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立志苦讀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杜衍出生,年幼時母親改嫁錢氏。
淳化四年(993年),十五歲的杜衍遭兩位兄長虐待,用劍砍他。後來他到母親那裡,繼父不肯收留,只好在孟洛等地流浪。一富戶相里氏看杜衍儀表不凡,將女兒嫁給他。杜衍束髮苦志厲操,尤其酷愛讀書。
政有能名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杜衍中進士甲科。進士及第後,杜衍補任揚州觀察推官,改任秘書省著作佐郎、知平遙縣。之後受朝廷使者舉薦,擔任晉州通判。
朝廷下詔令推舉品質優良的官吏,杜衍名列其中,升知乾州。陳堯咨安撫陝西時,朝廷詔令藩府才能賜宴,陳堯咨到乾州,由於杜衍有才能,特地賜宴,將他調知鳳翔府。到杜衍罷官回鄉時,二州的百姓將他阻攔在州境上,說:“為什麼要調走我們賢太守?”
杜衍後以太常博士之職為河東路提點刑獄,升任尚書祠部員外郎。他巡視潞州時,澄清冤案,知州王曙因此寫了《辨獄記》。
高繼升知石州時,有人誣陷他勾結外族策劃變亂,將其逮捕捉拿。此案久不判決,杜衍辨明這一冤案,將誣告者治罪。寧化軍守將將人審訊定為死罪,案情不實,杜衍反覆核實加以改正。守將不伏罪,抗訴朝廷,朝廷詔令刑獄複審,果然那人罪不當死。杜衍又移任京西路提點刑獄,並調知揚州。
天聖六年(1028年),有司上奏稱杜衍治獄有功,當受賞賜,於是升為刑部員外郎。 劉太后( 即 章獻明肅皇后)派使者安撫淮南。使者回京後,還沒有說其他話,太后就問杜衍是否安康。使者將杜衍的治績向太后匯報,太后感嘆說:“我聽說他很久了。”
其後,杜衍歷任河東轉運副使、陝西轉運使、三司戶部副使等職,又升任天章閣待制、知江陵府。他尚未到任,恰遇河北軍費匱乏,朝廷調杜衍帶工部郎中銜為河北都轉運使。他理財有方,不向百姓徵收賦稅而使軍費充足。回京後,杜衍任樞密直學士,他請求外出任職,得以右諫議大夫銜出知天雄軍。
杜衍為政嚴謹細密,不用嚴刑來督責官吏,但官民也畏懼他的清廉嚴整。仁宗召他為御史中丞。杜衍上奏認為應常召見中書、樞密的官員,多聽取其建議。他針對當時豪商大賈賤收貴賣、囤積居奇困擾民生的情況,提出“年有豐凶,谷有貴賤,官以法平之,則農有餘利”的常平之法。
杜衍兼判吏部流內銓時,根據因選補條律繁多冗長,使得官吏大多受賄、鑽法律的空子的現狀,立即頒發給屬吏函裝銓法。杜衍盡力閱覽,將本末典折全部了解清楚。次日,他命令其他官吏不要升堂,各自在本署聽取行文書,選舉之事全部由自己決定,使官吏不能謀取奸利。數日後,杜衍聲震京師。後改知審官院,任內按在吏部時的辦法裁決取斷。再升任為工部侍郎、知永興軍。當地有位百姓白天失去了他的妻子,杜衍用計捕獲了罪犯,將被埋的屍體發掘出來,還發現被罪犯殺死的其他兩位婦人的屍體。秦地人大為震驚。後調知并州。
革除民弊
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叛宋建立西夏。朝廷因并州的太原為戰略要地,加杜衍為龍圖閣學士。
寶元二年(1039年),杜衍遷官刑部侍郎,再次出知永興軍。當時,宋夏戰爭興起,百姓苦於徵發兵役,官吏因此為奸。杜衍分別計畫,根據道路的遠近,給予充裕的集合時間,讓百姓依次服役,比其他各州節省了一半的費用。他回京後,代任開封府知府,附近的人久聞杜衍的名聲,都不敢私自請託。 開封府常出能吏,但能兼擅民政的,“惟公( 杜衍)一人。”
事上以忠
康定元年(1040年),杜衍升任同知樞密院事,改任樞密副使。 宰相打算採用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夏竦奏陳的攻守之策,杜衍說:“偶然成功,不是萬全之計。”雙方進行爭論,杜衍自請罷職,但未獲準許。仁宗親自賜詔勉勵他。之後任河東宣撫使。
慶曆三年(1043年),升為吏部侍郎、樞密使。 每次逢到仁宗親自降旨,杜衍大都不執行,共積累至十多封詔書,便獻納在仁宗面前。諫官歐陽修入朝進對,仁宗說:“外人都知道杜衍封還內降嗎?凡是有求於朕的人,每次都以杜衍不同意而告知於請求者從而停止,比杜衍所封還的詔書要多得多。”
遼夏交戰後,參知政事范仲淹宣撫河東,想親自率兵出戰。杜衍說:“兩國正在交戰,軍勢正盛,不可輕易出兵。”范仲淹在仁宗面前與杜衍爭議,並詆毀杜衍,言辭十分尖刻急迫。范仲淹曾以父禮服侍杜衍,至此為公事與其紛爭,但杜衍並未因此而忌恨他。遼朝駙馬劉三嘏叛逃歸宋,輔臣建議厚待劉三嘏,以獲取遼朝的軍事機密。歐陽修也請求留住劉三嘏。仁宗向杜衍徵求意見,杜衍說:“我國提倡忠信,如果自己違背誓約,接納叛逃之人,那么我們就不理直氣壯了。而且劉三嘏是契丹的近親,卻逃跑前來歸順,這樣謀身,還能與他計謀國事嗎?接納他有什麼益處,還不如將他歸還契丹。”仁宗便將劉三嘏歸還遼朝。
百日宰相
慶曆四年(1044年)九月二十六日 ,杜衍升任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兼樞密使,正式拜相。他喜歡舉薦賢士,抑制佞幸之徒,因而多得罪於人。杜衍的女婿、詞人蘇舜欽因在文章中的言辭冒犯權貴,監進奏院時,按照舊例,祭祠神廟時要用伎樂來取樂賓客。集賢校理王益柔被杜衍推薦,有人說王益柔曾經戲作《傲歌》,御史便將杜衍與王益柔一一上奏彈劾,想以此陷害杜衍。諫官孫甫說:“丁度趁奏對時求官,請將此事交給執法官吏處理。”丁度知道孫甫上奏有誤,極力請求置對。杜衍由於孫甫剛奉詔出使契丹,於是暫扣此奏,丁度因此對杜衍十分懷恨。等到杜衍被罷職時,丁度草詔指責杜衍結納朋黨。當時,范仲淹、富弼、韓琦等人因主持“慶曆新政”,遭到攻訐。仁宗打算罷免二人,杜衍獨自為其辯白,反被認為是結納朋黨。
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杜衍擔任宰相一百二十日後 ,最終罷相,離京出任尚書左丞、知兗州。 杜衍在地方頗受愛戴,史稱“山東尤尊愛之”。
閒居十年
慶曆七年(1047年)正月,杜衍剛剛七十歲,已上奏請求致仕。宰相賈昌朝不喜杜衍,便不按常例,使其剛剛呈上奏疏,就得以太子少師( “ 三少 ”之一)致仕( 按例應當降詔先挽留)。 杜衍致仕後,閒居於南京應天府( 今 河南商丘)。
皇祐元年(1048年)七月,仁宗加恩舊臣,特授杜衍為太子太保。
皇祐元年(1049年)九月,仁宗下詔命杜衍趕赴都城開封府陪祀明堂,令應天府敦促派遣杜衍上道,都亭驛站設定帳具、幾仗等待他。杜衍聲稱患病,極力辭謝。 後來,朝廷又進拜杜衍太子太傅之職,賜其子同進士出身。
皇祐五年(1053年)七月,杜衍被升授為太子太師、資政殿大學士。
知制誥王洙拜謁告歸應天府,朝廷命王洙奉詔撫問杜衍,進封祁國公。
至和元年(1054年),杜衍請求讓次子、通判應天府杜訢在期滿後能留在應天府任管勾南京留司御史台。仁宗因杜衍是年高德劭的耆老,特詔允準。
病逝南京
嘉祐二年(1057年),杜衍病重,仁宗派宦官賜藥,帶著太醫前去看望,還沒有來得及趕上,杜衍便於二月五日(3月17日)在應天府的家中去世,享年八十歲。獲贈司徒兼侍中,諡號“正獻”。 杜衍臨終時,勸誡其子要竭忠盡孝,收殮自己時只用一枕一席,加以小墓矮墳薄葬即可。他親自起草遺疏,大致是勸仁宗:“不可因為長久安定而忽略邊防,不可因為已經富足而輕視財物的節用,應該及早確立太子,以此安定人心。”全疏之中,沒有一句話提及私事。
同年十月十八日,杜衍次子杜將其葬於應天府宋城縣的仁孝原。
主要成就
杜衍歷知乾、揚、天雄、永興、並等州軍,又提點河東路、京西路刑獄。在地方時,杜衍皆以擅長治獄聞名。他對法律條文多有革新,又能儘量革除民弊。代知開封府時,既為能吏,又能兼擅民政。
杜衍在朝廷內外任職,封還內降,杜絕私情。在樞密院任職後,對宋與遼、夏的外交事務多有參與,主持慎重說。 慶曆四年(1044年),杜衍拜相後,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的“慶曆新政” ,以求改變北宋“三冗”局面。
人物評價
蘇舜欽:臣立性褊直,有不可移之資;臨事迂疏,必無能成之策。塵污近輔,貽誚多方;績效不揚,譏議上徹。居常悚栗,日俟竄投。而陛下收臣於賤朽之中,拔臣於毀謗之內;以謂石慶老而彌謹,趙禹孤而能立,掩闕失而不問,惟忠鯁之是稱。 ( 《杜公謝官表》)
歐陽修:①蓋(杜)衍為人清慎而謹守規矩,(范)仲淹則恢廓自信而不疑,(韓)琦則純正而質直,(富)弼則明敏而果銳。四人為性,既各不同,雖皆歸於盡忠,而其所見各異,故於議事,多不相從。……此四人者,可謂天下至公之賢也。平日閒居,則相稱美之不暇;為國議事,則公言廷諍而不私。以此而言,臣見衍等真得漢史所謂忠臣有不和之節,而小人讒為朋黨,可謂誣矣。 ( 《論杜衍范仲淹等罷政事狀》)②公自曾、高以來,以恭儉孝謹稱鄉里,至公為人尤潔廉自克。其為大臣,事其上以不欺為忠,推於人以行己取信。故其動靜纖悉,謹而有法。至考其大節,偉如也。 ( 《太子太師致仕杜祁公墓志銘》)③翼翼祁公,率履自躬。一其初終,惟德之恭。公在子位,士知貪廉。退老於家,四方之瞻。豈惟士夫,天子曰咨。爾曲爾直,繩之墨之。正爾方圓,有矩有規。人莫之逾,公無爾欺。予左予右,惟公是毗。公雖告休,受寵不已。宮臣國公,即命於第。奕奕明堂,萬邦從祀。豈無臣工,為予執法。何以召之?惟公舊德。公不能來,予其往錫。君子愷悌,民之父母。公雖百齡,人以為少。不俾黃耇,喪予元老。寵祿之隆,則有止期。惟其不已,既去而思。銘昭於遠,萬世之詒。 ( 《太子太師致仕杜祁公墓志銘》)
王稱:事有矯拂於人之情,而吾獨不愧於中者,公而已。衍相仁宗,抑僥倖,修紀綱,而囿以至,公一時怨府有所不(闕)也。昔姚、宋罷斜封官而開元之盛實歸之,衍亦多封環內降,而仁宗賴以絕濫進之階,慶曆之光明俊偉,衍與有力焉,嗚乎,衍之賢,其知為治之體者,與其得為相之道與。 (《東都事略》)
王十朋:我太祖太宗,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真宗仁宗至於列聖,守我宋之家法者也。先正大臣,若范質、趙普之徒,相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在真宗時,有若李沆、王旦、寇準。在仁宗時,有若王曾、李迪、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之徒,相與守我宋之家法者也。 ( 《御試策試》)
周葵:願陛下以仁祖為法,大臣以杜衍為法。 ( 《宋史》引)
呂中:①以慶曆、元祐之盛,而杜衍之任怨,呂大防之盡忠,且欲汰吏而不可得,況若士、若民、若兵、若官乎?是虛文之習難革故也。 ( 《宋史全文》引)②杜(衍)、富(弼)、歐(陽修)、余(靖)以邸獄而盡去,始者所行之人雖盡廢黜,而陳執中既罷之後,諸賢復召,而或異之鈞衡,或列於論思,氣類相感,竟不至傷吾保泰之和,諸賢何憾哉? ( 《宋史全文》引)
黃震:公治京師,權要不敢幹。居審官銓,吏不得與。為宰相,封還內降,至人主籍以杜私謁。而戒門生小吏,乃使無露圭角,惟默而行之,無愧於心,此意豈淺丈夫可識哉?方議大舉伐夏,雖韓公亦不疑,獨公以為必不可。契丹與夏戰河外,雖范公亦以兵從,獨公以為必不來。可謂有大過人之識。公清苦自律,而均給下僚。歷知州、提、轉、安撫,未嘗劾一官。此又大臣之德量然也。然公越人也,自十五六詣河陽,七十而致仕,寓居南京十年薨,豈未嘗歸越與? ( 《名臣言行錄》)
陶宗儀:廉潔自刻,考其大節,偉如也。 ( 《 書史會要 》)
脫脫:李迪、王曾、張知白、杜衍,皆賢相也。四人風烈,往往相似。方仁宗初立,章獻臨朝,頗挾其才,將有專制之患。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習,不敢窺覦;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獻亦全令名,古人所謂社稷臣,於斯見之。知白、衍勁正清約,皆能靳惜名器,裁抑僥倖,凜然有大臣之概焉。宋之賢相,莫盛於真、仁之世,漢魏相,唐宋璟、楊綰,豈得專美哉! ( 《宋史》)
鄒智:宋之英主,無出仁宗。夏辣懷奸挾詐,孤負任使則罷之;呂夷簡痛改前非,力圖後效則包容之;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抱才氣有重望,則不次摺之。故能北御契丹,西臣元昊,而慶曆、嘉佑之治號為太平,未聞一任一疑可以成天下之事也。 ( 《弘治庚申拾遺》)
張居正:杜衍封還內降,最為忠直。 ( 《 資治通鑑直解 》)
王夫之:①夫君子樂則行,方行而憂,憂即違也;憂則違,方違而樂,樂又可行也。內審諸己,而道足以居,才足以勝,然後任之也無所辭。外度諸人,而賢以匯升,奸以夙退,然後受之也無所讓。以此求之張齊賢、寇準、王曾、文彥博、富弼、杜衍諸賢,能超然高出於升沈興廢之閒者,皆有憾也。 ( 《 宋論 》)②夷考其人,韓、富、范、杜諸公之大節炳然者,若而人矣。 ( 《 宋論 》)
朱軾:衍之發幽摘伏,鉤距繆數,奸不得(闕),人服其神。又當擾攘之秋,加以師旅饑饉,而能斟酌條理,沛然有餘。雖古稱良吏,莫能過也。迨至位歷台階,謀兼軍國。是時韓、范、富等皆以蓋世非常之材,各抒所見,論議紛然。而衍以虛公清慎,為之弁冕。和(闕)同濟,退無後言。可謂得公輔之體矣。宋至仁宗之朝,士知廉恥,人懷自勵,幾於三代之風。所患者,兵弱財匱,而外寇肆其侵凌也。誠得衍之才而用之,因權制變,精通微密,財易足、兵易振也。語曰:“士易得而難用。”豈衍謂耶? ( 《史傳三編》)
蔡東藩:若夫韓琦、范仲淹二人,亦不過一文治才耳。主戰主守,彼此異議,主戰者有好水川之敗,雖咎由任福之違制,然所任非人,琦究不得辭責。主守者遭(李)元昊之謾侮,微杜衍,仲淹幾不免殺身。 ( 《 宋史演義 》)
藝術造詣
文學
杜衍善詩,讀書“雖老不倦”。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兩宋名賢小集》收有《杜祁公摭稿》一卷,《事文類聚·前集》、《苕溪漁隱叢話》、《式古堂書畫匯考》等書也有收錄。《全宋詩》錄有其詩。
書法
杜衍工書法,正、行、草書皆有法 ,為世所重。他晚年自以草書最為得意,蘇軾說他:“正獻公( 杜衍)晚乃學草書,遂乃一代之絕,清閒妙麗,得晉人風氣。”韓琦曾作詩稱讚道:“因書乞得字數幅,伯英( 張芝)筋骨羲之( 王羲之)膚。”陶宗儀認為“真( 書)、行( 書)則非所長”。
逸聞趣事
安於貧素
杜衍為政清廉,平時從不營殖私產,以至於致仕後,連幾間像樣的房子都沒有,只好寄居在南京應天府( 今河南商丘市)的回車院。宋代各地都建有回車院,有的作為官員卸任後等待接任者到來的臨時住所,有的作為驛站,相當於官員招待所。杜衍在回車院一住就是十年,吃住簡陋,卻從無抱怨。杜衍不好酒,即便有客造訪,也不過“粟飯一盂,雜以餅餌,他品不過兩種”,簡簡單單,絲毫沒有玉食笙歌的做派。
不事張揚
杜衍一向為人低調,致仕後的他,更是樸實如田夫野老,有人勸他著居士服,他卻說:“老而退休,哪能以高士自居呀!” 他或出遊,或讀書,或吟詩,還開始練習草書,追求精神的豐富,不追求物質的奢華,過著清貧自樂的生活。
然而,低調做人的他,在退休的日子裡卻發生了兩件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據宋代朱彧《萍洲可談》記載,一次河南府( 今河南洛陽市)舉行宴會,杜衍應邀出席。酒席筵前,杜衍戴著居家便帽,穿著深色便裝,端坐一隅,不作聲響。
當時,有位本路的發運司管勾文字( 官名)到。大家紛紛向他打招呼。運勾少年得志,見只有一位老頭既不打躬又不作揖,像釘子一樣釘在凳子上不動,不禁火冒三丈,厲聲問:“足下前任甚處?”杜衍頭也不抬,輕聲回答:“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宰相)。”年輕的官員頓時面紅耳赤,呆若木雞。
還有一次,一位新科進士被朝廷安排到邊關出任副職,路經應天府,知府王舉正得知他才華出眾,年少登科,估計前途無量,便把府里那些“牙兵、寶轡、旌鉞”全部安排出來,為這位新貴禁衛開路。應天府的街道上頓時熱鬧了起來,只見彩旗飄飄,鼓聲陣陣,場面盛大,引得老百姓側目圍觀,紛紛猜測這是哪位朝廷要員來視察。
正好杜衍出門歸來,與新貴的隊伍狹路相逢,無路可避,杜衍便拉下帽檐,豎起衣領,放慢馬步,靠邊讓路。兩個僕人也拉住馬,停於路旁。然而,新貴卻因杜衍一行沒有下馬而十分惱怒,沒好氣地問身邊的隨從,這是誰呀?隨從回答,這是已致仕的宰相杜太師。
鬚髮早白
杜衍還未到四十歲,已鬚髮盡白。清代陸以湉在《冷廬雜識》中將他與東晉大臣王彪之並列,認為“氣血衰則鬚髮易白,每於此征年祚焉”。
親屬成員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家世 | 九世祖 | 杜佑 | 唐朝宰相,封岐國公。卒贈太傅,諡號“安簡”。 |
祖父 | 杜叔詹 | 官至鴻臚卿,追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吳國公。 | |
父親 | 杜遂良 | 官至尚書度支員外郎,追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韓國公。 | |
—— | 妻子 | 相里氏 | 封晉國夫人。 |
子輩 | 長子 | 杜詵 | 官至大理評事。 |
次子 | 杜訢 | 官至太常博士。 | |
三子 | 杜訥 | 官至將作監主簿,早卒。 | |
四子 | 杜詒 | 官至秘書省正字。 | |
孫輩 | 孫子 | 杜綰 | 礦物岩石學家,著有《雲林石譜》。 |
據《太子太師致仕杜祁公墓志銘》記載,杜衍有三女,長女嫁集賢校理蘇舜欽,次女嫁秘閣校理李綖,幼女嫁單州團練推官張遵道。 |
表格 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文忠集·卷三十一·太子太師致仕杜祁公墓志銘》
《隆平集·卷五》
《東都事略·卷五十六》
《宋史·卷三百一十·列傳第六十九》
後世紀念
宅第
據《河南通志》記載:杜衍宅,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驛舍。
墓葬
據歐陽修所撰《太子太師致仕杜祁公墓志銘》記載:杜衍墓位於應天府宋城縣仁孝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