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輿萬國全圖

坤輿萬國全圖

《坤輿萬國全圖》(Great Universal Geographic Map)是國內現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現美洲的世界地圖,作者為太僕寺少卿李之藻。該圖對於中國地理的描繪是極其詳盡的,在利瑪竇自製《萬國圖志》基礎上,李之藻增補了大量關於中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地理信息,超出對於其他國家的描繪,對於中國省份、重要城市的都有詳細標註,地圖還描繪了中國主要的山川、河流,例如黃河、長江,詳細表現了其發源地、流經的省份。另外,世界著名河流也有提及,例如幼發拉底、尼羅河[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的河流]、伏爾加河、印度河都出現在圖中。

基本信息

歷史溯源

坤輿萬國全圖坤輿萬國全圖
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輿萬國全圖》,為明萬曆三十六年宮廷中的彩色摹繪本,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摹繪版本。《坤輿萬國全圖》原圖由明朝官員李之藻繪製,是中國最早的彩繪世界地圖,它以當時的西方世界地圖為藍本,改變了當時通行的將歐洲居於地圖中央的格局,而是將亞洲東部居於世界地圖的中央,此舉開創了中國繪製世界地圖的先例。

《坤輿萬國全圖》中的地理信息豐富,在古代沒有航拍和衛星定位的情況下,基本反映了當時的實際情況,可謂是一個奇蹟。

明神宗萬曆十二年(1584年),利瑪竇到達廣州,自製《萬國圖志》。利瑪竇編繪的世界地圖,主要參考了奧爾蒂利等人繪的地圖。16世紀時,澳大利亞大陸尚未被發現,因此當時歐洲人繪的世界地圖只有五大洲,即利氏圖上的歐邏巴、利未亞(即非洲)、南、北亞墨利加、墨瓦蠟泥加(即南極洲)。四大洋在圖上則均有反映,它們是大西洋、大東洋(即太平洋)、小西洋(即印度洋)、冰海(即北冰洋)。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利瑪竇到京師獻圖,深受明神宗喜愛。

萬曆三十年(1602年),太僕寺少卿李之藻繪製成圖,曰《坤輿萬國全圖》。

萬曆三十六年(1608),明神宗下詔摹繪12份,傳於現世。此本原是六幅條屏,今裝裱為一大幅。

地圖介紹

坤輿萬國全圖坤輿萬國全圖
《坤輿萬國全圖》通幅縱168.7厘米,橫380.2厘米。圖首右上角題“坤輿萬國全圖”6字。主圖為橢圓形的世界地圖,此外並附有一些小幅的天文圖和地理圖:右上角有九重天圖,右下角有天地儀圖,左上角有赤道北地半球之圖和日、月食圖,左下角有赤道南地半球之圖和中氣圖;另有量天尺圖附於主圖內左下方。各大洋繪有各種帆船共9艘,鯨、鯊、海獅等海生動物共15頭,南極大陸上繪陸上動物共8頭,有犀牛、象、獅子、鴕鳥等。

圖中文字,除地名及有關該地附註說明外,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世界地圖和諸小圖的說明。其中有利瑪竇署名的兩篇,即全圖說明和“論地球比九重天之星遠且大幾何”;其他說明均不署名,有九重天說明、天地儀說明、四行論(即古希臘的世界由四元素構成的學說)、晝長晝短說明、量天尺說明、日月食說明、中氣說明、南北兩半球說明,此外還有太陽出入赤道緯度表、橫度里數表。另一部分是序文題跋,有利瑪竇的自序以及李之藻、陳民志、楊景淳、祁光宗的題跋。圖中摹有印記3個,其中2個為橢圓形,1個為正方形,均是耶穌會的會徽。

根據這副圖的註解,能證明中國在明朝甚至以前的時期里就已經了解包括南美洲在內的許多地方。地圖中南美洲部分的一段注文稱:“南亞墨利加今分為五邦,一曰孛露,以孛露河為名;二曰金加西蠟,以所產金銀之甚多為名;三曰坡巴牙那,以大郡為名;四曰智里,古名;五曰伯西兒,即中國所謂蘇木也”,另一段注文稱:“伯西爾此古蘇木”。

地圖版本

李之藻刻本 李之藻刻本
​李之藻刻本原為六幅條屏,今裝裱為一大幅。
兩儀玄覽圖 兩儀玄覽圖
​《兩儀玄覽圖》原為八幅條屏組成,每幅縱200厘米,寬55厘米,通寬約442厘米。此圖雖以《坤輿萬國全圖》為藍本,但二者又有一些不同,本圖主要表示了五大洲、山峰、山脈、河流等,並將山形塗以綠色。其漢字注釋旁後被清人加注滿文注音。本圖是傳世孤本,彌足珍貴,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宮廷摹繪本 宮廷摹繪本
​宮廷摹繪本大體上只用了3種色彩:南北美洲及南極洲為粉紅色,亞洲為土黃色,歐洲和非洲近於白色。少數幾個島嶼的邊緣暈以朱紅色,山脈用淡綠色勾勒,海洋用深綠色繪出密密的水波紋,顯得汪洋浩淼。五大洲各用朱紅色書寫,其他地名包括國名均為墨書,以字型大小作為區別。
日本彩繪本 日本彩繪本
​日本彩繪本編輯者是新井白石,而新井白石的采覧異言以及彩色版地圖(1708年版),根源自明朝的李之藻1602年版單色地圖,而李之藻的地圖又是修改自利瑪竇的1584年首版單色地圖。該圖收藏者是“狩野氏圖書”。即狩野直喜(1868-1947),明治時代的中國通,文史研究學者。故此,圖上有日文譯名,但內容資料上,日本編者僅在地名上有所編補,核心資料仍采自李之藻原圖。

地圖解讀

根據同時期明朝地理學家的一系列著作,說明當時明朝的知識分子已經看到了《坤輿萬國全圖》,並且知道了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義大利法國等西方國家的具體位置。與利瑪竇同時期的明末著名理學家章潢編輯的《圖書編》收錄有《輿地山海全圖》和《輿地圖》;明末學者馮應京編著的《月令廣義》收入了一幅《山海輿地全圖》;明末學者潘光祖編輯的《彙輯輿圖備考》錄入兩幅《纏度圖》等等。

《輿地山海全圖》、《輿地圖》、《山海輿地全圖》、《纏度圖》這些明代“世界地圖”里包括五大洲在內的許多地理名稱有《坤輿萬國全圖》的痕跡,但卻在地理圖形和觀念上又和利瑪竇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有所區別。

李兆良認為:相傳利瑪竇編繪的世界地圖,參考了奧爾蒂利,墨卡托等人繪的地圖,事實上,奧爾蒂利和墨卡托的地圖比《坤輿萬國全圖》簡單而且錯誤。錯誤的地圖不可能是正確的地圖的藍本。16世紀時,澳大利亞大陸尚未被歐洲人發現,《坤輿萬國全圖》上的鸚哥地,其實即為澳洲。《坤輿萬國全圖》稱南方之地,拉丁文翻譯為Austris,英文為Australia,其實是從中文翻譯而來。四大洋在圖上則均有反映,它們是大西洋、大東洋(即太平洋)、小西洋(即印度洋)、冰海(即北冰洋)。西方地圖是沒有小西洋的,因為以歐洲為中心,小西洋在東方。中國知道比較大小西洋的分別,是已經越過大西洋,到達美洲的證據。《山海輿地全圖》有“滄溟宗”,即今誤譯的太平洋,而《坤輿萬國全圖》中央應該標“
滄溟宗”處,被文字遮蓋,證明利瑪竇並不理解這是最大的海洋,即兩圖均非利瑪竇所作。圖上大陸和島嶼的形狀雖然不盡正確,特別是南半球與實際情況出入更大,可是就世界海陸輪廓而言,已基本完備了。北美洲西部的地理是歐洲人十九世紀以後才到達的,但是出現在十六世紀的歐洲繪地圖上,地理地名錯誤,但也是無從解釋的。這些地理準確出現在中文的《坤輿萬國全圖》,證明中國人比西方到達北美洲西部早二百年以上,是西方抄襲中國的地理材料。

圖中的中國部分,則參考了《大明一統志》中的附圖羅洪先的《廣輿圖》喻時的《古今形勝之圖》、徐善繼、徐善述的《地理人子須知》一書所附的《中國三大幹龍總覽之圖》以及《楊子器跋輿地圖》等,並注意吸取這些輿圖的長處。

此次撰寫極大地震撼了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使他們首次突破了中國人原有的狹隘世界觀。

文物收藏

1、李之藻原刻版《坤輿萬國全圖》共有七件,都保存在國外。

梵蒂岡教廷圖書館 藏本一:六屏幅完整,上面有三顆耶穌會印章,沒有著色。這是耶穌會從中國寄回梵蒂岡的。1938年,德禮賢在其作品《利瑪竇神父的漢文世界地圖》中公布。此圖沒有經過裱裝,只是在地圖背面標上羅馬字母。
藏本二:與藏本一相同,六屏幅,沒有著色,有輕微破損。同為耶穌會士從中國帶回。尚未公布。
日本京都大學 六屏幅完整,被著色。圖上三枚耶穌會印章均被人颳去,這可能發生在日本禁教期間。與梵諦岡教廷圖書館藏本一相比,還有一些印刷上的細微錯誤。此版本應該是由傳教士從中國帶到日本的,裱裝和著色,都是在傳入日本之後。此版本雖然極少受到蛀蟲侵蝕,但每屏幅的周邊都有較為嚴重的破損,紙面上有多處漫漶,不少文字模糊不清。
日本宮城縣立圖書館 六屏幅完整,被著色,關於它的來源至今不明。有人認為它可能是德川幕府首任天文方和貞享歷的作者澀川春海(1639-1715)的遺物。另有人認為,它更有可能是伊達政宗(1567-1636)的收藏本。此藏本破損情況不太嚴重,但多次被蛀蟲損壞,導致畫面與文字缺失,紙面上也有多處受污。
日本內閣文庫 享保十九年(1734)該圖在長崎奉行手中。元文二年(1737),它與許多中國地方志一起被收入江戶紅葉山文庫(即幕府將軍的書庫)。1873年,該圖與紅葉山文庫的其它藏書一起被轉入新建的內閣文庫。此藏本未經裝幀,保存良好,蛀蟲和破損程度非常輕微。與日本其它兩件藏本不同的是,該圖沒有任何著色的痕跡。
原克萊芒學院 16世紀,在法國巴黎有一所耶穌會的克萊芒學院。1682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恩準這個學院成為皇家學院,此後改名為大路易學院。1946年,英國人菲利普・魯濱遜買到流出自克萊芒學院的藏品《坤輿萬國全圖》。1974年,這幅地圖在大英圖書館舉辦的中日地圖展中向公眾展示。1988年,此圖被亨利・希勒購得。1991年,它又出現在蘇富比拍賣行的目錄中。此圖如今下落不明。此圖沒有經過裱裝。
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天文台 現存兩條屏幅(第一條和第六條)。20世紀後期,人們在重新裝裱這兩屏世界地圖時,卻錯誤地把德國傳教士湯若望(1591-1666)所繪天文圖之一屏幅置於此兩殘屏之間,致使整個圓形顯得非常奇怪。
2、1603年刻本《兩儀玄覽圖》今藏遼寧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

3、1608年宮廷摹繪本現僅存一件,藏於南京博物院。

4、日本摹繪本藏於日本東北大學附屬圖書館狩野文庫。

5、康熙十三年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製作《坤輿全圖》,藏於河北大學圖書館。

作者爭議

李兆良所著《坤輿萬國全圖-明代測繪世界》認為《坤輿萬國全圖》不可能是利瑪竇或當時的歐洲人繪製,因為地圖上的義大利沒有教皇領地,沒有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地名Tuscany和Florence。義大利的地形也不對。實際上《坤輿萬國全圖》上的歐洲是文藝復興以前的歐洲。

《坤輿萬國全圖》在西班牙的上方有一段文字:“(歐羅巴洲)去中國八萬里,自古不通,今相通近七十餘載雲."中國與歐洲首次官方交往始於1342-1347年,歐洲教皇派50名教士來華,時為元朝,下數70餘載,即鄭和時代。假如是利瑪竇照當時歐洲帶來的地圖畫的,利瑪竇1582年到澳門,他帶來的地圖約為1570年繪製,上數70年,即1500-1530左右,中國在海禁時期,根本不通。隆慶元年(1567年)才開海禁。此段根本不是利瑪竇寫的,是鄭和時代繪圖人注的。利瑪竇與當時的繪圖者無意中把這段原封不動留下,明確把地圖的繪製日期定於鄭和時代。根據上述計算,《坤輿萬國全圖》成圖於中國與歐洲通以後70餘年,應為1430年左右。而地圖上的歐洲,應該是歐洲教皇派使者到中國時帶來的地圖,因此沒有文藝復興的地名,也沒有教皇領地,因為當時教皇在法國,不在義大利。尚有多項其他旁證,斷定成圖年代並非利瑪竇時代,此圖為重要證據,推翻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鄭和止於東非洲、利瑪竇帶來西方地理學等三大世界史經典論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