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物理學]

物理[物理學]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作為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物理學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質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和規律,因此成為其他各自然科學學科的研究基礎。它的理論結構充分地運用數學作為自己的工作語言,以實驗作為檢驗理論正確性的唯一標準,它是當今最精密的一門自然科學學科。

基本信息

基本定義

物理學是一種自然科學,注重於研究物質、能量、空間、時間,尤其是它們各自的性質與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物理學是關於大自然規律的知識;更廣義地說,物理學探索分析大自然所發生的現象,以了解其規則。

物理學研究的空間尺度範圍與時間尺度範圍 物理學研究的空間尺度範圍與時間尺度範圍

物理學(physics):物理現象、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物質運動規律。

物理學研究的範圍 ——物質世界的層次和數量級

空間尺度:

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DNA長度、最小的細胞、太陽山哈勃半徑、星系團、銀河系、恆星的距離、太陽系、超星系團等。人蛇吞尾圖形象地表示了物質空間尺寸的層次。

物理[物理學] 物理[物理學]

微觀粒子(microscopic):質子m

介觀物質(mesoscopic)

巨觀物質(macroscopic)

物理[物理學] 物理[物理學]

宇觀物質(cosmological)類星體m

不同物理學分支對自然界基本構成的認識 不同物理學分支對自然界基本構成的認識

時間尺度:

基本粒子壽命 10 s

宇宙壽命 10 s

按空間尺度劃分:量子力學、經典物理學、宇宙物理學

按速率大小劃分: 相對論物理學、非相對論物理學

按客體大小劃分:微觀、介觀、巨觀、宇觀

按運動速度劃分: 低速,中速,高速

按研究方法劃分:實驗物理學、理論物理學、計算物理學

分類簡介

●牛頓力學(Newton mechanics)與分析力學(analytical mechanics)研究物體機械運動的基本規律及關於時空相對性的規律

●電磁學(electromagnetism)與電動力學(electrodynamics)研究電磁現象,物質的電磁運動規律及電磁輻射等規律

●熱力學(thermodynamics)與統計力學(statistical mechanics)研究物質熱運動的統計規律及其巨觀表現

●狹義相對論(special relativity)研究物體的高速運動效應以及相關的動力學規律。

●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研究在大質量物體附近,物體在強引力場下的動力學行為。

●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研究微觀物質運動現象以及基本運動規律

此外,還有:

粒子物理學、原子核物理學、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雷射物理學、電漿物理學、地球物理學、生物物理學、天體物理學等等。

研究領域

物理學研究的領域可分為下列四大方面:

1.凝聚態物理——研究物質巨觀性質,這些物相內包含極大數目的組元,且組員間相互作用極強。最熟悉的凝聚態相是固體和液體,它們由原子間的鍵和電磁力所形成。更多的凝聚態相包括超流和波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在十分低溫時,某些原子系統內發現);某些材料中導電電子呈現的超導相;原子點陣中出現的鐵磁和反鐵磁相。凝聚態物理一直是最大的的研究領域。歷史上,它由固體物理生長出來。1967年由菲立普·安德森最早提出,採用此名。

2.原子,分子和光學物理——研究原子尺寸或幾個原子結構範圍內,物質-物質和光-物質的相互作用。這三個領域是密切相關的。因為它們使用類似的方法和有關的能量標度。它們都包括經典和量子的處理方法;從微觀的角度處理問題。原子物理處理原子的殼層,集中在原子和離子的量子控制;冷卻和誘捕;低溫碰撞動力學;準確測量基本常數;電子在結構動力學方面的集體效應。原子物理受核的影晌。但如核分裂,核合成等核內部現象則屬高能物理。 分子物理集中在多原子結構以及它們,內外部和物質及光的相互作用,這裡的光學物理只研究光的基本特性及光與物質在微觀領域的相互作用。

3.高能/粒子物理——粒子物理研究物質和能量的基本組元及它們間的相互作用;也可稱為高能物理。因為許多基本粒子在自然界不存在,只在粒子加速器中與其它粒子高能碰撞下才出現。據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標準模型描述,有12種已知物質的基本粒子模型(夸克和輕粒子)。它們通過強,弱和電磁基本力相互作用。標準模型還預言一種希格斯-波色粒子存在。現正尋找中。

4.天體物理——天體物理和天文學是物理的理論和方法用到研究星體的結構和演變,太陽系的起源,以及宇宙的相關問題。因為天體物理的範圍寬。它用了物理的許多原理。包括力學,電磁學,統計力學,熱力學和量子力學。1931年卡爾發現了天體發出的無線電訊號。開始了無線電天文學。天文學的前沿已被空間探索所擴展。地球大氣的干擾使觀察空間需用紅外,超紫外,伽瑪射線和x-射線。物理宇宙論研究在宇宙的大範圍內宇宙的形成和演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現代宇宙理論中起了中心的作用。20世紀早期哈勃從圖中發現了宇宙在膨脹,促進了宇宙的穩定狀態論和大爆炸之間的討論。1964年宇宙微波背景的發現,證明了大爆炸理論可能是正確的。大爆炸模型建立在二個理論框架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原理。宇宙論已建立了ACDM宇宙演變模型;它包括宇宙的膨脹,黑能量和黑物質。 從費米伽瑪-射線望運鏡的新數據和現有宇宙模型的改進,可期待出現許多可能性和發現。尤其是今後數年內,圍繞黑物質方面可能有許多發現。

物理學史

●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年)人類現代物理學的創始人,奠定了人類現代物理科學的發展基礎。

● 1900~1926年 建立了量子力學。

● 1926年 建立了費米狄拉克統計。

● 1927年 建立了布洛赫波的理論。

● 1928年 索末菲提出能帶的猜想。

● 1929年 派爾斯提出禁帶、空穴的概念,同年貝特提出了費米面的概念。

●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巴丁、布拉頓和肖克萊發明了電晶體,標誌著資訊時代的開始。

● 1957年 皮帕得測量了第一個費米面超晶格材料納米材料光子。

● 1958年傑克 .基爾比發明了積體電路。

● 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大規模積體電路。

物理與物理技術的關係:

● 熱機的發明和使用,提供了第一種模式:技術—— 物理—— 技術

● 電氣化的進程,提供了第二種模式:物理—— 技術—— 物理

當今物理學和科學技術的關係兩種模式並存,相互交叉,相互促進“沒有昨日的基礎科學就沒有今日的技術革命”。例如:核能的利用、雷射器的產生、層析成像技術(CT)、超導電子技術、粒子散射實驗、X 射線的發現、受激輻射理論、低溫超導微觀理論、電子計算機的誕生。幾乎所有的重大新(高)技術領域的創立,事先都在物理學中經過長期的醞釀。

物理學的方法和科學態度:提出命題 → 理論解釋 → 理論預言 → 實驗驗證 →修改理論。

現代物理學是一門理論和實驗高度結合的精確科學,它的產生過程如下:

①物理命題一般是從新的觀測事實或實驗事實中提煉出來,或從已有原理中推演出來;

②首先嘗試用已知理論對命題作解釋、邏輯推理和數學演算。如現有理論不能完美解釋,需修改原有模型或提出全新的理論模型;

④新理論模型必須提出預言,並且預言能夠為實驗所證實;

⑤一切物理理論最終都要以觀測或實驗事實為準則,當一個理論與實驗事實不符時,它就面臨著被修改或被推翻。

● 怎樣學習物理學?

著名物理學家費曼說:科學是一種方法,它教導人們:一些事物是怎樣被了解的,什麼事情是已知的,了解到了什麼程度,如何對待疑問和不確定性,證據服從什麼法則;如何思考事物,做出判斷,如何區別真偽和表面現象?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專業知識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的基礎理論,並且學會了獨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會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種主要以獲得細節知識為其培訓內容的人來,他一定會更好地適應進步和變化 。

● 學習的觀點:從整體上邏輯地,協調地學習物理學,了解物理學中各個分支之間的相互聯繫。

● 物理學的本質:物理學並不研究自然界現象的機制(或者根本不能研究),我們只能在某些現象中感受自然界的規則,並試圖以這些規則來解釋自然界所發生任何的事情。我們有限的智力總試圖在理解自然,並試圖改變自然,這是物理學,甚至是所有自然科學共同追求的目標。

以物理學為基礎的相關科學:化學,天文學,自然地理學等。

學科性質

基本性質

物理學是人們對無生命自然界中物質的轉變的知識做出規律性的總結。這種運動和轉變應有兩種。一是早期人們通過感官視覺的延伸,二是近代人們通過發明創造供觀察測量用的科學儀器,實驗得出的結果,間接認識物質內部組成建立在的基礎上。物理學從研究角度及觀點不同,可分為微觀與巨觀兩部分,巨觀是不分析微粒群中的單個作用效果而直接考慮整體效果,是最早期就已經出現的,微觀物理學隨著科技的發展理論逐漸完善。

其次,物理又是一種智慧型。

誠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德國科學家玻恩所言:“如其說是因為我發表的工作里包含了一個自然現象的發現,倒不如說是因為那裡包含了一個關於自然現象的科學思想方法基礎。”物理學之所以被人們公認為一門重要的科學,不僅僅在於它對客觀世界的規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還因為它在發展、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獨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體系。正因為如此,使得物理學當之無愧地成了人類智慧型的結晶,文明的瑰寶。

大量事實表明,物理思想與方法不僅對物理學本身有價值,而且對整個自然科學,乃至社會科學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貢獻。有人統計過,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在諾貝爾化學獎、生物及醫學獎,甚至經濟學獎的獲獎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學的背景;——這意味著他們從物理學中汲取了智慧型,轉而在非物理領域裡獲得了成功。——反過來,卻從未發現有非物理專業出身的科學家問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事例。這就是物理智慧型的力量。難怪國外有專家十分尖銳地指出:沒有物理修養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總之,物理學是對自然界概括規律性的總結,是概括經驗科學性的理論認識。

六大性質

1.真理性:物理學的理論和實驗揭示了自然界的奧秘,反映出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

物理[物理學] 物理[物理學]

2.和諧統一性:神秘的太空中天體的運動,在克卜勒三定律的描繪下,顯出多么的和諧有序。物理學上的幾次大統一,也顯示出美的感覺。牛頓用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把天上和地上所有巨觀物體統一了。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建立,又使電和磁實現了統一。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又把質量和能量建立了統一。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論把粒子性、波動性實現了統一。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又把時間、空間統一了。

3.簡潔性:物理規律的數學語言,體現了物理的簡潔明快性。如:牛頓第二定律,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4.對稱性:對稱一般指物體形狀的對稱性,深層次的對稱表現為事物發展變化或客觀規律的對稱性。如:物理學中各種晶體的空間點陣結構具有高度的對稱性。豎直上拋運動、簡諧運動、波動鏡像對稱、磁電對稱、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對稱、正粒子和反粒子、正物質和反物質、正電和負電等。

5.預測性:正確的物理理論,不僅能解釋當時已發現的物理現象,更能預測當時無法探測到的物理現象。例如麥克斯韋電磁理論預測電磁波存在,盧瑟福預言中子的存在,菲涅爾的衍射理論預言圓盤衍射中央有泊松亮斑,狄拉克預言電子的存在。

6.精巧性:物理實驗具有精巧性,設計方法的巧妙,使得物理現象更加明顯。

諾貝爾獎

歷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1901年 威爾姆·康拉德·倫琴(德國人) 發現X射線
1902年 亨德瑞克·安圖恩·洛倫茲、P. 塞曼(荷蘭人) 研究磁場對輻射的影響
1903年 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法國人) 發現物質的放射性
皮埃爾·居里(法國人)、瑪麗·居里(波蘭人) 從事鐳元素的研究
1904年 J.W.瑞利(英國人) 從事氣體密度的研究並發現氬元素
1905年 P.E.A.雷納爾德(德國人) 從事陰極線的研究
1906年 約瑟夫·約翰·湯姆生(英國人) 對氣體放電理論和實驗研究作出重要貢獻
1907年 A.A.麥可遜(美國人) 發明了光學干涉儀並且藉助這些儀器進行光譜學和度量學的研究
1908年 加布里埃爾·李普曼(法國人) 發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1909年 伽利爾摩·馬可尼(義大利人)、K . F. 布勞恩(德國人) 開發了無線電通信,研究發現理查森定律
1910年 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華(荷蘭人) 從事氣態和液態議程式方面的研究
1911年 W.維恩(德國人) 發現熱輻射定律
1912年 N.G.達倫(瑞典人) 發明了可以和燃點航標、浮標氣體蓄電池聯合使用的自動節裝置
1913年 H·卡末林—昂內斯(荷蘭人) 從事液體氦的超導研究
1914年 馬克斯·凡·勞厄(德國人) 發現晶體中的X射線衍射現象
1915年 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勞倫斯·布拉格(英國人) 藉助X射線,對晶體結構進行分析
1916年 未頒獎
1917年 C.G.巴克拉(英國人) 發現元素的次級X 輻射的特徵
1918年 馬克斯·卡爾·歐內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德國人) 對確立量子理論作出巨大貢獻
1919年 J.斯塔克(德國人) 發現極隧射線的都卜勒效應以及電場作用下光譜線的分裂現象
1920年 C.E.紀堯姆(瑞士人) 發現鎳鋼合金的反常現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學中的重要性
1921年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美籍猶太人) 發現了光電效應定律等
1922年 尼爾斯·亨利克·大衛·玻爾(丹麥人) 從事原子結構和原子輻射的研究
1923年 R.A.米利肯(美國人) 從事基本電荷和光電效應的研究
1924年 K.M.G.西格巴恩(瑞典人) 發現了X 射線中的光譜線
1925年 詹姆斯·弗蘭克、G.赫茲(德國人) 發現原子和電子的碰撞規律
1926年 J.B.佩蘭(法國人) 研究物質不連續結構和發現沉積平衡
1927年 阿瑟·霍利·康普頓(美國人) 發現康普頓效應(也稱康普頓散射)
C.T.R.威爾遜(英國人) 發明了雲霧室,能顯示出電子穿過水蒸氣的徑跡
1928年 O.W 理查森(英國人) 從事熱離子現象的研究,特別是發現理查森定律
1929年 路易斯·維克多·德布羅意(法國人) 發現物質波
1930年 C.V.拉曼(印度人) 從事光散方面的研究,發現拉曼效應
1931年 未頒獎
1932年 維爾納·K.海森伯(德國人) 創建了量子力學
1933年 (1934年未頒獎) 埃爾溫·薛丁格(奧地利人)、P.A.M.狄拉克(英國人) 發現原子理論新的有效形式
1935年 J.查德威克(英國人) 發現中子
1936年 V.F.赫斯(奧地利人) 發現宇宙射線
C.D.安德森(美國人) 發現正電子
1937年 C.J.戴維森(美國人)、G.P.湯姆森(英國人) 發現晶體對電子的衍射現象
1938年 E.費米(義大利人) 發現中子轟擊產生的新放射性元素並發現用慢中子實現核反應
1939年 (1940年~1942年未頒獎) E.O.勞倫斯(美國人) 發明和發展了回旋加速器並以此取得了有關人工放射性等成果
1943年 O.斯特恩(美國人) 開發了分子束方法以及質子磁矩的測量
1944年 I.I.拉比(美國人) 發明了著名氣核磁共振法
1945年 沃爾夫岡·E.泡利(奧地利人) 發現不相容原理
1946年 P.W.布里奇曼(美國人) 發明了超高壓裝置,並在高壓物理學方面取得成就
1947年 E.V.阿普爾頓(英國人) 證實了電離層的存在
1948年 P.M.S.布萊克特(英國人) 改進了威爾遜雲霧室方法,並由此導致系列發現
1949年 湯川秀樹(日本人) 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論,並預言介子的存在
1950年 C.F.鮑威爾(英國人) 開發了用以研究核破壞過程的照相乳膠記錄法並發現各種介子
1951年 J.D.科克羅夫特(英國人)、E.T.S.沃爾頓(愛爾蘭人) 通過人工加速的粒子轟擊原子,促使其產生核反應(嬗變)
1952年 F.布洛赫、E.M.珀塞爾(美國人) 從事物質核磁共振現象的研究並創立原子核磁力測量法
1953年 F.澤爾尼克(荷蘭人) 發明了相襯顯微鏡
1954年 馬克斯·玻恩 在量子力學和波函式的統計解釋及研究方面作出貢獻
W. 博特(德國人) 發明了符合計數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應和γ射線
1955年 W.E.拉姆(美國人) 發明了微波技術,進而研究氫原子的精細結構
P.庫什(美國人) 用射頻束技術精確地測定出電子磁矩,創新了核理論
1956年 W.H.布拉頓、J.巴丁、W.B.肖克利(美國人) 從事半導體研究並發現了電晶體效應
1957年 李政道、楊振寧(美籍華人) 對宇稱定律作了深入研究
1958年 P.A.切倫科夫、I.E.塔姆、I.M.弗蘭克(俄國人) 發現並解釋了切倫科夫效應
1959年 E .G. 塞格雷、O.張伯倫(美國人) 發現反質子
1960年 D.A.格拉塞(美國人) 發明氣泡室,取代了威爾遜的雲霧室
1961年 R.霍夫斯塔特(美國人) 利用直線加速器從事高能電子散射研究並發現核子
R.L.穆斯保爾(德國人) 從事γ射線的共振吸收現象研究並發現了穆斯保爾效應
1962年 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俄國人) 開創了凝集態物質特別是液氦理論
1963年 E. P.威格納(美國人) 發現基本粒子的對稱性以及原子核中支配質子與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
M.G.邁耶(美國人)、J.H.D.延森(德國人) 從事原子核殼層模型理論的研究
1964年 C.H.湯斯(美國人)、N.G.巴索夫、A.M.普羅霍羅夫(俄國人) 發明微波射器和雷射器,並從事量子電子學方面的基礎研究
1965年 朝永振一郎(日本)、J. S .施溫格、R.P.費曼(美國人) 在量子電動力學方面進行對基本粒子物理學具有深刻影響的基礎研究
1966年 A.卡斯特勒(法國人) 發現和開發了把光的共振和磁的共振合起來,使光束與射頻電磁發生雙共振的雙共振法
1967年 H.A.貝蒂(美國人) 以核反應理論作出貢獻,特別是發現了星球中的能源
1968年 L.W.阿爾瓦雷斯(美國人) 通過發展液態氫氣泡和數據分析技術,從而發現許多共振態
1969年 M.蓋爾曼(美國人) 發現基本粒子的分類和相互作用
1970年 L.內爾(法國人) 從事鐵磁和反鐵磁方面的研究
H.阿爾文(瑞典人) 從事磁流體力學方面的基礎研究
1971年 D.加博爾(英國人) 發明並發展了全息攝影法
1972年 J. 巴丁、L. N. 庫柏、J.R.施里弗(美國人) 從理論上解釋了超導現象
1973年 江崎玲於奈(日本人)、I.賈埃弗(美國人) 通過實驗發現半導體中的“隧道效應”和超導物質
B.D.約瑟夫森(英國人) 發現超導電流通過隧道阻擋層的約瑟夫森效應
1974年 M.賴爾、A.赫威斯(英國人) 從事射電天文學方面的開拓性研究
1975年 A.N. 玻爾、B.R.莫特爾森(丹麥人)、J.雷恩沃特(美國人) 從事原子核內部結構方面的研究
1976年 B.里克特(美國人)、丁肇中(美籍華人) 發現很重的中性介子–J /φ粒子
1977年 P.W.安德林、J.H.范弗萊克(美國人)、N.F.莫特(英國人) 從事磁性和無序系統電子結構的基礎研究
1978年 P.卡爾察(俄國人) 從事低溫學方面的研究
A.A.彭齊亞斯、R.W.威爾遜(美國人) 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1979年 謝爾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溫伯格(美國人)、A.薩拉姆(巴基斯坦) 預言存在弱中性流,並對基本粒子之間的弱作用和電磁作用的統一理論作出貢獻
1980年 J.W.克羅寧、V.L.菲奇(美國人) 發現中性K介子衰變中的宇稱(CP)不守恆
1981年 K.M.西格巴恩(瑞典人) 開發出高解析度測量儀器
N.布洛姆伯根、A.肖洛(美國人) 對發展雷射光譜學和高解析度電子光譜做出貢獻
1982年 K.G.威爾遜(美國人) 提出與相變有關的臨界現象理論
1983年 S.昌德拉塞卡、W.A.福勒(美國人) 從事星體進化的物理過程的研究
1984年 C.魯比亞(義大利人)、S.范德梅爾(荷蘭人) 對導致發現弱相互作用的傳遞者場粒子W±和Z 0的大型工程作出了決定性貢獻
1985年 K.馮·克里津(德國人) 發現量了霍耳效應並開發了測定物理常數的技術
1986年 E.魯斯卡(德國人) 在電光學領域做了大量基礎研究,開發了第一架電子顯微鏡
G.比尼格(德國人)、H.羅雷爾(瑞士人) 設計並研製了新型電子顯微鏡——掃描隧道顯微鏡
1987年 J.G.貝德諾爾斯(德國人)、K.A.米勒(瑞士人) 發現氧化物高溫超導體
1988年 L.萊德曼、M.施瓦茨、J.斯坦伯格(美國人) 發現μ子型中微子,從而揭示了輕子的內部結構
1989年 W.保羅(德國人)、H.G.德默爾特、N.F.拉姆齊(美國人) 創造了世界上最準確的時間計測方法——原子鐘,為物理學測量作出傑出貢獻
1990年 J.I.弗里德曼、H.W.肯德爾(美國人)、理察·E.泰勒(加拿大人) 通過實驗首次證明了夸克的存在
1991年 皮埃爾—吉勒·德·熱納(法國人) 從事對液晶、聚合物的理論研究
 
時間人物得獎原因
1992年 G.夏帕克(法國人) 開發了多絲正比計數管
1993年 R.A.赫爾斯、J.H.泰勒(美國人) 發現一對脈衝雙星,為有關引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機會
1994年 BN.布羅克豪斯(加拿大人)、C.G.沙爾(美國人) 在凝聚態物質的研究中發展了中子散射技術
1995年 M.L.佩爾、F.萊因斯(美國人) 發現了自然界中的亞原子粒子:Υ輕子、中微子
1996年 D. M . 李(美國人)、D.D.奧謝羅夫(美國人)、理察·C.理查森(美國人) 發現在低溫狀態下可以無摩擦流動的氦- 3
1997年 朱棣文(美籍華人)、W.D.菲利普斯(美國人)、C.科昂–塔努吉(法國人) 發明了用雷射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
1998年 勞克林(美國)、斯特默(美國)、崔琦(美籍華人) 發現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
1999年 H.霍夫特(荷蘭)、M.韋爾特曼(荷蘭) 闡明了物理中電鍍弱互動作用的定量結構。
2000年 阿爾費羅夫(俄羅斯人)、基爾比(美國人)、克雷默(美國人) 因其研究具有開拓性,奠定資訊技術的基礎,諾貝爾物理獎。
2001年 克特勒(德國)、康奈爾(美國)和維曼(美國) 在“鹼性原子稀薄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以及“凝聚態物質性質早期基礎性研究”方面取得成就。
2002年 雷蒙德·戴維斯(美)、小柴昌俊(日)、里卡爾多·賈科尼(美) 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做出的先驅性貢獻,打開了人類觀測宇宙的兩個新“視窗”。
2003年 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美俄雙重國籍)、維塔利·金茨堡(俄)、安東尼·萊格特(英美雙重國籍) 在超導體和超流體理論上作出的開創性貢獻。
2004年 戴維·格羅斯、戴維·波利澤、弗蘭克·維爾澤克(均為美國人) 這三位科學家對夸克的研究使科學更接近於實現它為“所有的事情構建理論”的夢想。
2005年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約翰·L·霍爾、哈佛大學的羅伊·J·格勞貝爾,以及德國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的特奧多爾·亨施 研究成果可改進GPS技術
2006年 約翰·馬瑟、喬治·斯穆特(均為美國人) 發現了黑體形態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擾動現象
2007年 阿爾貝·費爾(法)、彼得·格林貝格爾(德) 先後獨立發現了“巨磁電阻”效應。這項技術被認為是“前途廣闊的納米技術領域的首批實際套用之一”。
2008年 小林誠、益川敏、南部陽一郎(日) 發現了次原子物理的對稱性自發破缺機制
2009年 英國籍華裔物理學家高錕 “在光學通信領域中光的傳輸的開創性成就”
美國物理學家韋拉德·博伊爾(Willard S.Boyle)和喬治·史密斯(George E.Smith) “發明了成像半導體電路——電荷藕合器件圖像感測器CCD”
2010年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蓋姆(俄)與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俄) 在二維空間材料石墨烯的突破性實驗
2011年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體物理學家薩爾·波爾馬特、美國/澳大利亞布萊恩·施密特以及美國科學家亞當·里斯 因發現宇宙加速膨脹最終能夠可能變成冰
2012年 法國科學家沙吉·哈羅徹(Serge Haroche) 與美國科學家大衛·溫蘭德(David J. winland) 實現對單個量子系統的操作和測量而不改變其量子力學屬性

國內設有理論物理的院校

北京
首都師範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天津
天津師範大學 南開大學
上海
上海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復旦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重慶
重慶文理學院 重慶三峽學院 長江師範學院 重慶師範大學
西南大學 重慶大學
河北
河北民族師範學院 邯鄲學院 河北北方學院 衡水學院
保定學院 石家莊學院 唐山師範學院 廊坊師範學院
邢台學院 河北科技師範學院 河北師範大學 河北大學
滄州師範學院
河南
許昌學院 安陽師範學院 鄭州大學 鄭州師範學院
新鄉學院 平頂山學院 洛陽師範學院 周口師範學院
商丘師範學院 南陽師範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 河南師範大學
河南大學
山東
齊魯師範學院 濟寧學院 泰山學院 棗莊學院
濱州學院 菏澤學院 德州學院 濰坊學院
山東師範大學 青島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中國海洋大學
魯東大學 曲阜師範大學 濟南大學 聊城大學
山東理工大學 臨沂大學 山東大學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學 山西大學 晉中學院 太原師範學院
運城學院 山西大同大學 山西師範大學 中北大學
忻州師範學院 山西師範大學現代文理學院 長治學院 呂梁學院
安徽
皖西學院 黃山學院 巢湖學院 淮南師範學院
安慶師範學院 阜陽師範學院 合肥師範學院 淮北師範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江西
宜春學院 井岡山大學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 贛南師範學院
上饒師範學院 江西師範大學 南昌大學 東華理工大學
江蘇
常熟理工學院 蘇州科技學院 鹽城師範學院 南京曉莊學院
淮陰師範學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南通大學 江蘇師範大學
江蘇大學 揚州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蘇州大學
東南大學 南京大學
浙江
麗水學院 台州學院 浙江海洋學院 溫州大學
浙江師範大學 寧波大學 浙江大學 杭州師範大學
紹興文理學院 湖州師範學院
湖北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 湖北科技學院 湖北文理學院 湖北民族學院
湖北工程學院 江漢大學 三峽大學 長江大學
湖北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武漢大學
湖北師範學院 黃岡師範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
湖南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湖南師範大學 邵陽學院 湖南科技學院
懷化學院 湖南文理學院 衡陽師範學院 湖南理工學院
湖南城市學院 吉首大學 湘潭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廣東
湛江師範學院 廣州大學 深圳大學 中山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 廣東第二師範學院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韶關學院 嘉應學院 韓山師範學院 惠州學院
肇慶學院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廣西
廣西民族師範學院 賀州學院 欽州學院 百色學院
玉林師範學院 廣西民族大學 廣西師範大學 廣西大學
河池學院 廣西師範學院
雲南
普洱學院 昭通學院 保山學院 文山學院
昆明學院 雲南民族大學 雲南大學 曲靖師範學院
玉溪師範學院 楚雄師範學院 紅河學院
貴州
興義民族師範學院 安順學院 凱里學院 銅仁學院
畢節學院 遵義師範學院 黔南民族師範學院 貴州師範學院
貴州師範大學 貴州大學
四川
西昌學院 內江師範學院 四川文理學院 四川理工學院
西華師範大學 四川師範大學 西華大學 西南民族大學
宜賓學院 綿陽師範學院 西南科技大學
陝西
西北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商洛學院 西安文理學院
延安大學 寶雞文理學院 鹹陽師範學院 陝西理工學院
榆林學院 渭南師範學院
青海
青海民族大學 青海師範大學
寧夏
寧夏師範學院 寧夏大學
黑龍江
黑河學院 牡丹江師範學院 大慶師範學院 哈爾濱學院
哈爾濱師範大學 齊齊哈爾大學 佳木斯大學 黑龍江大學
吉林
吉林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延邊大學 長春師範大學
白城師範學院 通化師範學院 吉林師範大學 北華大學
遼寧
鞍山師範學院 渤海大學 瀋陽師範大學 遼寧師範大學
遼寧大學 瀋陽大學 大連大學
西藏
西藏大學
新疆
伊犁師範學院 喀什師範學院 新疆師範大學 新疆大學
石河子大學 昌吉學院
內蒙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範學院 集寧師範學院 赤峰學院 呼倫貝爾學院
內蒙古師範大學 內蒙古民族大學
海南
海南師範大學 瓊州學院
福建
三明學院 閩江學院 龍巖學院 閩南師範大學
泉州師範學院 福建師範大學
甘肅
蘭州大學 甘肅民族師範學院 河西學院 蘭州城市學院
天水師範學院 隴東學院 西北師範大學 西北民族大學

開設院校

名次一級學科學科專業星級學科專業層次學校名稱2014綜合排名辦學類型辦學層次
1物理學6星級中國頂尖學科專業北京大學1中國研究型中國頂尖大學
1物理學6星級中國頂尖學科專業南京大學8中國研究型中國一流大學
1物理學6星級中國頂尖學科專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4中國研究型中國一流大學
4物理學5星級中國一流學科專業清華大學2中國研究型中國頂尖大學
4物理學5星級中國一流學科專業復旦大學4中國研究型中國一流大學
6物理學4星級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上海交通大學3中國研究型中國一流大學
6物理學4星級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武漢大學5中國研究型中國一流大學
6物理學4星級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浙江大學6中國研究型中國一流大學
6物理學4星級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吉林大學9中國研究型中國一流大學
6物理學4星級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中山大學10中國研究型中國一流大學
6物理學4星級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北京師範大學11中國研究型中國一流大學
6物理學4星級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華東師範大學12中國研究型中國一流大學
6物理學4星級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四川大學13中國研究型中國一流大學
6物理學4星級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南開大學15中國研究型中國一流大學
6物理學4星級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山東大學16中國研究型中國一流大學
6物理學4星級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中南大學17中國研究型中國一流大學
6物理學4星級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西安交通大學18中國研究型中國一流大學
6物理學4星級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哈爾濱工業大學20中國研究型中國一流大學
6物理學4星級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同濟大學22中國研究型中國一流大學
6物理學4星級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華中科技大學24中國研究型中國一流大學
6物理學4星級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大連理工大學30中國研究型中國高水平大學
6物理學4星級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華中師範大學36行業特色研究型中國高水平大學
6物理學4星級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西北大學37區域研究型中國高水平大學
6物理學4星級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蘭州大學38中國研究型中國高水平大學
6物理學4星級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華南師範大學70區域特色研究型中國知名大學
6物理學4星級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山西大學75區域研究型中國知名大學
6物理學4星級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研究型中國一流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中國人民大學7中國研究型中國頂尖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湖南大學28中國研究型中國高水平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西北工業大學29中國研究型中國高水平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北京理工大學32中國研究型中國高水平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重慶大學33中國研究型中國高水平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中國礦業大學35行業特色研究型中國高水平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北京科技大學39行業特色研究型中國高水平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東北師範大學40行業特色研究型中國高水平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中國地質大學44行業特色研究型中國高水平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西南大學50區域研究型中國高水平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中國石油大學54行業特色研究型中國高水平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南京師範大學54區域特色研究型中國高水平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西南交通大學61行業特色研究型中國高水平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北京化工大學63行業特色研究型中國高水平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鄭州大學64區域研究型中國知名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65行業特色研究型中國高水平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陝西師範大學71區域特色研究型中國知名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上海大學73區域研究型中國知名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東華大學82行業特色研究型中國高水平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遼寧大學83區域研究型中國知名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太原理工大學85區域研究型中國知名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新疆大學86區域研究型中國知名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河南大學89區域研究型中國知名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華北電力大學91專業型中國知名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浙江工業大學93專業型中國知名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內蒙古大學95區域研究型中國知名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湘潭大學102區域研究型中國知名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昆明理工大學109區域研究型中國知名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揚州大學111專業型中國知名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浙江師範大學115專業型中國知名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山東師範大學120專業型中國知名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西北師範大學129專業型中國知名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安徽師範大學131專業型中國知名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延邊大學134區域研究型中國知名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天津師範大學138專業型中國知名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武漢科技大學139專業型中國知名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中北大學146專業型中國知名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河北師範大學148專業型中國知名大學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長春理工大學159專業型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寧波大學161專業型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蘭州理工大學163專業型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廣西師範大學168專業型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雲南師範大學174專業型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杭州師範大學176專業型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四川師範大學178專業型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遼寧師範大學187專業型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哈爾濱師範大學189專業型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山西師範大學197專業型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長江大學199套用型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重慶郵電大學211套用型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煙臺大學229套用型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溫州大學248套用型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重慶師範大學253套用型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三峽大學253套用型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瀋陽師範大學258套用型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內蒙古科技大學300套用型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魯東大學300套用型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西華師範大學309套用型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吉林師範大學313套用型
28物理學3星級中國知名學科專業渤海大學357套用型

專業設定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掌握物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具有良好的數學基礎和實驗技能,能在物理學或相關的科學技術領域中從事科研、教學、技術和相關的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物質運動的基本規律,接受運用物理知識和方法進行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訓練,獲得基礎研究或套用基礎研究的初步訓練,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和一定的科學研究與套用開發能力。

知識技能

1、掌握物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具有較高的物理學修養;

2、掌握堅實的、系統的物理學基礎理論及較廣泛的物理學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方法,具有一定的基礎科學研究能力和套用開發能力;

3、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了解物理學發展的前沿和科學發展的總體趨勢;

5、了解國家科學技術、智慧財產權等有關政策和法規;

6、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主要環節

包括生產實習,科研訓練,畢業論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

物理學

主要課程

•普通物理學

高等數學、力學、熱學、光學、電磁學、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結構和物性

•理論物理學

數學物理方法、理論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電動力學、量子力學、計算物理學入門等。

發展前景

套用物理學專業的畢業生主要在物理學或相關的科學技術領域中從事科研、教學、技術開發和相關的管理工作。科研工作包括物理前沿問題的研究和套用,技術開 發工作包括新特性物理套用材料如半導體等,套用儀器的研製如醫學儀器、生物儀器、科研儀器等。套用物理專業的就業範圍涵蓋了整個物理和工程領域,融物理理 論和實踐於一體,並與多門學科相互滲透。

套用物理學專業的學生如具有紮實的物理理論的功底和套用方面的經驗,能夠在很多工程技術領域成為專家。我國每年培養本科套用物理專業人才約12000人。和該專業存在交叉的專業包括物理專業,工程物理專業,半導體和材料專業等。人才需求方面,我國對套用物理專業的人才需求仍舊是供不應求。

專升本(函授)

培養目標

本專業在大學物理專科的基礎上經過兩年半系統的函授學習,使學員系統掌握物理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實驗技能以及學習本專業所必需的高等數學知識;獲得進行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成為能在高等和中等學校進行物理學教學的教師、教育科研人員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培養要求

本專業在大學物理專科的基礎上學習物理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得到物理實驗以及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基本訓練,初步具備進行物理學基本理論及其套用研究能力、從事物理教學和教學研究的基本能力。

課程

1、數學物理方法

本課程內容包括複變函數論基礎,傅立葉級數和傅立葉積分,數學物理方程的導出和定解問題、分離變數法、二階常微分方程的級數解法及特殊函式

2、理論力學

理論力學是普通物理力學的延續課,包括質點力學、質點系力學、剛體力學、分析力學等。

3、電動力學

本課程內容包括真空和介質中的靜電場和靜磁場以及它們在兩種介質分界面上的規律;變化的電磁場的激發和傳播的規律;與電磁現象的參照系變換相聯繫的時空理論——狹義相對論。

4、熱力學與統計物理

本課程內容包括熱力學、統計物理學兩部分。主要內容包括熱力學基本定律,熱力學函式及其套用,相平衡和化學平衡,不可逆過程熱力學簡介,機率論的基本知識,統計物理學的基本概念,玻耳茲曼統計分布律,量子統計,系統理論和漲落理論。

5、量子力學

本課程主要內容包括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與德布羅意假設,波函式與薛丁格方程,力學量的算符表示,定態微擾論,電子自鏇與全同粒子體系。

6、近代物理實驗

本課程是物理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實驗課程,所涉及的物理知識面廣,並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技術性。

7、物理教學論

本課程主要內容包括中學物理教學的目的和任務、中學物理學科的內容和結構、中學物理教學過程的規律和特點、中學生物理學習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徵、中學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研究、中學物理教學測量與評價的理論與方法、中學物理教材分析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