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挺

常挺

常挺,字方淑,號東軒,連江縣東嶽鋪(今鳳城鎮東北街816東路)人。生於宋開禧元年(1205年)。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常挺,字方淑,號東軒,連江縣東嶽鋪(今鳳城鎮)人。生於宋開禧元年(1205年)。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進士,任正奏,歷官右垣,轉給事中。淳祐中(1241~1252年)官校書郎,改秘書郎。寧宗寶祐二年(1254年),遷著作郎,出知衢州;召為監察御史兼崇政殿說書,進太常少卿,累官工部侍郎。以寶章閣直學士,出知漳州、泉州。鹹淳元年(1265年),召為權禮部尚書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進獻《帝學發題》,擢吏部尚書。鹹淳三年(1267年),任端明殿學士;不久,任通奉大夫,同知樞密院事,升任同知樞密事兼代參知政事,封合沙郡公。鹹淳四年(1268年)乞歸,拜資政殿學士,致仕。著有《諸儒性理文錦》八卷。

遊宦卅載

常挺為人正直,為官不阿附權勢,歷來為人稱道,史稱他“封奏不阿,與袁高比。凡陪祀、陪宴進詩皆寓箴規,不為容悅,而議論每切中時務,又為論者聽改”。宋理宗在位四十年,晚年寵信奸臣,荒嬉怠悄元兵壓境,內憂外患,理宗仍寵愛宦官董宋臣,既原復進,要常挺草擬制書,挺卻繳還詔書,向皇帝三上奏章強諫。其第三篇諫文云:“臣去年七月二十日以董宋臣除入內侍省押班,連日兩上繳奏,方具第三疏御筆之諭再四,臣遂請告乞歸,……夫堯言之布下鹹誦。帝志之熙,疑謀勿成。

史籍記載

閹宦便嬖之臣,惟恐一日不在君側,雖去而徘徊不忍去,惟決而去之,則在人主之獨斷。……容眾怒之宋臣,曷若扶植綱紀以不撓之地?惟陛下深知獨見之明,在下予祠之命,乃所以示中外之大信。宗社幸甚!天下幸甚!所有再給假錄黃,臣不敢書讀。”這篇奏文意氣凜然,直指時弊,連昏庸的宋理宗閱後也為之動容而罷免了董宋臣。常挺這種甘冒辭官威脅的凜然正氣,朝野上下為之動容。常挺在給事中位上針對南宋政權最嚴重的“邊患”問題,上書朝廷辦三件實事:一要開拓實才,二要進秦實功,三要招募實兵。這三件事均擊中南宋朝廷缺良將統兵、軍隊戰鬥力不強,將官冒領軍功以至釀成:“邊患”嚴重的要害所在。常挺重在一個“實”字,選撥真才實學的將領,如南宋開國之初的大將岳飛、韓世忠者流,訓練一支真槍真刀的有戰鬥力的軍隊。此外,他還針對朝廷的內政建議一要選拔賢吏,二要接受享言。把貪官、庸官趕出朝廷,任人唯賢;不聽阿諛的話,接受逆耳忠言,對理宗皇帝,常挺熱切期望他:‘陛下浮思宏遠之規模,奮發清明之志氣,立綱陳紀必為萬世之法程,昭德塞違以示百官之憲度”。在士一腔熱血報國,可惜言者昭昭,聽者昏昏。鹹淳三年(公元1267年),冬十月“參知政事常挺再乞歸里,朝廷下詔到郡。”常挺遊宦近30年,終於落葉歸根,3年後病逝於家中,享年66歲,封贈少保。常挺逝後5年,元兵攻占都城臨安,南宋覆亡。

造福鄉里

據20世紀90年代編纂的《連江縣誌》載,封建皇朝時代,連江籍任過中央正部長(正二品)以上官員僅6名,而常挺位居副宰相,為連江歷代擔任京官職位最高的鄉賢,可謂自連江建縣以來, 出將入相第一人常挺傳世之作,僅有一部《諸儒性理文錦》八卷。清代《四庫書目提要》云:“其書全錄宋儒性理之類間亦上及韓愈、柳宗元等,分六十四類,文以類附。常挺在故鄉連江留傳下的史跡不多,其中有兩件值得稱道。常挺在朝廷任工部侍郎、給事中時,連江知縣陳沅對教育頗重視,縣學舊有泮池(即水池),在縣學外,不符合古制。陳沅遷泮池於學門之內,且擴大三倍,常挺欣然命筆,作《泮池記》。另一件景定3年(公元1262年),縣城常興寺廢棄,改作道觀“泰山廟”(今連江一中所在地),原有廟產九百餘畝,爭執不已。常挺上書朝廷,將廟產改為觀產,紛爭遂息,這兩件事民國版縣誌上均有記載。

常挺故居

常挺的舊居在城關的東嶽鋪,東嶽鋪又名“東嶽行祠”。民國版《連江縣誌》載:“東嶽行祠,一名‘龍興觀’,在東郊。宋紹興間建。祀東嶽神,為祝聖道場。景定二年,常挺以龍興廢寺田九百餘畝,奏為其業。明嘉靖三十六年,毀於倭。萬曆間,知縣劉挺重建,清北路總兵吳萬福修”。宋嘉熙六年(1242年),常挺考取進士後四年,新任連江知縣陳沆為激勵地方學子,特為省魁常挺在資壽鋪務后街建牌坊省元坊”,舊名“梯雲”,可惜在民國時期圮廢。務后街,俗稱“下里街”,又稱“桶街”。而昔日的“龍興觀”即今日的連江最高學府“連江第一中學”校園所在地,東北街816東路與桶街毗鄰,均隸屬東北街居委會。

後世評價

20世紀70年代,桶街父老曾對筆者雲,宋名相常故居在現今連一中至縣電影院之間。當年常挺告老返鄉時,朝廷優待三朝元老,撥庫銀重新修葺,常挺逝後,其子孫一支參與信國公文天祥抗元隊伍,戰死崖山,另一支遷至福州永福縣山區(今永泰縣)。世事滄桑,常挺的故居早已蕩然無存,連江一中旁今闢為“元帥府”的二進院基地300餘平方米應是當年常挺後花園的一部勢,但假山、亭台樓榭也早已煙消雲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