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舌短葶飛蓬

白舌短葶飛蓬

白舌短葶飛蓬(Erigeron breviscapus (Vant.) Hand.-Mazz. var. alboradiatus Ling et Y.L.Chen),菊科,飛蓬屬的一種植物。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白舌短葶飛蓬
種拉丁名:Erigeronbreviscapus(Vant.)Hand.-Mazz.var.alboradiatusLingetY.L.Chen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屬中文名:飛蓬屬
屬拉丁名:Erigeron
國內分布:產於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藏等省區。常見於海拔1200—3500的中山和亞高山開曠山坡,草地或林緣。外形及植株的高低多變異,葉形及毛茸也常有變化。滇俗稱燈盞花或燈盞細辛,亦名地頂草、地朝陽等。貴州俗名細藥、牙陷藥、踏地蓮花菜、野波菜等。
中國植物志:74:309

短葶飛蓬(原變種)

圖版77:8-10
短葶飛蓬短葶飛蓬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木質,粗厚或扭成塊狀,斜升或橫走,分枝或不分枝,具纖維狀根,頸部常被殘葉的基部。莖數個或單生,高5-50厘米,基部徑1-1.5毫米,直立,或基部略彎,綠色或稀紫色,具明顯的條紋,不分枝,或有時有少數(2-4個)分枝,被疏或較密的短硬毛,雜有短貼毛和頭狀具柄腺毛,上部毛較密。葉主要集中於基部,基部葉密集,蓮座狀,花期生存,倒卵狀披針形或寬匙形,長1.5-11厘米,寬0.5-2.5厘米,全緣,頂端鈍或圓形,具小尖頭,基部漸狹或急狹成具翅的柄,具3脈,兩面被密或疏,邊緣被較密的短硬毛,雜有不明顯的腺毛,極少近無毛;莖葉少數,2-4個少有無,無柄,狹長圓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1-4厘米,寬0.5-1厘米,頂端鈍或稍尖,基部半抱莖,上部葉漸小,線形。頭狀花序徑2-2.8憧米,單生於莖或分枝的頂端,總苞半球形,長0.5-0.8厘米,寬1-1.5厘米,總苞片3層,線狀披針形,長8毫米,寬約1毫米,頂端尖,長於花盤或與花盤等長,綠色,或上頂紫紅色,外層較短,背面被密或疏的短硬毛,雜有較密的短貼毛和頭狀具柄腺毛,內層具狹膜質的邊緣,近無毛。外圍的雌花舌狀,3層,長10-12毫米,寬0.8-1毫米,舌片開展,藍色或粉紫色,平,管部長2-2.5毫米,上部被疏短毛,頂端全緣;中央的兩性花管狀,黃色,長3.5-4毫米,管部長約1.5毫米,檐部窄漏斗形,中部被疏微毛,裂片無毛;花葯伸出花冠;瘦果狹長圓形,長1.5毫米,扁壓,背面常具1肋,被密短毛;冠毛淡褐色,2層,剛毛狀,外層極短,內層長約4毫米。花期3-10月。

分布

產於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及西藏等省區。常見於海拔1200-3500的中山和亞高山開曠山坡,草地或林緣。外形及植株的高低多變異,葉形及毛茸也常有變化。
滇俗稱燈盞花或燈盞細辛,亦名地頂草、地朝陽等。貴州俗名細藥、牙陷藥、踏地蓮花菜、野波菜等。主治小兒疳積、小兒麻痹及腦膜炎的後遺症、牙痛、小兒頭瘡等有效。

菊科、飛蓬屬植物

飛蓬屬(Erigeron L.),菊科,200種,廣布於全球,北美尤盛,我國有33種,各地皆產。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葉互生,全緣或有齒缺;頭狀花序異性,放射狀,作傘房花序式或圓錐花序式排列;總苞片狹長,近等長或外列的較短,草質,頂端和邊緣為乾膜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