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藥

解表藥

凡能疏肌解表、促使發汗,用以發散表邪、解除表證的藥物,稱為解表藥,或發表藥。根據解表藥的藥性和主治差異,一般將其分為發散風寒藥和發散風熱藥兩類,又稱辛溫解表藥與辛涼解表藥。發散風寒藥多屬辛溫,故又名辛溫解表藥,適用於風寒表證,代表藥物有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等;發散風熱藥多屬辛涼,故又名辛涼解表藥,適用於風熱表證,代表藥物有柴胡、葛根、牛蒡子、薄荷、菊花等。

功效與主治

1、共有主治功效:解表藥多屬辛散之品,皆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主要治療外感表證。症見怕冷、發熱、頭痛、身痛、鼻塞、無汗、脈浮等。其中∶

1)發散風寒藥性味辛溫,以發散風寒為主,適用於惡寒重,發熱,無汗,頭身疼痛,鼻塞流涕,苔薄白,脈浮緊的風寒表證。常用藥物有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細辛、紫蘇、羌活、白芷、生薑等。

2)發散風熱藥性味辛涼,以發散風熱為主,適用於發熱重,微惡寒,頭痛,咽喉腫痛,口渴,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的風熱表證。常用藥物有薄荷、牛蒡子、桑葉、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蟬蛻等。

2、主要兼有功效主治:本類藥物以其祛風之功,還兼收止癢,通鼻竅之效,又常用於風邪鬱閉肌表之皮膚瘙癢,風邪郁阻肺竅之鼻塞不通。部分解表藥物還有宣表透疹、止咳平喘、止痛、利水消腫等功效,也可用於風寒濕證。

適應證

根據藥性及適應證的不同,解表藥可分為辛溫解表藥和辛涼解表藥兩類。

①辛溫解表藥。辛以散風,溫可祛寒,故有發散風寒的作用。又稱發散風寒藥。主要用於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肢體酸痛、鼻塞涕清、喉癢咳嗽、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的風寒表證。常用藥有麻黃、桂枝、細辛、紫蘇葉、荊芥、防風、羌活、藁本、白芷、辛夷、蒼耳子、鵝不食草、生薑、蔥白、香薷、胡荽、檉柳等。

蒼耳子蒼耳子

②辛涼解表藥。辛以散風,涼可祛熱,故有發散風熱的作用。又稱發散風熱藥。主要用於發熱惡寒、頭痛目赤、咽痛口渴、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的風熱表證,及溫病初起、邪在衛分者。常用藥有薄荷、牛蒡子、蟬蛻、菊花、桑葉、蔓荊子、淡豆豉、葛根、升麻、柴胡、浮萍、木賊等。此外,某些解表藥還可用治表邪外束,麻疹不透;肌膚有濕,復感表邪,風疹瘙癢;肺失宣降,咳嗽氣喘;風邪襲表,肺失宣降,風水水腫;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癰疽初起,兼有表證;風熱上攻,眩暈目赤,咽喉腫痛等證。

性能特點

根據解表藥的性能,可以分為發散風寒,發散風熱兩類。

1、藥性:發散風寒藥主治表寒證,發散風熱藥主治表熱證。前者性味多辛溫,發汗作用較強;後者性味多辛涼,發汗作用比較緩和。

2、藥味:解表藥大多氣味芳香,性質輕宣疏散,主要用以發散表邪,故一般為辛味;發散風熱藥又因能清泄,而多兼苦味。

3、歸經:因為肺合皮毛,開竅於鼻足太陽膀胱經亦主一身之表,故解表藥的解表功效應歸太陽病或膀胱經的證侯,現代中藥學多言其歸肺經,而古代本草多言其歸太陽經或膀胱經

4、升降沉浮:其作用趨向以升浮為主,其中兼能平喘、止咳或清泄者,在升浮為主的同時又具有沉降之性。

5、毒性:根據狹義毒性,本章中的細辛、蒼耳子為有毒之藥。

配伍套用

表證兼里寒者,配伍溫里藥;兼里熱者,配伍清熱藥;兼暑邪者,配伍解暑藥;兼濕邪者,配伍化濕藥或其他祛濕藥;若虛人外感,正虛邪實,難以祛散表邪,應根據虛證的不同,將解表藥分別與補氣、養血、助陽、滋陰等補益藥同用,以扶正祛邪。

注意事項

解表藥解表藥

1、解表藥雖有辛散發汗之共性,但其性質又有溫、涼不同,所以用以治療表證時必須注意辨證準確,分清表寒證或是表熱證,以免藥石誤投,貽誤治療。

2、解表藥發汗作用有強有弱,須視病症具體表現選擇套用。

3、對解表藥發汗力較強的藥物應控制用量,中病即止,以免發汗太過而耗傷津液,導致亡陽或亡陰。

4、溫暖季節及東南地區用量宜小,寒冷季節及西北地區用量可酌情增大。

5、解表藥一般忌用於表虛自汗、陰虛發熱、久病體虛及失血等症。

6、解表藥多屬辛散輕揚之品,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份揮發而降低療效。

7、解表藥雖能透過發汗解發散風寒藥,性味多為辛溫,發汗作用較強。適用於感冒風寒,呈現惡寒發熱、無汗、鼻塞或流清涕、舌苔薄白、口不渴、脈浮等寒象比較突出的表症。對於咳嗽氣喘、腳氣水腫及風濕痛等初起具有上述表症的,也可套用。但汗出過多能耗散陽氣,損傷津液;因此,凡自汗、盜汗、熱病傷津以及陰虛發熱、久患瘡癰,淋病,失血等症,都應慎用。

8、解表藥根據自身特點,春夏腠理疏鬆,容易出汗,用量宜輕;秋冬腠理緻密,不易出汗,用量宜重。

常用功效

發散風寒

麻黃麻黃

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桂枝: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

生薑: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香薷:化濕和中,利水消腫。(夏月香薷,冬月麻黃)

紫蘇:解表散寒,行氣寬中,安胎。

荊芥:祛風解表,透疹消瘡,止血。

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

羌活: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上半身風寒濕痹)

白芷: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

細辛: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鼻竅,溫肺化飲。

蒼耳子:發散風寒,通鼻竅,祛風濕,止痛。

發散風熱

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牛蒡子:疏散風熱,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腫,滑腸通便。

桑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抑肝陽,清肝明目。

菊花: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柴胡: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升麻:解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

葛根: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昇陽止瀉。

淡豆豉:解表,除煩,宣發鬱熱。

現代研究

解表藥有不同程度的發汗、解熱、鎮痛作用,對多種致病細菌、流行性感冒病毒也有抑制作用。部分藥物還有降壓及改善心、腦血液循環的作用。解表藥分別對西醫診為一般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初起、麻疹、支氣管炎、肺炎、哮喘、急性腎炎、風濕性關節炎、化膿性皮膚病等都有一定的治療作用,部分藥物還可用於防治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及突發性耳聾等病。

藥理作用

發汗作用

祖國醫學認為本類藥物一般都有發汗或促進發汗的作用,通過發汗使表邪從汗而解,有所謂“其在皮者汗而發之”,“體若燔炭,汗出而散”的理論,可見發汗是中醫治療表證的重要治法之一。解表藥中以發散風寒藥類的發汗作用較強調,其中以麻黃配桂枝的作用尤為顯著,如麻黃湯就是一典型發汗方劑。麻黃中所含揮髮油有發汗作用,近有資料證實麻黃鹼和麻黃水溶性提取物能促使實驗動物發汗。生薑的揮髮油和辛辣成分(姜酚及姜烯酚)能使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受寒後煎服生薑湯則感覺全身溫暖,說明生薑能改善體表血循環而協助發汗。桂枝也因能擴張末梢血管,促進皮膚表面的血液循環而加強麻黃的發汗作用。

解熱作用

本類藥物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解熱作用,使實驗性致熱動物體溫降低,以柴胡作用最顯著,桂枝、荊芥、防風、葛根、紫蘇、浮萍等也有一定的退熱效果。其作用方式,有通過發汗,或促進發汗,以及通過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而促使體溫下降。此外,葛根等還有降低正常體溫的作用。

鎮痛作用

柴胡、桂枝、細辛、防風、紫蘇等對小鼠尾部機械壓迫法或醋酸扭體法等引起的疼痛反應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表明它們均有一定的鎮痛作用。

抗菌作用

體外實驗證明,柴胡、桂枝、紫蘇、防風、薄荷、桑葉等對多種細 菌,如金葡菌、溶血鏈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結核桿茵以及某些致病性真菌分別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麻黃、桂枝、柴胡、紫蘇、菊花等對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