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及分類
弓的傳說
在冷兵器時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后羿射九曜的傳說從側面證明了在當時的 人們心裡弓的威力之大。
弓箭分類
古代弓箭分成三大類,一類專門用於狩獵,另一類專門用於軍事目的,第三類專門用於比賽。以此所派生出的弓箭就產生了分化;狩獵的弓箭輕巧、利於瞄準、方便攜帶、造價低廉,未必需要一擊致命。為了有效地達到捕獲獵物的目的,又用毒藥來彌補力道上的不足。就像現在非洲的狩獵部落使用的弓,不足一米,細小的弓身,使用者隱藏在灌木叢里對準獵物,只要射中就行,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跟在獵物後面,等著藥力發作就行了,這是典型的模擬蛇的攻擊方式;弓就是蛇快速發射的身體,箭就是射出的毒牙。而用於軍事上的弓箭基本要求就是“強弓硬箭”,要的是火力壓制,既要發射密集又要一擊致命,要“箭如飛蝗”“箭矢如雨”,還要求弓箭馬力大、箭簇重而尖銳,只要中箭就要使敵人失去戰鬥力。尤其在需要射住陣腳的時候,以四十五度角將箭射出,兩軍之間基本上就能保持二百米的安全距離,這個距離就是在熱兵器時代的陣地戰中也夠用了。比賽的弓箭一般應該是根據比賽的項目專門製作,例如射準、射遠、比穿透力等等。
弓箭僅有一種型制,按等級的高低分為皇帝、親王郡王、侍衛和職官兵丁用等;按用途分為打獵行圍、檢閱部弓隊以及實戰用。各種弓箭只在選材裝飾上有區別,所配之箭計有41種之多。弩有4種,分別是如意弩、雙機弩、雙機貫鳧神弩和射虎弩,但是未見實際使用的記錄。
這些弓弩雖然受到火器的強烈衝擊,卻仍然隨著八旗兵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但是清中後期滿清八旗因承平日久而逐漸腐化,騎射之古風蕩然無存,加之鴉片戰爭後閉關鎖國的舊中國大門被打開了,中國官吏發現了更先進的火器,並很快用它們裝備了自己的部隊,像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團練武裝中根本見不到弓箭的身影了。至此,伴隨著中國歷史發展走過漫長歷史歲月的古弓弩終於像西山落日那樣,不可挽回地消失在軍事革命的地平線以下。
弓箭發展到了今天,它已不僅僅是狩獵工具或戰鬥武器,還是休閒用品和體育器械。
今天,體育比賽所用的弓和箭都用先進複合材料製成,準確性和射擊距離都大大超過前人。箭加裝了鏃還有羽翼,提高了穿透力和穩定性。同時弓也得到發展,由單體弓(一條木頭或竹子為弓臂)最後發展到了複合弓(由竹木乾材加上動物角組成的多層弓臂)。
製作和使用
弓箭的製作和使用有著濃郁的地域色彩,“就地取材”是首要的。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幾種弓箭(除了現代的複合弓之外)總結起來無非三種;竹弓、木弓、角弓。中國南方弓、不丹弓、日本弓是竹弓的代表,中國桑木弓、英格蘭長弓是木弓的代表,蒙古弓、匈牙利弓、是角弓的代表。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產竹的地方就用竹弓,產木的地方就用木弓,而在草原上飼養牛、馬、羊為生的遊牧民族以筋、角來得最方便,所以都是用角弓。除了很少的木胎以外,都取自所飼養的牲畜,在食其肉、喝其奶、穿其毛之外,還充分利用了筋、角、皮,可謂物盡其用。
中國中原地區的角弓,就是自春秋時代起不斷和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和民族交流而發展起來的,先是向古突厥人,然後是向匈奴——現在的匈牙利人,學到了最初的角弓製作技術。而韓國人使用角弓是因為他們首先是蒙古人種的古突厥人的後裔,同時又受中國的影響,其次是元朝征伐日本失敗,敗兵滯留朝鮮半島而遺留下來的。從他們在信奉佛教之外,還依然信奉薩滿教就可以證實。
在大致同等的造價、體積、科技含量的條件下,弓箭的穿透力大於一般的熱兵器,關鍵在於熱兵器發出的彈丸在遇到阻力後就基本停止了直線運動,而箭在頭部遇到阻力運動停止後,箭桿部分還會有很大的慣性從而使箭頭保持向前的作用力。這種慣性增加了箭頭的穿透力。這就是火槍和弓箭在一個時代能同作為軍隊制式武器存在的原因之一。
最早的弓
最早的弓是在原始社會後期出現的,製作很粗糙,弓身一般是把樹枝或竹子彎曲後製成的,叫“單材弓”。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前後,出現了“混材弓”,這種弓是用幾種材料拼接而成的,弓弦多用牲畜的筋繃緊做成。
名弓排名
第十龍舌弓
用龍筋製作弓弦的傳說中的名弓,速度和準確性極高。三國時呂布用龍舌弓轅門射戟,見《三國演義》。
第九遊子弓
力猛弓強,離弦之箭如遊子歸家般急切。北宋時花榮所用,花榮,《水滸傳》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九,馬軍八虎騎兼先鋒使第一員。書中原是清風寨副知寨,使一桿長槍,箭法高超,有百步穿楊的功夫。清風寨正知寨劉高陷害宋江,花榮得知後造反,大戰黃信、秦明,救了宋江。花榮多次用箭法建立奇功。宋江三打祝家莊,花榮射落祝家莊的指揮燈,使祝家莊兵馬自亂。
第八神臂弓
史書記載——神臂弓 “實弩也。以山桑為身,檀為弰,鐵為槍膛,鋼為機,麻索系札,絲為弦”“射三百步,透重札”。相傳為岳飛所用。 另三國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所創連弩。
第七靈寶弓
李廣所用之弓,漢武帝時,匈奴侵入漢朝邊境,殺死了遼西太守,打敗了韓安國將軍。後來,李廣被封為右北平郡太守,匈奴人由於懼怕李廣,數年不敢入侵右北平郡,稱他為“漢朝的飛將軍”。李廣鎮守右北平郡時,有一天外出打獵,遠遠看見草叢中有一隻老虎,就拔箭射去,隨後走近一看,原來是塊石頭,而箭已經射入石頭中。唐代詩人盧綸還專門為此事寫了一首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第六萬石弓
用比鋼鐵還要堅硬但非常輕的紫檀木製作而成的弓,為三國時黃忠所用,《三國演義》中黃忠能開二石力之弓,百發百中。戰長沙時他本可以射殺關羽,幸二人都是義士,英雄惜英雄怎生下得了手
第五震天弓
公元661年,薛仁貴奉命率軍在大山一帶與突厥人決戰。突厥人為北方遊獵民族,強悍善騎,素有彎弓射鵰之震天弓風。突厥人方面率軍作戰的就是號稱為“天山射鵰王”的頜利可罕,率兵十多萬。戰鬥一開始,對方突厥軍就精選十幾個驍勇強壯的將士向唐軍挑戰,頡利可罕最賞識的三員大將元龍、元虎、元鳳出現在前面。只見薛仁貴鎮定自如,持此弓射擊,三箭連發,龍、虎、鳳應聲倒下。頓時,突厥軍嚇得亂作一團,紛紛投降。唐軍取得重大勝利,全軍欣喜若狂,薛仁貴的威名大震。“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成為唐軍長期傳唱的歌謠。
第四射鵰神弓
成吉思汗用他的弓箭和鐵騎打下了世界上最廣大的國家,亞洲除日本以外,幾乎占據了所有國家,他的軍隊最遠打到了非洲的埃及,占領了歐洲的一些國家,甚至他的子孫貼木兒汗在旗幟上畫了三個圈,象徵占領了世界的四分之三。
第三霸王弓
這把弓乃是當年楚霸王項羽的隨身之物“霸王弓”,威力無比,弓身乃玄鐵打造,重127斤,弓弦傳說是一條黑蛟龍的背筋。相傳項羽15歲那年,烏江中有黑蛟龍作惡,危害四鄉。項羽聽說後,當夜單槍匹馬來到烏江,找到黑蛟龍。與黑蛟龍搏鬥了一天兩夜,把黑蛟龍殺死,取得此筋搓股為弦。黑蛟龍乃至寒之物,堅韌異常,故此弦不畏冰火,不畏刀槍。”
第二落日弓
傳說中后羿(射日的后羿和夏朝的后羿不是同一人)是堯時候的人,神話說,堯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莊稼都枯乾,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為天氣酷熱的緣故,一些怪禽猛獸,也都從乾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裡跑出來,在各地殘害人民。人間的災難驚動了天上的神,天帝帝俊命令善於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間,協助堯除人民的苦難。后羿帶著天帝賜給他的一張紅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后羿立即開始了射日的戰鬥。他從肩上除下那紅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驕橫的太陽射去,頃刻間十個太陽被射去九個,只因為堯認為留下一個太陽對人民有用處,才攔阻了后羿的繼續射擊。
第一軒轅弓
本是軒轅皇帝所鑄,選用泰山南烏號之柘,燕牛之角,荊麋之弭,河魚之膠精心製作了一張弓,名叫軒轅弓,蚩尤被黃帝軒轅用此弓三箭穿心而亡!在封神演義中又名乾坤弓,為李靖所用,骷髏山白骨洞碧雲童子被這一箭正中咽喉,翻身倒地而死
古代神箭手
在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神箭手。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叫養由基的人,他練就了一手好箭法,在春風拂面的日子,他站在距幾棵楊柳樹百步的位置,一箭射穿一片樹葉。在人們的喝彩聲中,他連射百箭,箭箭都穿葉而過。從此留下了“百步穿楊”的成語,專門形容好箭法。漢朝名將李廣的胳膊很長,人們說他“猿臂善射”。每當他拉開弓時,目標必中,被人稱為“飛將軍”。在征討匈奴的戰爭中,他的弓箭立下大功,幾次使被圍困的隊伍突圍成功。後代詩人以這樣的詩句歌頌他:“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渡陰山。”三國時的曹操是傑出的軍事家,他不僅愛刀,而且箭法非常出色。他經常騎在馬上,在馬的飛奔中射箭。在南皮的日子裡,一次打獵,他一口氣連射了63隻野雞。唐朝的神箭手更多,有被人稱作“萬人敵”的李晟;有靠弓箭攻下曹州城的王棲曜;有一天之內連射95隻雞和兔子的王武俊;還有那個像養由基的南霽雲,也能夠在百步之外射殺敵手。大家都熟悉的“一箭雙鵰”的成語,也決不是憑空臆造出來的。在歷史上確有三位一箭射下兩隻老雕的人,隋朝的長孫晟,一位是唐朝的高駢,一位是五代時的李克用。
古代戰爭中,將士們都穿著厚厚的鐵甲,頭上戴著鐵盔。要想在很遠的地方射穿敵人的鐵甲,就必須有張力很強的弓。什麼是“張力”呢?就是把弓拉滿時所需要的力量。古人定弓以9斤多(蜀漢時1斤僅合222.73克)為1個力,10個力為1石,很多著名的射手都能拉開3石以上的強弓,有的甚至能拉開10石之弓。拉開這樣的強弓,費很大勁,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而且也不能堅持過久,長時間地瞄準。只要拉開,就得馬上把箭射出去,很難組織齊射。因此,在戰場上弓箭只適用於殺傷敵軍的人馬,不適合大規模的攻堅戰和城防戰。為了克服這種局限性,在弓的基礎上,人們又發明了弩。古代上說“弩生於弓”,一向把“強弓”和“勁弩”並稱。
弩就是把弓橫安在一塊堅硬的長形木料前端,這塊木料叫“弩臂”。在弩臂的後部有一溝槽,裡面安有鉤張弩弦的鉤和發射弩箭的扳機等裝置。另外,上面還直立著一個照門,用來瞄準。
弩和弓的發射原理是一樣的,弩的特點是不必在用力張弦的同時瞄準,而是先把弦扣住,再從從容容地瞄準,看準機會發射,從而大大提高了命中率。更先進的是把弩拉開,把箭上到弦上也可以不光靠人的臂力,還可以腳踩或腰牽。後來還發展到利用絞車裝置,把幾個人以至幾十人的力量集中起來上弦,既增加了箭的射程,又可以發射重型弩箭。
在我國歷史上,最早套用弩打敗敵人,打了大勝仗的戰例是距今2300多年前戰國時的馬陵之戰。故事還要從戰國時的軍事家孫臏與龐涓說起……
孫臏和龐涓都是齊國人,曾在一起學習兵法。後來龐涓去了魏國,當上魏惠王的將軍。這個龐涓是個嫉妒心很的人,他雖然當了將軍,可總是忌恨著孫臏這個老同學。他以為,孫臏是大軍事家孫武的後代,學習兵法又比自己刻苦,而且很有創見。鄰國有這樣一個人,怎能顯出自己的本事呢?爐火日益猛烈地灼噬著龐涓的心,使他坐臥不寧。最後他竟設毒計,把孫臏騙到魏國,以莫須有的罪名處以臏刑(挖去雙腿的膝蓋骨),還在臉上刺了字,打入監牢。齊國想方設法,派使者秘密地把孫臏接回齊國,並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
幾年之後,魏國軍隊大舉進攻趙國,統帥正是龐涓,趙國是個小國,怎抵得住魏軍的攻勢,只得向齊國求救。齊國即派出以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的援軍。戰前,孫臏已制定好了作戰方案,讓齊軍向魏國進發,做出要攻打魏國的樣子。龐涓得到情報後,急忙放棄攻打趙國的打算,率軍掉頭回國,去抵擋齊軍的進攻。等他們趕到魏國,齊軍已經向西而去。龐涓怎肯罷休,竟一直追了下去。龐涓十分驕橫,根本不把齊軍放在眼裡,發誓要利用這個機會把齊軍和孫臏一起消滅。孫臏正是利用龐涓這狂妄的野心而設計,做出齊軍落荒而逃的樣子,第一天留下十萬個灶坑,次日留下五萬個灶坑,到第三天只留下三萬個灶坑。龐涓追了3天,每天都看到越來越少的灶坑,不禁哈哈大笑起來,說:“我就知道齊軍是棉花做的,不堪一擊。看!我還沒真打他們,他們就已經死了大半!哈哈哈……”旁邊的軍士不解地問:“將軍怎么見得齊軍已經死了大半?”龐涓指著一個個灶坑說:“你們看,這是三萬個灶坑,還記得第一天是多少個嗎?”軍士說:“十萬個。”龐涓說:“齊軍每人一個灶坑做飯,三天減少了七萬個,不是少了七萬個人吃飯嗎?我看,這七萬人,不是死了,就是跑了。你們說對不對?”軍士們齊聲喊道:“對!將軍真是英明啊!”聽著一片讚揚之聲,龐涓愈發得意忘形。他隨即把一部分士兵打發回營,自己帶著精銳部隊日夜兼程追趕齊軍。早晨,探馬把龐涓繼續追來的情報報告給田忌和孫臏。孫臏一陣冷笑,嘆道:“龐涓哪龐涓!我和你一起學習兵書戰策,本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可你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斬盡殺絕。既然你非要置於我死地,那么咱們就試試吧!”
田忌問:“軍師,馬陵快到了,下一步您打算如何安排?”
孫臏說:“命令急行軍必須在中午之前趕到馬陵,搶占險要地形!讓弓弩手們做好準備。”
臨近中午,齊軍到達馬陵。馬陵就在今河南省范縣的西南邊,大山之間夾著一道峽谷,這是前行的必經之路,兩側萬丈絕壁,古木參天,地勢異常險峻。孫臏對田忌說:“你是射箭的高手,這萬名弩手請你親自帶領,埋伏在山上的石縫樹後,不準弄出一點兒響聲。魏軍今天半夜肯定就要到這兒。只要一見到火光,你們就一齊把箭射出去!”田忌立即向弓弩手們下達了命令,各自找到有利地形隱蔽好。這萬名弓弩手都是平時挑選出來的棒小伙子,個個是神箭手,自從使用弩以後,更是得心應手。聽說要打大仗,還是由他們弓弩手發揮威力,一個個摩拳擦掌,把弩和箭再三擦拭檢修,只等夜裡的火光了。
孫臏把一切安排停當,命一名軍士在峽谷的中間找到一棵幾個人才樓得過來的大樹,削掉一大條樹皮,爆出白色的樹幹。孫臏用濃墨在上面書寫八個大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果然不出孫臏的預料,魏軍在半夜時分來到了馬陵。隊伍急行軍集中在峽谷,龐涓騎馬剛走到那棵樹下,見樹幹在月色的映照下泛著白光,上面隱隱約約有幾個字。他讓軍士拿來火石,打火引著火絨,舉到樹前。還沒等龐涓看完那幾個字,驟然從兩旁的山石、樹叢中向魏軍射來萬支飛箭。頓時毫無準備的魏軍將士在猛烈的箭雨中像無頭的蒼蠅般亂跑亂撞,被射死、被踩死的不計其數。齊軍的喊殺聲和魏軍的哀號聲交織著在山谷迴響。龐涓看著、聽著,頓感頭暈眼花,無力地靠在那棵大樹下。他知道自己敗局已定,再也沒有殺出去起死回生的能力。於是他拔出佩劍,自刎而死。齊軍乘勝殺盡魏軍,並俘虜了魏國的太子申,凱鏇而歸。從此,孫臏名揚天下,他所寫的兵書傳之後世。弩這種兵器也在戰爭中日益發揮出特有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