,至蜀亡時(263年)共有1082000人 ,其中戶數二十八萬、民數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官吏四萬 。學者考慮未納入戶口統計的兵籍、吏籍、漏籍、蔭戶、佃客及少數民族等不納入統計的人群,而認為蜀漢約有400萬人。
文化
文體
表是古代臣子對君主有所陳請時所寫的一種文體 。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其中的代表。蜀漢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駐軍漢中(今陝西漢中市),準備北伐曹魏,出師前向劉禪上疏,勸導他尊賢納諫,發揚劉備品德,並推舉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將,表明自己出征的目的和決心。
《出師表》就是關於軍隊出征的奏疏。本篇文字最初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並無篇名。蕭統編《文選》時收錄了這篇文章,給加上《出師表》的篇名。建興六年,諸葛亮出兵散關(今陝西寶雞市西南),臨行前又上表奏疏(見本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後人遂分稱為前後《出師表》。但《後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所寫,後世爭議頗多 。
建築
劉備墓是具有標誌性的建築,史稱惠陵。在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內之正殿西側。
史載,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四月,劉備病死白帝城永安宮(在今重慶奉節縣城),五月梓宮還成都,八月葬惠陵。後主從諸葛亮之意,先後將甘、吳兩位夫人合葬於此。 墓拔地而起,呈圓堆形,高12米,周長180米,占地3畝,形若小丘。塋上樹木參差,墓邊古柏森森。陵墓建築,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照壁長10米,高5米,正中鑲嵌菱形石雕 。
社會
郵驛事業
與曹魏在北方建立政權同時,劉備在四川建立了蜀漢政權。當時四川的交通比較落後,山路居多。劉備和丞相諸葛亮在開闢四川郵驛事業上,作出了重要貢獻 。
劉備建漢後,為了對付北方的曹魏,在漢中地區建立了北伐的軍事基地。為打通軍輸要道,在四川與漢中之間開通了四條主要道路,這就是著名的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和金牛道。蜀國還在漢中設定了重要軍事關隘白水關。白水關周圍的山上布滿了烽火樓。從白水關到國都成都400裡間設定了一系列的亭障館舍,以保障郵驛的正常運行。在與東吳交界的荊州地區,大將關羽也在沿江設立了軍用通信的“斥堠”,烽火台從後方一直通達襄樊前線 。
社會秩序
劉備死後,諸葛亮在派鄧芝去東吳重修盟好的同時,提出了“務農殖穀,閉關息民”的政策。因為吳漢結盟之後,魏就開始對吳用兵,吳魏的相爭,就給漢造成了一個短時間的機會,可以休養生息,發展生產,以恢復國力。諸葛亮充分地利用了這一時機,整修水利,獎勵農耕,減輕農民負擔,因而使農業生產得到了一定的恢復和發展 。
因地處著名產茶的西南地區,所以飲茶的風氣甚盛,足以代酒,因此飲酒之風不及魏、吳。民間亦有拜祭鬼神,諸葛亮死後,劉禪初期不予立廟,百姓仍在路上祭祀。朝廷中,蜀漢後期,劉禪聽信黃皓、陳祗巫鬼之說,最後間接令蜀漢被曹魏所滅。
世系
劉備 | 劉禪 |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在世時間 | 在位時間 | 年號 | 年期 |
烈祖 | 昭烈皇帝 | 劉備 | 161年-223年 | 221年-223年 | 章武 | 221年-223年 |
安樂思公(晉朝謚) 孝懷皇帝(漢趙劉淵謚) | 劉禪 | 207年-271年 | 223年-263年 | 建興 延熙 景耀 炎興 | 223年-237年 238年-257年 258年-263年 263年 |
註:劉備與劉禪又分別稱先主與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