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沆

李沆

李沆(hàng)(947年-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鄉(河北邯鄲)人 。北宋時期名相、詩人。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李沆登進士第,任將作監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館。累遷至禮部侍郎兼太子賓客,輔導太子趙恆(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拜戶部侍郎、參知政事。鹹平元年(998年),拜平章事、監修國史。次年,改中書侍郎,拜東京留守。鹹平四年(1001年),加門下侍郎。鹹平五年(1002年),加尚書右僕射。 景德元年(1004年),李沆去世,年五十八。獲贈太尉、中書令,諡號文靖。乾興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廟庭 。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從祀歷代帝王廟 。 李沆以清靜無為治國,注重吏事,尤為注意戒除人主驕奢之心。有“聖相”之美譽,史稱其為相“光明正大”,王夫之稱其為“宋一代柱石之臣”。 《全宋詩》錄其詩三首。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器度宏遠

李沆年輕時喜歡學習,氣量很大,其父李炳曾對別人說:“這個孩子他日一定會官至公輔。”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李沆中進士甲科,任將作監丞、潭州通判。因郊祀恩,升任太子右贊善大夫。 在通判潭州時,轉運使趙昌言“謂其有台輔之量,表聞於朝” 。而當時長沙守何承矩也“厚待之,以為有公輔器” 。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回朝任著作郎。 相府召他考試寫約束邊將的詔書,上奏給宋太宗,太宗看後很高興,命他以原職在弘文館當值,賜五品官服。

頗受賞識

李沆半身像 李沆半身像

雍熙三年(986年),右拾遺王化基上書自薦,太宗對宰相說:“李沆、宋湜,都是有才能的人,可以讓他們一同考試。”第二天,一併獲授右補闕、知制誥。李沆職位低於王化基與宋湜,太宗特別升其職於三人之首,賜給各人錢百萬。又因李沆素來貧困,多欠別人的錢,另外賜錢三十萬給他償債。

雍熙四年(987年),李沆與翰林學士宋白一起知貢舉。由於宋白把關過嚴,致使大部分舉子落榜,致使“謗議蜂起”。指責議論這事的人雖然很多,但都沒有歸咎於李沆。

端拱元年(988年),李沆升任職方員外郎,鏇即任翰林學士。

淳化二年(991年),李沆任同判吏部流內銓,他在任上“澄汰流品,旌別淑慝,清通簡要,時譽歸之”。 李沆的才華、風度為太宗所欣賞,他曾侍奉太宗參與曲宴,太宗目送他說:“李沆風度端莊穩正,確實是顯貴的人。” 同年九月,升任給事中、參知政事。

淳化四年(993年)十月,以本職罷參知政事,任奉朝請。不久後,李沆因母親去世而離職,未等服喪期滿就被起用,外任昇州知州。尚未成行,又被改授知河南府,兼留守司事。

輔導太子

至道元年(995年)八月,壽王趙恆( 宋真宗)被立為太子, 李沆升任禮部侍郎,與李至同兼太子賓客,太宗詔趙恆以師傅之禮對待李沆。

再相參政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真宗即位。四月,任命李沆為戶部侍郎、參知政事。

鹹平元年(998年)十月,李沆以本職與兵部尚書張齊賢同任平章事,李沆兼任監修國史,參與重修《太祖實錄》 。

居守京師

鹹平二年(999年)六月,李沆呈上重修《太祖實錄》共五十卷。當時參與編修之人都受到加官增封的獎賞,只有李沆懇切推辭,真宗允準。 同年十一月,加職中書侍郎。 適逢遼軍侵犯邊境,真宗親自北征,命李沆任東京( 開封)留守,坐鎮後方。李沆任留守,不殺一人而京師肅然。

鹹平三年(1000年)二月,李沆任元德皇后( 真宗生母)園陵使。 真宗回京後,李沆在城郊迎接,真宗命他坐下擺好酒,連加慰勞。

鹹平四年(1001年)三月,李沆加職門下侍郎。

鹹平五年(1002年)十一月,李沆加職尚書右僕射。 十二月,與宰相呂蒙正共同兼任門下侍郞。

備極哀榮

景德元年(1004年)七月初三,李沆在早朝至待漏舍時,因病回府。真宗命太醫前往診視,派去撫問的使者相望於道。次日(七月初四,7月23日),真宗親自駕臨探問,賜白金五千兩。真宗回宮後,李沆即病逝,享年五十八歲。真宗聞訊後非常悲痛,再次前往拜靈痛哭, 對左右說:“李沆作為大臣,忠心善良純正厚道,自始至終都一樣,怎么會想到他不享有長壽!”說完又哭了起來。 鏇即下詔為他輟朝五日( 李沆 位居一品,按例本只輟朝兩日),追贈太尉、中書令,諡號“文靖”。

為示恩寵,真宗又在別第為李沆舉哀,並錄用李沆的弟弟國子博士李贄任虞部員外郎,光祿寺丞李源任太子中舍、屯田員外郎,直集賢院李維任戶部員外郎;李沆之子李宗簡被錄為大理評事;李沆的外甥蘇昂、侄子朱濤獲賜同進士出身。 由昭宣使李神福奉詔監視喪事。

景德二年(1005年)五月,李沆歸葬河南府洛陽縣賢相鄉積潤里,葬於其父李炳的墓旁。

任相時期
官銜任期
給事中、參知政事(副相)淳化二年九月己亥(991年10月13日)-淳化四年十月辛未(993年11月3日)
戶部侍郎、參知政事→尚書右僕射兼門下侍郞、同平章事(首相)至道三年四月甲辰(997年5月19日)-景德元年七月丙戌(1004年7月23日)

任相時期參考資料:

為政思想

選用才士

嚴守資格

李沆半身像 李沆半身像

李沆在執政過程中,嚴守自己選拔人才的原則,即按資格用人。南宋的葉逋認為,李沆是“守資格用人”這種思想的開端,也是執行最好的人。他力主安靜,穩定政局,建議真宗“不用浮薄新進喜事之人”。

李沆用人不為私,善於察人,也樂於推薦和提拔人才,曾舉薦了張詠、晁迥等人。但他舉薦人才,也不是無原則的,對於被寇凖多次推薦的丁謂,他始終不予任用,認為其“可使之在人上乎”。寇凖不以為然,其後遭丁謂陷害遠貶,方才佩服李沆所言。

李沆死後二十多年,有人向朝廷推薦梅詢說他可用,宋真宗反對說:“李沆曾說他不是君子。”李沆被真宗信任倚重達如此程度,此事也深為歐陽修等人所感慨。

治國理政

政簡少變

李沆為相時,王旦任參知政事,當時因西北用兵,宰輔有時到天黑才吃飯。王旦嘆息說:“我們這班人怎么才能坐致太平,能夠優閒自得沒事呢?”李沆說:“稍微有些擔憂辛勞,足作為警戒。將來四方寧靜,國家未必沒有大事發生。”後來契丹與宋和親,王旦問這怎么樣,李沆說:“好當然是好事,然而邊疆的憂患停止後,恐怕皇上漸漸產生奢侈放縱的想法。”王旦對此不以為然。李沆又拿四方水旱盜賊之事上奏真宗,王旦認為這些細小的事不值得煩勞真宗處理。李沆說:“皇上年少,應當讓皇上知道四方的艱難。不這樣,皇上血氣方剛,大加留意聲色犬馬之事,那么動土木、興甲兵,向宗祠求福等事就會發生了。我年老了,等不到看見這些,這是參知政事你將來的憂患。”李沆死後,真宗認為契丹已經修和、西夏納款歸順,便“東封西祀”、大造宮室,勞民損財。王旦親眼看見王欽若、丁謂等人所作所為,想向真宗進諫卻又已經與他們一起共事,想離去卻又念及真宗對自己很好,這才認識到李沆的先見之明,嘆息說:“李文靖真是聖人。”時人因此稱他為“聖相”。

修身為人

忠良純厚

李沆為人光明磊落,不喜旁人的阿諛附和,也不喜向皇帝進密奏之言,敢於不避權貴、不徇私情。 他的節儉時頗為有名的,他內行修謹,居位慎重,門無私謁,不求聲譽,動遵條制。對於居室的狹小破舊,絲毫不為介意。他因憂患天下而節儉、力戒驕奢的思想,恰與孔子的“節用愛人”的觀念相吻合。

軍事外交

務實遠見而有遠見

党項族首領李繼遷包圍靈州時,朝廷對於靈州問題,有不同的兩種意見。當時朝廷內外許多人都認為靈州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失去靈州,那么周圍的各郡都不能守住。真宗為之愕然,對此頗為困惑,於是向李沆詢問。李沆說:“李繼遷不死,靈州就不能為朝廷所占有。不如派使者密令各州將領,讓他們分別統領軍隊和百姓使堡壘空著而歸到一處,若這樣,那么關右的百姓就可得到生息了。”其時眾人的意見各不相同,沒立即採納李沆的建議。至鹹平五年(1002年)三月,靈州果然陷落,真宗從此更加看重李沆。

鹹平六年(1003年)九月,知靜戎軍王能上疏請于軍城東新河之北開田,以防遏敵騎。真宗向李沆詢問意見,李沆同意所請,建議周邊的威虜軍、順安軍都可仿效此做法,並可派兵五萬“分據險要,漸次經度之”。真宗是日便下詔靜戎、威虜、順安軍並置方田,鑿河以阻遏敵騎。

在對遼問題上,李沆認為不可與敵講和。他曾對王旦說:“我死後,你一定會做宰相,切記不要同敵講和。我聽說出則無敵國外患,像這樣的國家常常滅亡,如果同敵講和,從此以後國家必然多事了。”王旦當時不以為然,但自“澶淵之盟”後,真宗”東封西祀“、大造宮室,致使損耗無數,王旦這才嘆服李沆之言。

個人作品

《全宋詩》錄有李沆的詩三首:《伏睹禁林新成盛事輒思歌詠不避荒蕪上李學士》、《貢院銷宿聞呂員外使高麗贈徐騎省》、《題六和塔》。 《全宋文》亦錄有其文。

人物評價

總評

李沆作為北宋太宗、真宗兩朝的名臣,有“聖相”之美譽。史贊其為相“光明正大”,李贄在《藏書》中將其列為“忠誠大臣”,王夫之稱其為“宋一代柱石之臣”。他以清靜無為治國,注重吏事,尤為注意戒除人主驕奢之心,這對於穩定宋初的內政外交、抑制奢侈、安定民心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歷代評價

李炳:此兒異日必至公輔。

趙光義:①李沆、宋湜,皆嘉士也。 ②李沆風度端凝,真貴人也。

馬亮:外議以大兄為無口匏。

趙恆:①卿真長者矣。 ②沆為大臣,忠良純厚,始終如一,豈意不享遐壽!

王旦:李文靖真聖人也。

張詠:吾榜中得人最多,慎重有雅望,無如李文靖( 李沆)。深沈有德,鎮服天下,無如王公( 王旦)。面折廷爭,素有風采,無如寇公( 寇準)。

楊億:聖作物睹,帝賚元輔。如鼎三足,猶天八柱。翊宣大猷,康濟庶務。兗職有闕,仲山是補。顯允相國,光弼大君。謨明亮采,師古經文。道類矢直,政無絲棼。百工時乂,九流洞分。公德如風,孰不霍靡。公言如蘭,人斯服媚。文成典謨,學探《象》《系》。嗚呼!彼蒼胡不慗遺?公心如秤,重輕誠懸。公道猶龍,鑽仰彌堅。功熙帝載,識窮化源。哀哉哲人,胡不永年,它人蹄涔,可以揭厲。公陂萬頃,涵泳無際。它人陒垣,殆見室家。公牆數仞,德音孔遐。公掌大鈞,平章百揆。思職憂邊,匪躬盡瘁。哲人其萎,二豎生沴。桃茢臨喪,禮優賵襚。公輔大政,高朗令終。易名贈秩,褒德顯庸。十世猶宥,九原啟封。鹵簿賜葬,都城輟舂。馬悲鳴兮車結轍,弩矢驅兮班劍列。靈輀駕兮祖奠徹,銘旌飄兮楚挽咽。伊人生之共盡兮,唯大名兮不滅。邙之麓兮洛之涯,泉台閬兮隴樹微。宿草短兮朝露晞,蒼煙暝兮夕鳥飛。苟逝者之可作兮,非我公兮曷歸?

利瓦伊:往以碩望,賓於東朝;洎翊天飛,首登宰府。鹹平之治,實著嘉謀。以方正端朝,以嚴重鎮俗。始終待遇,冠於一時。

司馬光:又聞昔李文靖公為相,治居第於封丘門內,廳事前僅容鏇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當傳子孫,此為宰相廳事誠隘,為太祝奉禮廳事已寬矣。”……嗚呼!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

歐陽修:宰相沒二十年,能使人主追信其言,以何道?

蘇軾:陳執中俗吏耳,特以至公,猶能取信主上,如李公才識而濟之無心邪?

劉安世:①本朝名相固多矣,然最得大臣體者,惟李沆丞相。 ②沆在政府,無補報國,惟四方所上利害,一切不行耳。……此大似失言,然有深意。且祖宗之時,經變多矣。故所立法度,極是穩便。正如老醫看病極多,故用藥不至孟浪殺人。且其法度不無小害,但其利多耳。後人不知,遂欲輕改,此其害紛紛也。

胡安國:李文靖淡然無欲,王沂公( 王曾)儼然不動,資稟既如此,又濟之以學,故是八九分地位人也。

葉夢得:李文靖公沆為相,專以方嚴重厚鎮服浮躁,尤不樂人論說短長附己。

王稱:李沆、王旦相繼相章聖( 宋真宗),君臣俱欲無為,上則陰陽和風雨時,下則水土平草木茂,外則便鄙不聳,內則比屋可封,真得宰相之職矣,而沆猶日奏水旱盜賊之事,以防人主侈心,其先識遠慮蓋如此。

王十朋:我太祖太宗,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真宗仁宗至於列聖,守我宋之家法者也。先正大臣,若范質、趙普之徒,相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在真宗時,有若李沆、王旦、寇準。在仁宗時,有若王曾、李迪、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之徒,相與守我宋之家法者也。

陳亮:夫人心之不可惰,兵威之不可廢,故雖成、康太平,猶有所謂四征不庭、張皇六師者,此李沆所以深不願真宗皇帝之與遼和親也。

葉逋:①故李沆、王旦在真宗時謹守資格……以謹守資格為賢,名重當世,……而李沆十數人者,以守資格得名,而其時亦以治稱。 ②守資格以用人,無若李沆、王旦、王曾、呂夷簡、富弼、韓琦、司馬光、呂公著之為相,然考其功效,驗其人才,本朝以資格為用人之利也決矣。

洪邁:李文靖以中外所陳一切報罷,云:“以此報國。”此六七君子,蓋非揚己取名,瞭然使戶曉者,真名世英宰也!豈曰不事事哉?

《朱子語類》:①李文靖只做得如此。若有學,便可做三代事;真宗晚年豈有如此等事!②談苑說李文靖沒口匏事,極好,可謂鎮浮。然與不興利事,皆落一偏。胡不廣求有道賢德,興起至治也?

黃震:真宗初,公首勸抑浮薄喜事之人,涵養成就。以至仁宗久享太平者,諸臣重厚力也。公之為國家計,顧不久大深長矣乎!……愚亦妄謂本朝名相,度量無如王公旦,膽略無如寇公準。公預憂禱祠土木之事作,則王公旦所不及。預知丁謂不可在人上,則寇公準所不及。

呂中:①然王安石、章子厚( 章惇)之徒破資格用小人,又不若李公沆、王公旦謹守資格之為有得也。 ②蓋自李文靖、王文正( 王旦)當國,抑浮華而尚質實,獎恬退而黜奔競,是以同列有向敏中之清謹,政府有王曾之重厚,台諫有魯宗道之質直,相與養成渾厚樸實之風,以為天聖、景祐不盡之用。雖縉紳之議論,台諫之風采,道學之術,科舉之文,非若慶曆以來炳炳可觀,而紀綱法度皆整然不紊,兵不驕,財不匱,官不冗,士不浮,雖慶曆之盛,亦有所不及也。 ③而宋朝之指目為小人者,自(王)欽若、丁謂始。……故當時知二子之奸者,王旦、李沆而已。 ④靈州之議,當以輔臣之言為是,而李沆、楊億之言為非。

許衡:風範端凝,魯論翼治。識遠慮深,鎮浮遏銳。時雖昇平,日陳災異。歿久言存,君猶追記。

脫脫:①真宗英悟之主。其初踐位,相臣李沆慮其聰明,必多作為,數奏災異以杜其侈心,蓋有所見也。 ②李沆為相,正大光明,其焚封妃之詔以格人主之私,請遷靈州之民以奪西夏之謀,無愧宰相之任矣。沆嘗謂王旦,邊患既息,人主侈心必生,而聲色、土木、神仙祠禱之事將作,後王欽若、丁謂之徒果售其佞。又告真宗不可用新進喜事之人,中外所陳利害皆報罷之,後神宗信用(王)安石變更之言,馴至棼擾。世稱沆為“聖相”,其言雖過,誠有先知者乎!

朱元璋:真宗亦號賢君,初相李沆,日聞災異,其心猶存警惕。

韓雍:上論古人,若李沆之風範端凝、若李諮之苦學奉親,皆以德而顯者也。

叢蘭:臣嘗觀古之漕運,唐稱劉晏、宋稱李沆。劉晏之法,以鹽僱傭;李沆運船,令載鹽回。所以稱善也。

敖英:嗚呼!二公( 李藩 、李沆)可謂能執大臣吁( 闕一字)弗之義矣。

孫承恩:和靖鎮俗,憂勤勵君。體國寥寥,孰知公心。天書矯誣,新法亂政。異言紛紛,始頌公聖。

邵經邦:①愚觀引燭焚詔之事,未嘗不嘆文靖之風烈也。夫封還猶美事,補綴亦盛典,而況於焚之乎。非其存心之廓然,太公所見之確然不易,未有不以利害動於中者也。且劉氏何為者,以其族則至微也,以其藝則至卑也,以其姓則至遠也。扁扁之石履之卑兮,帝盆不思耶。而賦性警敏通曉書翰,於政之漸肇基於此。沆之先見,豈惟陰卻履霜之微,而且明拒如綸之旨。他日李迪之不肯從談,楊億之不從草制,是皆聞風而起者。熟謂一時之舉措不足,以關一伐之得失耶。 ②此李沆之論( 指李沆論密奏之事),萬代所瞻仰也。

歸有光:人主為之改容,奸萌為之弭息,四夷聞之而不敢窺伺,此正直之臣也。其在於古,若排闥、折檻、引裾、壞麻之類,皆可以言正直也。其大者,如汲黯、蕭望之、李固、宋璟、張九齡、陸贄、李沆、范仲淹、李綱之徒是也。

駱問禮:嘗讀《宋史》至李沆引燭焚詔,曰:“但道臣沆以為不可。”其議遂寢。而劉承珪待節度使以暝目,王旦執之,遂止。未嘗不嘆君臣相遇之盛。

李贄:李僕射真閱歷世故之人。

王夫之:①三代以下之材,求有如顧雍者鮮矣。寡言慎動,用人惟其能而無適莫;恤民之利病,密言於上而不炫其恩威;黜小利小功,罷邊將便宜之策,以圖其遠大。有曹參之簡靖而不弛其度,有宋璟之靜正而不耀其廉。求其德之相若者,曠世而下,唯李沆為近之。 ②自開元以後,河北人材如李太初、劉器之( 劉安世)、司馬君實( 司馬光)者,蓋晨星之一見爾。 ③周瑩、王繼英之屍位中樞,不足責也。張齊賢、李沆之咎,又奚辭哉?沆之言曰:“少有憂勤,足為警戒。”此士燮內寧外患之邪說也。沆者,宋一代柱石之臣也,而何是之述焉? ④李文靖自言曰:“居位無補,唯中外所陳利害,一切報罷,可以報國。”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此可以當之矣。……文靖之及此,迥出於姚元之( 姚崇)、陸敬輿( 陸贄)、司馬君實之表,遠矣。……唯文靖當國之下,匪徒梅詢、曾致堯之屏息也;王欽若列侍從而不敢售其奸;張齊賢、寇凖之伉直而消其激烈;所以護國家之元氣者至矣。文靖沒,宋乃多故,筆舌爭雄,而郊原之婦子,不能寧處於枲園瓜圃之下矣。

谷應泰:宋臣李沆之言曰:“人主當知四方艱難,不則土木禱祠,次第並作。”而伊尹之訓太甲,亦曰:“酣歌恆舞,時謂巫風。”此皆豫大之良規,嗣王之炯戒矣。

朱軾:真宗之朝多賢相,最為世所稱者,沆及王旦、寇準是也。沆能遏真廟東封西祀之萌,而旦至,同其事,發於感嘆。旦能抑丁謂、王欽若輩,使十年不為宰相。而準始受其欺,終罹其禍,時為之耶?抑沆之勁正清苦,所以發誠忠而養威重者,實有以過人乎?殷憂啟聖,慮遠思深,力持鎮靜,以與黎元休息,培國家元氣者,厚哉!

蔡世遠:漢唐以來,人材輩出,後先相望,略綜其概,雍容翊贊、有始有終者,魏、丙、第五倫、姚、宋、王旦、李沆、韓、富也。

《歷代群英歌》:潘美征伐多績,李沆先見知人。

蔡東藩:靈武為河西要塞,豈可輕棄。何亮一疏,言之甚明,而張齊賢、李沆等,俱主張棄地,實書生畏葸迂談耳。

虞雲國:鹹平諸相中,李沆為相時間最長,也最受信任。……鹹平時期,外有契丹的騷擾和西夏的攻略,內有益州王均率領的士兵叛亂……但真宗在鹹平初政時,沒有任用小人,朝廷也沒有大折騰,這應與在鹹平時期始終為相的李沆有密切關係,他去世不久已有“聖相”之譽。李沆以清靜無為治國,卻有可取之處。

王瑞來:宋代的君臣合作下的宰輔專政,實由李沆肇始。

軼事典故

無口匏

李沆為相時,常在接待賓客時沉默寡言。大臣馬亮與李沆同年出生,又與他的弟弟李維交好,對李維說:“外面議論說你大哥是沒口的瓢葫蘆( 無口匏)。”李維趁空把馬亮的話告訴了李沆。李沆說:“我不是不知道呵。然而現在的朝士得以入殿議事,皇上封爵論奏,全無阻塞蒙蔽,政令多能下達到各級部門,大家都可看見它。比如國家大事,北邊有契丹,西邊有夏人,我白天晚上逐項商議所要防備抵禦的策略,沒有不詳細探究的。縉紳之中像李宗諤、趙安仁這樣的,都是當時傑出的人才,我與他們談論,尚不能啟發我的思想,其餘的新進仕宦之子,他們坐、起、拜、揖,尚且亂了典章順序等級,入席必定自論功勞最多,以希求得到寵愛獎賞,又有什麼策劃值得與他們接觸交談呢?如果委屈自己的意願亂說就是世人所說的像被籠子和罩子網住後隨遇而安,籠罩之事,我是不願承擔的。你替我感謝馬君( 馬亮)”

一面皆目

李沆為人重厚寡言,曾住在京師,也很少有人進出拜訪。一天,突然有人乘轎來訪。下轎的是一個用紗蓋著頭的婦人,她的臉雖然被遮蓋,但卻儀容風度卻很美。婦人進入李沆房內交談,許久後才出門。眾人大感訝異,認為李沆這樣的賢人,竟引得這種人前來,於是向李沆詢問情況。李沆也只是模稜兩可地回答:“也就是說我的前程之類的,不足以相信!”一再追問之下,李沆才說:“你們曾見過她的臉嗎?滿臉都是眼睛( 一面都是目)!”

李相太醒

李沆為相時,與同僚張齊賢略有不和。後來張齊賢因為醉酒失禮而被罷相,時人因而說:“李相太醒,張相太醉。”

識人之明

宰相寇準與丁謂友好,多次認為丁謂有才而向李沆推薦他,李沆始終不用丁謂。寇準因此詢問李沆,李沆說:“看他為人處事,可以讓他職位居於別人之上嗎?”寇準說:“像丁謂這樣的人,相公( 對宰相稱呼)一直能抑制他使他居於他人之下嗎?”李沆笑著說:“將來你後悔,就會想起我的話。”寇準後來被丁謂所排擠,才信服李沆的話。

勤廉寡言

李沆性格直爽誠信,家居時品行美好嚴謹,言談沒有瑣碎的空話,識大體。任職時謹慎細緻,不追求名聲榮譽。行動遵守規章制度,沒有人能徇私辦事。李沆辭去官職,整天正襟危坐,未曾斜靠著。在封丘門內建有住宅,大廳前只容許有馬打轉之地。有人說這太狹窄,李沆笑說:“這住宅要傳給子孫,這裡作為宰相官署大廳確實小了,作為太祝、奉禮官的大廳已經夠寬了。”甚至對於牆塌壁壞,他也不介意。 李沆堂屋前的藥欄曾經壞了,其妻告誡守屋的人不要修補,以此來試探李沆,李沆早晚都看見它,經過一個月始終不說。妻子把這事告訴李沆,李沆說:“怎么能因這事改變我一貫的想法!”

家人勸他好好修繕住宅,他未曾回答。他弟弟李維於是說起該事,李沆說:“我們身食朝廷厚祿,不時還有意外的賞賜,用得來的俸祿也可用以修理住宅,只要想著佛家內典認為這個世界是有缺陷的,怎么有圓滿如意,各自都求得稱心滿足呢?現在買新的住宅,須一年修繕好,人一生早晚都沒法保全,又怎么能長久居住呢?鳥在林中樹枝上做個窩,姑且可滿足,幹嘛做這些華麗的房屋呢?”

不聽諂言

李沆為相時,特別不喜歡別人議論別人的優劣來依附自己。秘書監胡旦被貶商州後,許久未獲召用,他嘗與李沆一同擔任知制誥,聽說李沆任參知政事( 副相)後,作書祝賀,歷數並詆毀之前擔任參知政事而被罷免離開的人,說呂參政因為無功罷為尚書左丞,郭參政因為醉酒過失罷為秘書少監,辛參政因為沒有執政之才謝病請辭而被優待授職尚書,陳參政剛任職時因失旨而退歸兩省( 中書省 、 門下省),極力稱讚李沆,想要依附他回京任職。李沆面露憂愁,不高興地說:“我怎么真有才能優於這些人,也這是正好碰上際遇罷了。在人之後而挖苦他的不是,是我不會做的,何況想要誇獎一個人卻一己而說四個人的短處。”終李沆為相,胡旦都未被召用。

公正無私

一天晚上,真宗派使者拿著自己的手詔到兩省,想讓宰相升劉氏( 即 章獻皇后)為貴妃。李沆當著使者用蠟燭燒掉詔書,湊近使者說:“你只說李沆認為不行。”真宗便不再提起此事。

駙馬都尉石保吉請求兼相印,真宗又問李沆,李沆說:“執行獎賞制度,須有本人親身乾的成績。石保吉憑藉親戚鄉里的緣故,沒有攻城作戰之功,依靠我授以官職,恐怕會使眾人的非議到處流傳。”另一天真宗又再三問起石保吉的事,李沆像當初那樣堅持原議,此事即停止。直到李沆去世後,石保吉才獲授武寧節度使、同平章事。

真宗因李沆從未有過密奏,對他說:“別人都有密奏,您獨獨沒有,為什麼?”李沆回答說:“臣蒙皇恩授以宰相之職,公事就公開說明它,何必用秘密上奏的方式?一般密奏的大臣,不是說壞話的人就是諂媚之人,臣平常就憎恨他們,怎么能明知是錯還是照樣去做。”

寬厚長者

李沆有長者的美譽,他家中一位欠下宅金數萬的僕人,在一天突然逃走。那人的女兒快十歲,儀容美麗,自己做了一張券系在腰帶上,願意把自己買到宅子裡做事來還債。李沆非常同情她,對夫人說:“希望對她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養在家中,以婦德來教導她,等到她長大後,為她找一個夫婿出嫁。只要請夫人親自為她行結縭禮,來主持她的婚禮,但婚禮務必要明潔。”夫人像李沆所說的那樣對待那個女孩,等到她及笄後,為她找到一個好夫婿,準備陪嫁的財物來送她出嫁。女孩果然志節堅貞,她的雙親後來回到舊都,聽說此事後,深深地感激李沆至刻骨銘心。李沆病重時,夫婦二人刲股做成羹來贈給他喝,等到李沆去世後,二人為他居喪三年。

李沆為相時,有一位書生叩馬獻上書狀,批評李沆的缺點。李沆謙虛地道謝:“等我回家後,再詳細閱覽!”書生大怒,立即責罵李沆說:“你居大位而不能康濟天下,又不引咎辭職,讓位給別人,妨害賢能之士的仕途,你能不感到慚愧嗎?”李沆馬上恭敬地說:“我屢次求請辭退,無奈皇上沒有允許,所以我不敢走!”他和這位書生談話,始終沒有發脾氣或忤逆的意思。

曾有人上封事指責宰相的過失,請求將其罷免,真宗看完封書後不高興,認為這些人只是想自求仕進,應當予以嚴厲責備。李沆說:“朝廷進來大開言路,如果言之有理,應該加以表彰獎賞,如果不妥那么留中處理就可以了。何況臣等沒有才能,備員台輔之職,如果被罷免,這是進諫之人對朝廷有補益。”真宗感嘆道:“您真是一位長者啊。”

一切報罷

李沆曾說:“處在重要的職位實在沒有益處,朝廷內外官員所陳述的利害,都要上報,確定是批准還是不批准,用以報答國家。國家防備控制的措施,連細微的事都準備好,或者向眾宣示他們的陳請,實行一件事,就要受到很多傷害。陸象先說:‘庸人擾之’就是這樣。奸邪小人只圖一時升官發財,哪裡考慮到會虐害人民呢?”

喜讀論語

李沆喜讀《論語》,曾有人問他為何還要讀這種早已讀過的書,李沆說:“我是宰相,像《論語》中的‘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等思想,尚未得到施行。聖人的議論,可以終身誦讀。”

兄弟友愛

李沆與幾個弟弟友愛,尤其器重弟弟李維,二人閒日時相對宴飲清談,未曾談及朝政,也未曾問起家裡的事。

丙寅三學士

李沆與王旦、錢若水都在丙寅( 年、月、日或時)出生,一同任翰林學士,被時人稱為“丙寅三學士”。

後世地位

乾興元年(1022年),宋仁宗趙楨即位,李沆與王旦、李繼隆得以配享宋真宗廟庭。

寶慶二年(1226年),宋理宗趙昀圖二十四功臣神像於昭勛崇德閣,李沆位列其中。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李沆與歷代功臣四十人從祀歷代帝王廟。

親屬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先祖李左車秦漢之際著名謀士,封廣武君。
曾祖父李豐官至泰陵縣令,累贈侍中。
曾祖母滕氏追封虢國太夫人。
祖父李滔官至洺州團練判官,累贈中書令。
祖母苗氏追封魯國太夫人。
父親李炳官至侍御史,累贈尚書令。
母親周氏追封陳國太夫人。
平輩弟弟李源曾任國子博士、虞部員外郎。
李源曾任光祿寺丞、太子中舍、屯田員外郎。
李維字仲方,累官知陳州,卒贈尚書右僕射。
——原配張氏永興軍司馬張忠輔之女。
繼室朱氏太常少卿、工部侍郎朱洞之女,累封越國夫人。
子輩兒子李翁朝生平不詳。
李宗簡曾任大理評事。
兒子三人——皆早卒。
女兒——嫁右諫議大夫薛映。
——嫁奉禮郎、國子博士向傳正。
——早夭
——嫁北宋名相王曾,早逝。
女兒四人——生平皆不詳。

表格 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小畜集·卷二十八·故侍御史累贈太子少師李公墓志銘》

•《武夷新集·卷十·李沆墓志銘》

•《隆平集·卷四》

•《東都事略·卷四十》

•《五朝名臣言行錄·前集·卷二》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

宋代宰相(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