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62

sm-62

sm-62是美國諾思羅普公司早期研製的一種大型地對地洲際巡航飛彈,其主要作戰使命是在大規模空襲中,先期摧毀敵軍的以防空雷達為首的具有嚴重威脅效應的防空系統,確保後續轟炸機的有效滲透。蛇鯊的研製歷經數十載,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但在彈道飛彈研製成功後,蛇鯊即告退役,其在美國空軍中服役的時間相當的短暫,很少有人知道該型飛彈的存在。

蛇鯊起源

1945年8月,美國陸軍航空隊(空軍的前身)雄心勃勃地開展了研發一系列地對地巡航飛彈的計畫,其中有個計畫是研製一種巡航速度在1000公里/小時,航程超過8000公里,彈頭重量800公斤左右的大型地對地巡航飛彈。1946年1月,諾思羅普公司推出了一種射程5000公里左右,由渦輪噴氣式發動機推進的亞音速巡航飛彈。不久,諾思羅普就收到了發展這種軍方代號為mx-775飛彈的契約,契約規定公司必須在一年內開發出這種飛彈的兩種型號,諾思羅普公司負責人傑克.諾思羅普用19世紀英國作家劉易斯.卡洛爾的小說《獵蛇鯊記》中的怪物來命名這兩種飛彈,其中亞音速飛彈編號為mx-755a被命名為蛇鯊。

發展歷程

1946年聖誕節的軍費大裁減刷掉了亞音速的蛇鯊卻保留了超音速型號,諾思羅普公司負責人傑克.諾思羅普憑個人關係和空軍司令卡爾.斯貝特茨以及空軍的其他重要官員進行了接觸,諾思羅普向他們許諾在兩年半內可以使飛彈的年產量達到5000枚,而且每枚單價將會控制在8萬美元以下。對一種可以做洲際飛行的飛彈來說,這是個很誘人的條件,在傑克.諾思羅普的極力勸說下,美國空軍終於同意繼續發展n-25,不過要求諾思羅普公司修改原來的設計細節。1947年後期,蛇鯊的編號改為ssm-a-3,飛彈正式進入工程發展階段。

蛇鯊原型彈空軍編號xssm-a-3,公司內部的代號n-25。xssm-a-3是空前的巨大,飛彈全長達到了15.82米,彈體兩側有類似噴氣式飛機的大型後掠翼,翼展12.95米,飛彈採用細長圓柱形彈體,截錐體尾部,飛彈彈翼為45度後掠角的上單翼,尾部有垂直尾翼,彈體內有三個主燃料箱和一個輔助燃料箱,從外形上來看完全是一架無人的戰鬥機。發射重量達到了12700公斤,裝備一台艾利遜公司的j33-a-31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20.4千牛,用火箭助推器從滑軌上助推起飛,彈頭內裝有無線電指令制導系統,巡航速度0.85馬赫,射程在2500公里以上。為了能夠有效制導蛇鯊,諾思羅普特地改裝了一架db-45噴氣式轟炸機用來中繼制導。

空軍裝備司令部要求蛇鯊在1949年3月就能首發,並在年內能進行10次以上的發射試驗,但技術上的一系列問題使飛彈無法按時上天。雖然當時的裝備司令部司令瓊斯上將稱蛇鯊是美國在發展的地對地飛彈中最好的項目之一,但美國陸軍和海軍的官員卻對蛇鯊的發展很不滿,認為空軍花這么多錢研製這種不切實際的飛彈武器純粹是浪費,而空軍由於經費緊張,就只提供研製飛彈最重要的制導部分的經費。

1950年開始在赫爾曼空軍基地進行發射試驗,不過12月份的首次發射以失敗告終,在經過精心的準備後,1951年4月,蛇鯊終於發射成功,飛彈在空中飛行了38分鐘。在這期間,諾思羅普總共製造了16枚n-25,由於飛彈上裝有回收裝置,為此發射小組共用這16枚飛彈進行了21次發射試驗,在最後一次發射試驗中,蛇鯊的最大飛行速度達到了0.9馬赫,飛彈在空中飛行了2小時45分鐘,在實驗結束後,有5枚被得以保留。

為了給作洲際飛行的蛇鯊提供制導,諾思羅普特地開發了一套天文導航系統,這套系統主要由航位測定儀、恆星跟蹤器、飛彈重垂線測定儀、計算機等組成,在工作時首先用航向定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