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漢語漢字]

言[漢語漢字]
言[漢語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言,yán,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動〉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橫表示言從舌出。“言”是張口伸舌講話的象形。從“言”的字與說話或道德有關。本義:說,說話。 (2) 同本義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橫,表示言從舌出。“言”是張口伸舌講話的象形,意為言出傳達真理。 本義:說,說話。 漢語多義詞。言(yán),①講,如:言之在先;②說的話,如:言簡意賅;③漢語的字,如:五言詩,七言絕句,洋洋萬言;④語助詞,無義,如:言歸於好,“言告師氏,言告言歸”。 〈代詞〉 《爾雅·釋詁》:“卬、吾、台(yí)、予、朕、身、甫、余、言,我也。” 例(1)《詩·小雅·彤弓》:“彤弓弨兮,受言藏之。” 例(2)《詩·鄭風·女曰雞鳴》:“弋言加之,與子宜之。”

基本信息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

字形對比

言[漢語漢字] 言[漢語漢字]
言
音

漢字釋義

1、講,說:言說。言喻。言道。言歡。言情。言必有中(一說就說到點子上)。

2、說的話:言論。言辭(亦作“言詞”)。語言。言語。言簡意賅。

3、漢語的字:五言詩。七言絕句。洋洋萬言。

甲骨文言 甲骨文言

4、語助詞,無義:言歸於好。“言告師氏,言告言歸”。

5、姓。言姓。

6、行。

詳細解釋

yán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上面一橫表示言從舌出。“言”是張口伸舌講話的象形。從“言”的字與說話或道德有關。本義:說,說話)

同本義

直言曰言,論難曰語。——《說文》

志以發言。——《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傳·昭公九年》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國語·周語上》

言,心聲也。——《法言·問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經》

言者所以在意。——《莊子·外物》

具言所聞。——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趨機而言。——《後漢書·列女傳》

言於李?。——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紀》

言訖不見。——明·魏禧《大鐵椎傳》

口不言事,恥漢人部黨之名。——明錢謙益《尚寶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又如:言絕(言罷;說完);言言(直言);言不盡意(言語無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達出來);言戲(說話輕浮不莊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詞,所言各異);言笑自若(談笑自得的樣子);言之無文(說話沒有文采條理);言方行圓(即言行不一);言信(說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說話不守信用);言不顧行(言行不一);言歡(說笑)

議論,談論〖discuss;comment〗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又如:言路(諫官的職務);言事(在君主時代,臣民與天子、國君議論政事);言文(談論文辭);言默(議論和沉默);言狀(所述情狀)

記載〖writedown;record〗

雁盪山…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宋·沈括《夢溪筆談》

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宋·蘇軾《石鐘山記》

又如:言行錄(錄記敘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書)

問〖ask;inquire〗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豎何能?”——《史記》。王引之述聞:“言王,問王也。”

又如:言問(訊問)

告知;告訴〖inform;tell;letknow〗

其順之,然後言其喪筭。——《禮記》。鄭玄註:“言,語也。”

又如:言諷(用委婉的語言示告)

陳述;敘述〖state〗

臣願悉言聽聞,唯大王裁其罪。——《韓非子》

又如:言功(陳述功績)

解釋引文、詞語或某種現象的發端詞,相當於“就是說”或“意思是”〖namely〗

《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孟子》

說明〖explain〗

言其利害(說明合從的好處和不合從的害處。其,指示代詞,代合從,它的)。——《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紹興路總管王克敬,以計口食鹽不便,嘗言於行省,未報。——《元史·良吏傳》

yán

話,言語,口語。又特指怨言、謗言〖speech;spokenlanguage〗

父母之言。——《詩·鄭風·將仲子》又

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國語·周語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唐·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晉·乾寶《搜神記》

以忠義勉其子,過庭多長者之言。——明·錢謙益《袁可立父淮加贈尚寶司少卿》

未嘗有言。——明·劉基《賣柑者言》

因門震而進鯁言,糾繩切摯。——明《袁可立晉秩兵部右侍郎誥》

思其言。

是何言。——清·梁啓超《譚嗣同傳》

放言。——放說的言辭。陳志歲《放言》(二首)詩:其一:“一從噍類重甘肥,早已模糊是與非。偽品真牌吹有術,公權私用賄充媒。錢銀無姓人爭認,道德暴根誰肯培。可惜偏頗講經濟,古風漸遠喚難回。”其二:“萬物元來有未齊,世人何必苦高低。地球窟大海洋補,天體候差寒暑移。得水長蛟其赫赫,無言小草自萋萋。各須憐惜欣欣意,雨露陽光固不欺。”

又如:言能踐行(說到做到);言語高低(指說話沒分寸,衝撞別人);言差語錯(言語衝撞或口舌之爭);言言善果(多說勸人行善的話,必有好處);言同勒石(喻指說的話深刻而珍貴,如同刻石);言詞(用語言表達的辭彙或詞句);言不盡意(言語無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達出來);言不願行(言語和行為不相符合);言語妙天下(言語精妙,天下沒有人比得上);言聽謀決(說的話聽從照辦);言廢(說的話不被採納);言簡義豐(語言簡練,含意豐富);言與心違(言語與心意相違背);言智(言語的才智);言無倫次(言語雜亂無章)

言論;見解;意見〖opiniononpublicaffairs〗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詩·小雅·雨無止》

言無二貴,法無兩適,故言行而不軌於法令者必禁。——《韓非子》

又如:言揚行舉(根據德行和聲名來選擇人才);言金(珍貴的言論);言之成理(言論能自成系統而有文理);言中無物(言論空洞而無實際內容)

言辭;辭令;辭章〖one’swords;languageappropriatetotheoccasion;poetryandprose〗

無乃非盟載之言,以闕君德;而執事不利焉。——《左傳》

又如:言外(言辭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傳達言辭,故稱言使);言泉(言辭滔滔不絕,如泉水般湧出。比喻口辯敏捷,言語通暢);言多必失(言辭過多,必定發生差錯)

政令;號令〖governmentdecree;order〗

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國語·周語》。韋昭註:“言,號令也。”

又如:言語(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條文);言文刻深(法律條文嚴峻刻薄);言出法隨(命令一下達,就依法考核、賞罰)

誓言;盟辭;約言〖oath;pledge;promise〗

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楚辭》

史載筆,士載言。——《禮記》。鄭玄註:“言,謂會同盟要之辭。”

又如:言約(口頭言語為約定);言瑞(信言)

建議;主意;計策〖proposal;idea;plan〗

我言為服,勿以為笑。——《詩·大雅》

又如:言責(進言的職責)

學說;主張〖theory;view;position〗

“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

言語或文章中的字〖character;word〗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序

又如:五言詩,七言詩【錯誤!並非五字詩、七字詩,而是五字為一言、七字為一言的詩】

口語或文章中的句子〖sentence〗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史記》

又如:一言為定;片言九鼎

著作〖writings;works〗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漢·賈誼《過秦論》

又如:言對(文體的一種)

yán

無義,用於句中或句首,作語氣助詞

靜言思之。——《詩·邶風·柏舟》

既盟之後,言歸於好。——《左傳》

言必有中

yánbìyǒuzhòng

〖wheneveronesaysth.,onehitsthenailonthehead;whatonesaysisalwaystopoint〗一說就說到關鍵、要害的地方。形容說話恰當得體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論語·先進》

言不及義

yánbùjíyì

〖nevertalkaboutanythingserious;talkfrivolously〗義:義理,指事情的道理。指只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說到正經的道理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論語·衛靈公》

言不由衷

yánbùyóuzhōng

〖speakwithone'stongueinone'scheek;saywhatonedoesnotmean〗所說的話不是發自內心。形容口是心非

言不由衷,質無益也。——《左傳·隱公三年》

言出法隨

yánchū-fǎsuí

〖Thelawshallbeenforcedtotheletteruponitspromulgation〗宣布之後就立即依法執行

言傳身教

yánchuán-shēnjiào

〖teachbypersonalexampleaswellasverbalinstruction〗在口頭上傳授講解,在行動上以身作則。指從言行兩方面進行教育

言辭

yáncí

〖one’swords;whatonesays〗∶說話所用的詞句

〖word〗∶話語

與為言辭。——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言道

yándào

〖whathesaid;say〗說;說道

那人言道和你是同鄉。

言定

yándìng

〖agreeon〗說定;說好

言多語失

yánduō-yǔshī

〖easilymakemistakeswhiletalkingmore〗話說多了就難免有說錯的地方。

言官

yánguān

〖imperialcensors〗諫官

被言官聽劾,拿送法司究問。——《警世通言》

言歸於好

yánguīyúhǎo

〖cometogetheragain;sinkafeud;makeitupwithsb.〗∶保持友誼,重新成為好朋友。言是虛字無義。

〖reconciliation〗∶調解和和解

言歸正傳

yánguī-zhèngzhuàn

〖let'sreturntoone’sbusiness;getbacktothesubject〗開始談或討論正題。在評話和舊小說中用作套話

和尚一看不對頭,趕緊言歸正傳,預備說完了好告辭。——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言過其實

yánguò-qíshí

〖exaggerateoverstate;bemoreapparentthanreal〗原指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三國志·馬良傳》

後亦指說話過分,不符合事實

言和

yánhé

〖kissandbefriends;cometogetheragain〗講和

言歡

yánhuān

〖talkcheerfully〗歡快地交談

握手言歡

言簡意賅

yánjiǎn-yìgāi

〖wordsarefew,buttheycontainprofoundtruth;bepreciseandtothepoint〗語言雖精練簡潔,但已概括要義

言教

yánjiào

〖teachbywordofmouth;giveverbaldirections〗用語言進行說教

言教

yánjiào

〖precept〗教訓;說教

言教不如身教

言近旨遠

yánjìn-zhǐyuǎn

〖besimpleinlanguagebutprofoundinmeaning〗言詞簡單淺近而意旨宏大深遠

言路

yánlù

〖channelsthroughwhichcriticismsandsuggestionsmaybecommunicated〗∶向政府提出批評或建議的途徑

〖opportunitiesforairingviews〗∶發表意見的機會

廣開言路

言論

yánlùn

〖speech;expressionofpoliticalviews;opiniononpoliticalviews〗關於政治和一般公共事務的議論

提倡言論自由

常好言論。——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以快言論。——清·劉開《問說》

言情

yánqíng

〖describelovingstories(books);romancefiction〗以男女愛情為主題的

言情小說

言人人殊

yánrénrénshū

〖eachpersonoffersadifferentversion;differentpeoplegivedifferentviews〗每人說的話都不一樣。指各有自己的見解

言甚詳明

yánshènxiángmíng

〖explainindetail;go(enter)intodetails;begivenindetail〗論述很詳盡明了

言談

yántán

〖wayonespeaksorwhathesays〗談話;談論

言談大有緣。——《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言談舉止

yántán-jǔzhǐ

〖speechanddeportment〗指人的言語、舉動、行為

觀其言談舉止,倒是像個文人

言聽計用

yántīng-jìyòng

〖takesb.athiswords;readilyacceptsb'sideas〗說的話都聽,出的主意都被採納。形容非常信任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史記·淮陰侯列傳》

亦作“言聽計從”

言外之意

yánwàizhīyì

〖implication;meaningunderneaththewords;readbetweenthelines;whatisactuallymeant〗含蓄而沒有明白指明的意思

言為心聲

yánwéixīnshēng

〖wordsarethevoiceofthemind;whattheheartthinksthetonguespeaks〗漢·揚雄《法言·問神》:“故言,心聲也”。意指言語是表達心意的聲音,即言語反映思想

言笑

yánxiào

〖talkandlaugh;talkcheerfully〗說笑

不苟言笑(不隨便說笑,形容人態度莊重)

言笑自若

yánxiào-zìruò

〖naturalandcalm〗自若:如常。有說有笑,如同平日。形容在異常的情況下,仍能不變神色

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三國志·關羽傳》

言行

yán-xíng

〖wordsanddeeds;opinionexpressedandactiontaken〗一個人的語言和行動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言行若一

yán-xíngruòyī

〖liveuptoone’swords〗說的與做的一個樣。形容能說到做到

非義之事不計於心,非理之利不入於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漢·劉向《劉田稷母》

——亦作“言行一致”

言行一致

yán-xíngyīzhì

〖actasonespeaks;asgoodasone'swords;matchwordswithdeeds;suitone'sactiontoone'swords〗同“言行若一”

以及目標‘言行一致’的美德推測起來,這也正像他的話。——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

言猶在耳

yányóuzài’ěr

〖thewordsarestillringinginone’sears;ringinone'sheart〗話音仿佛還在耳邊迴響。喻指對所說的話印象深刻。亦指別人的話剛說不久

言語

yányǔ

〖spokenlanguage;speech〗說出來的話;說出來的一個詞

言語

yányu

〖speakout〗[方言]∶招呼;回答;開口

回答呀,別不言語

言語

yányu

〖speech;answer;speak;talk〗說話

與人罕言語。——明·魏禧《大鐵椎傳》

市人之言語。——唐·杜牧《阿房宮賦》

言責

yánzé

〖responsibility〗∶指君主時代臣下對君主進諫的責任

〖responsibleforone’swords〗∶指對自己的言論所負的責任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yánzhěwúzuì,wénzhězújiè

〖Blamenotthespeakerbutbewarnedbyhiswords〗儘管意見不完全正確,提出批評的人並沒有罪,被批評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說的錯誤,也大可以拿聽到話來警惕自己

聞‘五子洛汭之歌’,則知夏政荒矣。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言者聞者莫不兩盡其心焉。——唐·白居易《與元九書》

言之不預

yánzhī-bùyù

〖nospeakinginadvance〗沒有把話說在頭裡

言出法隨,勿謂言之不預

言之成理

yánzhī-chénglǐ

〖there'sapointthere;plausible〗話說得有道理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yánzhīwúwén,xíngérbùyuǎn

〖non-elegantwordswillnotbecomepopular〗言:言辭。文:文采。行:流傳,流行。謂語言若沒有文采,就不會流傳很遠

言之無物

yánzhī-wúwù

〖speechdeviodofsubstance;emptyverbiage〗指文章或言論空洞,沒有內容

言之有據

yánzhī-yǒujù

〖bequitejustifiable;speakongoodgrounds〗說話和寫文章有充分的證據或事實根據

言之有理

yánzhī-yǒulǐ

〖there'sapointthere;plausible〗說話有道理

抓住哲學爭論的界線使其言之有理

言之鑿鑿

yánzhī-záozáo

〖saysth.withcertainty〗鑿鑿:確實。講得非常確實

言之鑿鑿,確可信據。——《聊齋志異·段氏》

言重

yánzhòng

〖beflatteredbysb'sfavourableremark〗話說得過重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語軒切《集韻》《韻會》魚軒切,平聲。《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周禮·大司樂注》發端曰言,答述曰語。《釋名》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易·乾卦》庸言之信。《書·湯誓》朕不食言。《傳》言已出而反吞之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鄕八糾萬民,七曰造言之。《注》譌言惑眾也。《論語》寢不言。《注》自言曰言。《史記·商君傳》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唐書·徐伯彥傳》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
又辭章也。《書·洪範》五事,一曰貌,二曰言。《疏》言者,道其語有辭章也。《禮·曲禮》士載言。《注》言,謂會同要盟之辭。
又一句為一言。《左傳·定四年》趙子曰:夫子語我九言。《論語》一言以蔽之。
又一字為一言。《戰國策》臣請三言而已矣,曰海大魚。《前漢·東方朔傳》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
又猶議也。《屈原·離騷》初旣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又號令也。《周語》有不祀則修言。
又助語辭。《易·師卦》田有禽利執言。《注》語辭也。
又《爾雅·釋詁》言,我也。《詩·周南》言告師氏。《傳》言,我也。師,女師也。
又《博雅》問也。《周禮·春官》冢人:及葬,言鸞車象人。《注》言問其不如法度者。
又《廣雅》從也。
又《釋名》委也。
又言言,高大貌。《詩·大雅》崇墉言言。《注》高大也。
又簫名。《爾雅·釋樂》大簫謂之言。《注》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韻會》或作䇾。
又官名。《書·舜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傳》納言,喉舌之官。《唐書·高祖紀》攺納言為侍中。
又幘名。《後漢·輿服志》幘者,賾也。尚書賾收,方三寸,名曰納言,示以忠正,顯近職也。
又地名。《詩·國風》出宿於乾,飮餞於言。《傳》適衞所經之地也。
又山名。《隋書·地理志》郉州內丘縣有千言山。
又《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又州、縣名。《宋史·劉翊傳》有言州。《魏書·地形志》有萬言縣。
又人言,砒石別名。《本草綱目》砒出信州,故隱信字為人言。
又姓。《潛夫論》桓叔之後有言氏,韓後姬姓也。
又複姓。《潛夫論》魯之公族有子言氏。
又《正韻》夷然切,音延。義同。
又《集韻》牛堰切,音。訟也。
又《集韻》《正韻》魚巾切,音銀。和敬貌。《禮·玉藻》二爵而言言斯。《注》言言,與誾誾同,意氣和悅貌。《集韻》亦作訢。
又葉眞韻。《韓愈·孔戣墓銘》白而長身,寡笑與言,其尚類也,莫之與倫。
又葉五剛切,音昂。《詩·商頌》鬷假無言。葉上羹平,下爭彊。羹音郞,平音旁,爭音章。
又葉五奸切,音顏。《古詩》四座且莫喧,願聽歌一言。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
又葉魚戰切,音彥。《楊修·節游賦》迴旋詳觀,目周意倦。御子方舟,載笑載言。 《說文》本作。從口,䇂聲。䇂,辠也,犯法也。《釋名》言之為䇂也,寓戒也。鄭樵曰:言從舌從。,古上字,言出於舌上也。

說文解字

【卷三】【言部】言

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從口䇂聲。凡言之屬皆從言。語軒切〖注〗、,古文言。

說文解字注

(言)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大雅毛傳曰。直言曰言。論難曰語。論、正義作荅。鄭注大司樂曰。發端曰言。荅難曰語。注襍記曰。言、言己事。為人說為語。按三注大略相同。下文語、論也。論、議也。議、語也。則詩傳當從定本、集注矣。爾雅、毛傳。言、我也。此於雙聲得之。本方俗語言也。從口。䇂聲。語軒切。十四部。凡言之屬皆從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