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LES是Lesbian的簡稱,女同性戀之解,圈內人譯為拉拉或拉子。女同性戀中一般分有T、P和H。T:是英文Tomboy的簡稱,指裝扮、行為、氣質男性化,在女同志中扮演“丈夫”角色的女同志;台灣女同志文化中“湯包”一詞,就是對女同志T的俗稱。偏好男裝的女同性戀者又被稱為drag kings。
P:裝扮、行為、氣質比較陰柔,心理上認同女性,在女同志中扮演“妻子”角色的女同志。這個詞在最早是相對於T而來,指「T的老婆」。
H:即不分。從字面上,可以解釋為“不被分類”或“難以被分類”,這是近年來在女同志文化中出現的新名詞,指裝扮、行為、氣質較難以被界定,呈現跨性別曖昧狀況的女同志。
歷史
“蕾絲邊”一詞源自公元前六世紀女詩人薩福(古希臘文:Σαπφώ;拉丁化:Sappho,約前630或者612~約前592或者560)的故鄉——古希臘萊斯博斯島的島嶼名。透過各式古代文獻,歷史學家推測薩福曾在島上指導、薰陶一群年輕女子。薩福所遺留下的作品不多,但多與女性的日常生活、 感情關係及習慣等有關,尤其關注於女子的美貌,並明表她對女性的愛意。在十九世紀晚期之前,“萊斯博”一詞被用指所有與萊斯博斯島相關的事物,例如萊斯博酒。 發展
到了1890年,醫學辭典開始使用該詞語,以“蕾絲邊之愛”等字詞形容女陰摩擦——二個女性間透過類似性交而達到性快感。據1870年檔案記載,“蕾絲邊”亦被用來描述女性間的情慾關係。約至二十世紀時,開始出現了“薩福主義”等可互通的詞語。
女同性戀次文化日益蓬勃,因而促使亨利·哈維洛克·艾利斯(Henry Havelock Ellis,1859年2月2日 - 1939年7月8日)等性學家以醫學問題的方式著手於分類女同性戀關係。
隨著醫學知識的蓬勃發展,術語的意義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轉變。十九世紀中期,醫學作家開始嘗試建立辨別男同性戀(其當時在多數西方社會系屬重大社會問題)的方法。在德國性學家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Magnus Hirschfeld,1868年5月14日–1935年5月14日)示明所謂“性慾倒錯”所歸納的行為中,學者設下了男女正常之性相關行為的標準,甚至因此到了男女轉變為“完美男性”及“完美女性”的程度。
沿革
在西方50年代-60年代末,同性戀運動不分男女,都叫做”gay movement”,換句話說,男同性戀固然叫做”gay”,女同性戀也同樣稱為” gay”。
然而,由於同運(同性戀運動)中普遍存在的“男同性戀沙文主義”傾向,使得女同性戀者們越來越感到不滿。“比利提斯的女兒”(Daughters of Bilitis,美國早期重要的女同性戀組織)的創始人之戴爾·馬丁(Del Martin),在1970年撰文聲明與同性戀運動分道揚,而擁抱與女權主義理論和運動的結盟。
馬丁指責當時的同性戀平權運動由男性及男性的“兄弟情誼”(brotherhood)為主導, 十五年來都在,忽視和排斥女性的訴求,而她們在同性戀運動社群中找不到的“接受、平等、愛與友誼”,正可以在女權主義運動中找到。(Martin 1970) 她的聲明代表了一群在同性戀運動中發現自己被忽視和噤聲的失望的女同性戀者,她們在女權主義中找到了同盟,因為女權主義恰恰強調女性在整個社會環境中的被忽視和噤聲的地位;在女權主義陣營里,不同性取向的女性可以共同反對對於女性的壓迫,尋求女性的獨立自主與政治聲音。
朱莉婭·佩內洛普(Julia Penelope)寫於1974年的文章——《女同性戀分離主義》(Lesbian Separatism)說:“退出男同性戀組織是建立女同性戀身分的第一步,同時也邁向建立女同性戀社群的一步。”〔見:柯采新(Cheshire Calhoun)(張娟芬譯)《女同出走》(女書文化),頁312-313。〕
在戴爾·馬丁(Del Martin) 和菲利斯.萊昂 (Phyuis Lyon) 的領導下的早期著名女同性戀組織——“比利蒂斯的女兒”(Daughter of Bilitis),名字來源於由古希臘著名女同性戀詩人薩福(古希臘文:Σαπφώ;拉丁化:Sappho,約前630或者612~約前592或者560)一首詩改寫的色情詩。
於是從70年代開始,受到由女同性戀者為核心推動的第二波女性主義影響,Lesbian一詞開始被廣泛使用——Lesbian本意即為古希臘著名女同性戀詩人薩福居住的古希臘一個小島的名稱Lesbos,(德語:Lesbe,法語:lesbienne,英語:lesbian)即源於此。19世紀末,醫學界開始使用lesbian來指稱與薩福有同樣性傾向的女性。
語彙
在中文中,引入了很多表示女同性戀者的稱呼(主要是英文),也有當地社區自己創造或者歷史上沿用的隱諱語。
中國大陸
在中國大陸,女同性戀最常被稱為“拉拉”,主要是從台灣“拉子”影響而來,又或稱為“蕾絲邊”。在中國古代,女同性戀亦被稱為“磨鏡”、“對食”、“自梳”等。
“磨鏡”,即磨治銅鏡也。古用銅鏡,須常磨光方能照影。據漢代著名文人劉向的《列仙傳·負局先生》記載:“負局先生不知何許人,語似燕代間人,常負磨鏡局,循吳市中,炫磨鏡一錢。”《太平御覽·海內士品》中也說:“徐孺子嘗事江夏黃公,黃公薨,往會其葬,家貧無以自致,齎磨鏡具自隨,賃磨取資,然後得前。”唐朝詩人劉得仁《贈道人》一詩中曾寫道:“長安城中無定業,賣丹磨鏡兩途貧。”
清代小說家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神女》中也有“問其人,乃諸姓,市中磨鏡者也”之說。而把女同性戀叫作“磨鏡”的意思就是,女女性行為的雙方相互以廝磨或撫摩對方身體得到一定的性滿足,由於雙方有同樣的身體結構,似乎在中間放置了一面鏡子而在廝磨,故稱“磨鏡”。
中國台灣
在台灣,英文單詞“Lesbian”的中文翻譯以“拉子”或“女同志”最為常見(也翻譯做“蕾絲邊”)。“拉子”的最早使用與發明是在女同性戀作家邱妙津的《鱷魚手記》一書中,後來普遍成為女同性戀社群內部用來指稱自己的 術語之一。
中國香港
在香港,女同性戀一般被稱為“Les”,是英文“Lesbian”的簡稱。以前還有人以“磨豆腐”來形容女同性戀者,但因為含貶義現今少用。
其他稱呼
此外,女同性戀還有其他的稱呼,包括:
蕾絲邊:來自英文單詞“Lesbian”(女同性戀者)。這個辭源自希臘一個名為萊斯博斯的島嶼。西元四百年前,希臘語詩人莎芙在這個島上舉行女 詩人同歡會,建立她的學園,莎芙的詩多是敘述兩個女人間的 愛情
歐蕾(O-Le):老蕾絲邊的簡稱,指年過30的女同性戀者。
Spaghetti lesbian:一般的意大利麵,在剛買回來乾燥的時候是很硬很直的(跟異女一樣直),但是一旦放水(濕了)下去煮,就會變彎。用英文解釋即是straight until wet一語雙關,含義為有些異女在性慾被挑起的緊要關頭會馬上變彎。
百合(Yuri):御宅文化中對女同性戀的代稱
GL:girl's love(日本動漫術語,嚴格來說,gl只是用於同好間的術語,不能拿來稱作女同志,兩者不能混用)
“彼得潘”情結
女同性戀中,有些lesbian有“彼得潘”情結(俗稱彼得潘症候群)這些lesbian不太喜歡胸部豐滿的女性,她們雖然也有“女性情結”, 但心理上,她們恐懼長大,對異性一般比較排斥。所以,同性性感的胸部對她們沒有明顯的吸引力,同時,她們也不希望自己的胸部太過豐滿。這類女同是心理不成熟,她們不喜歡豐滿的胸部,不是因為排斥女性特徵,而是因為排斥性。這種 心理,可以通過後天的引導進行改善。只要她們漸漸的認可了性,就不會再排斥性器官,從而就不會因為 豐滿的胸部而彆扭。
社會態度
曾經由男人來決定女人該不該受教育 白人決定黑人能不能活下去 後來我們都認為這是荒誕的 如今我們卻又讓異性戀來決定同性戀能不能相愛
排斥與歧視
某些人對女同性戀持否定態度,將女同性戀者與變態、易性癖等辭彙聯繫起來,這是完全錯誤的。
理解與尊重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女同性戀者也有追求愛情的自由。我們應該給予理解和尊重。
中國古代
自有文明以來,書寫權利為男性獨有,因此中國歷史上,男風不絕於書,而相對的“女風”則至為罕見。此等情形,不獨中國為然,直到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主政之時,尚不信世間有女同性戀一事,以至於當時的大臣無法立法。
其實男性或者女性的同性戀現象,都各有其相當深刻的社會原因。清代的女同性戀情形可謂至為激烈,張心泰《粵游小志》說:“廣州女子多以拜盟結姊妹,名金蘭會,女出嫁後,歸家恆不返夫家,若促之過甚,則眾姊妹相約自盡……盡十餘年風氣又復一變,則竟以姊妹花為連理枝矣。且二女同居,必有一女儼若藁砧(丈夫)者。
”這些金蘭會的姊妹又稱自梳女。凡經“梳起”的女子,一切婚約均屬無效,男家不得強娶。她們互相結盟,滴血為約,永不外嫁;她們結拜為姐妹,親如夫婦,禍福與共,終生不渝。她們的住房稱“姑婆屋”,她們死後埋在“姑婆山”,生死不落夫家。
另梁紹壬所著的《兩般秋雨盦隨筆》卷四《金蘭會》中則有這樣的記載:廣東順德村落女子,多以拜盟結姐妹,名金蘭,女出嫁後歸寧,恆不返夫家,至有未成夫婦禮,必俟同盟姊妹嫁畢,然後各返夫家,若促之過甚,則眾姐妹相約自盡,此等弊習,雖賢有司弗禁也。李鐵橋廉使令順德時,素如此風,凡女子不返夫家者,以朱塗父兄,且鳴金號眾,親押女歸以辱之,有自盡者,悉置不理,風稍戢矣。
兩相印證,不難看出,女性為了贏得自己的自主之權,剛烈到用自己的生命去見證自己的“愛情”。以至於儒家知識分子大為震恐,動用政權和族權的力量來加以懲罰。
磨鏡黨
我們還可以從光緒年間的《永明縣誌》找到這樣一條資料:“桃州……其母亦為女計消遣,訪他家之女年貌相若者,使其女結為內交。桃州謂之行客。相處以切磋針鑿其間,即無他慮,而有用之年華已消磨於不覺。”顯然,最初“行客”之興起,乃由家族主導,為了防止女子起“淫心”、犯“淫行”,因此安排女性結對,使之安穩閨中消磨歲月。
然而當女子之間有真正的“愛情”產生,轉變成了純粹的女同性戀之時,便會激發巨變。有些行客在全意阻止密友出嫁未遂的情況下,甚至闖進婚禮,持刃刺傷密友的新郎。
到了清末,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風氣所開,居然出現所謂“磨鏡黨”的組織,顧名思義便可知曉這是一個純粹的女同性戀者團體。《清稗類鈔》第三十八卷《洪奶奶與婦女昵》記載甚為詳備———
上海妓女中有一位號稱洪奶奶的人,她住在公共租界之恩慶里,為上海八怪之一……她所喜歡的男子很少,基本上相處的都是女性,她們所組成的團體也就是民間俗稱的“磨鏡黨”。洪奶奶是這個團體組織的魁首,在這個團體中,兩個女人相愛較之異性戀更為激烈,往往因嫉妒而起紛爭,這種事情常常發生,甚至到了性命相搏的地步。每當這個時候,就由洪奶奶出面調解。只要是“磨鏡黨”的成員,沒有一個敢不聽從的。
有一位叫做金賽玉的妓女,已經嫁人了,她也是一個同性戀者,因此拿了一大筆錢離開家庭,改姓為陳,就住在九江里,與洪奶奶對門相望,在洪奶奶的引誘之下,資財散盡,差點連自己的生活能力都失去。
洪奶奶的衣食無不以奢華為能事,可謂是揮金如土,她的資財雖然來自於所交好的女子,但是她也把這些錢用在“磨鏡黨”這一組織的成員上。
和洪奶奶相好的最初是青樓女子,久而久之,大家閨秀、巨富妾女也紛紛加入“磨鏡黨”,一進入這個組織,很快就把天下的男人看成是最可憎的厭物。
憐香伴
清代女同性戀的風氣在當時文藝作品中也不無反映,這裡不妨以李漁的《笠翁十種曲·憐香伴》為例。此戲劇又名《美人香》,寫的是一夫二妻的俗套,不過情節不由男女之情入手,跳脫窠臼,不局限於傳統才子佳人的戀愛模式,而由兩位佳人之間彼此惺惺相惜的情感入手。
范生之夫人崔箋雲到佛堂進香,忽聞風中傳來女子奇香。崔循香覓見寄住庵中的少女曹語花,兩人一見如故,詩文賡和,竟至於難捨難分,於是相約同事一夫,曹甘為側室。崔歸家之後告之丈夫,范生自然樂得享齊人之福,於是請崔之表兄前去曹家做媒。誰知同窗探知,心生嫉妒從中作梗,向曹父泄露了她們的密謀。曹父大怒,拒絕說媒之外更進言任職學正的朋友,革落了范生的頭巾,隨後攜女上京。范生夫婦只好返鄉改名換姓重新應舉,上京後得知曹父正為高官,范生只好悲嘆與曹女無緣。
曹語花為膩友思念成病。曹父認為女兒只是因為缺少閨友,只要自己收幾個女徒弟來跟她談詩論文就會好了,因此貼出招生榜。箋雲藉機報考,兩女一見,語花之病不藥而愈。曹父大喜之下,將箋雲收為義女。
那邊范生已改名中舉,正好在曹父門下,曹父賞識,便將女兒許配。語花先過門,次日箋雲又假稱自己是范生的原聘妻子,定要與妹妹同嫁,曹父一向古板拘謹,認為人倫攸關,不嫁不行,於是又隆重給箋雲發嫁。婚畢兩女才向曹父說明一切的欺騙情事,老人只好一笑接受。這個故事一切刻骨相思、為求相聚的苦心綢繆,都從箋雲和語花身上發生,寫的自然是最純正不過的女同性戀。
曹父和范生都能接受兩女的這種關係,是因為男人要管住一個妻妾成群的家庭,與其讓女人彼此爭風吃醋,倒不如讓她們互相愛戀,達成所謂的“宵同夢,曉同妝,鏡里花容並蒂芳。深閨步步相隨唱,也是夫妻樣”這般完整和長久的同性夫妻之道。
《憐香伴》被說成是開中國女同性戀描寫之先河。這樣的故事更進一步就有《聊齋志異·封三娘》,文中的范十一娘為了把封三娘留在身邊,居然灌醉了她讓丈夫姦污她。
著名人士
(部分)
吉雅·瑪麗·卡蘭芝(Gia Marie Carangi)美國模特,被稱為世界第一名模
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瑞典籍美國女演員,雙性戀偏同性戀。
茱蒂·嘉蘭(Judy Garland),美國女演員及歌唱家
朱迪·福斯特,美國著名演員
瑪麗·切尼(Mary Cheney),美國企業家,前副總統迪克·切尼的女兒
陳雪,台灣小說家
崔子恩,中國作家
劉芸后,台灣攝影師
歐陽靖,台灣模特、攝影師、演員
關菊英,香港演員、歌手
何韻詩,香港著名女歌手
邱妙津,台灣作家
珍妮斯·艾恩,美國創作歌手
珍妮特·溫特森(Jeanette Winterson),英國作家
瑪格麗特·尤瑟娜(Marguerite Yourcenar),20世紀法國女作家。
莎拉·沃特斯(Sarah Waters)
艾梅柏·希爾德(Amber Laura Heard),美國演員,雙性戀
薩曼莎·羅森(Samantha Ronson)Hip hop Pop/Rock 音樂DJ、歌手兼創作人
伊迪·溫莎,她發起的“溫莎訴美國政府”一案推翻了《婚姻保護法》中歧視同性婚姻的核心條款,從聯邦法律層面上為婚姻平等掃清了障礙。
拉弗恩·考克斯(Laverne Cox),演員和社會活動家,跨性別者,曾出演美劇《女子監獄》
金·約坦尼(Kim Yutani),洛杉磯同志電影節總監
史蒂芬妮·米勒(Stephanie Miller),電台主持人
克絲滕·謝弗爾(Kirsten Schaffer),導演和電影節總監
布魯斯·維蘭奇(Bruce Vilanch),滑稽演員
凱西·萊格勒(Casey Legler),模特兒
布蘭妮·格里納(Brittney Griner),職業女籃明星
A·M·霍姆斯(A.M. Homes),作家
麗茲·卡莫克(Liz Carmouche),自由搏擊運動員
珍妮·莫克(Janet Mock),作家,跨性別者權益活動家
貝卡·麥凱倫(Becca McCharen),時裝設計師
凱特·伯恩斯坦(Kate Bornstein),作家和社會活動家
瑪麗·蘭伯特(Mary Lambert),音樂人
莉絲·莎蘭德(Lisbeth Salander),《龍紋身的女孩》中的女主角
艾倫·佩姬(Ellen Page),加拿大女演員
其他經典作品
NO.30:《安妮李斯特的秘密日記》主演:是英國BBC新電視劇,該劇由Jane English編寫、James Kent執導,Maxine Peake擔當主演。瑪辛·佩克安娜·瑪德蕾Anne Lister(1791年—1840年)是約克郡的一個地主、企業家、旅行家和日記作者。同時她還是一個女同性戀。儘管當時的社會需要她最大限度地保守這個秘密,而她則以與同性愛人同居的方式來反抗社會傳統觀念。Anne用一本四百萬字的日記,事無巨細地記載了她的生活、愛情和情感,字裡行間充滿了吸引力和令人心痛的真誠。日記中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用密碼記錄的,最近對這部日記的解密工作讓人們在驚訝之餘進一步了解這位號稱英國現代女同性戀第一人的她。
NO.31:《愛情與自殺》
簡介:學生艾米麗與凱伊剛認識不久就陷入了愛河。然而兩個女孩之間的愛情並不一帆風順,雙方家長的阻擾和同齡人的譏笑讓她們備受困擾。後來凱伊的母親幫她找了一份工作,在與同事約會後,凱伊決定與艾米麗分手。不願接受現實的艾米麗決定自殺,卻凱伊被救了下來。凱伊聲稱自己還愛著艾米麗,艾米麗卻對她的一番說辭嗤之以鼻,終於下定決心就此了斷。多年後,凱伊結婚了,然而當某天她重看當初和艾米麗的照片時仍傷心不已,最終選擇了跟艾米麗當時同樣的方式——自殺..
NO.32:《庇護我》
簡介:兩個同性戀女子安娜和瑪拉駕車從突尼西亞返回義大利,她們發現一名年輕的摩洛哥移民阿尼斯企圖藏身在其汽車上,以便穿越義大利邊境。兩女決定把他帶回,阿尼斯不久就闖入兩女的生活中,形成強烈和不尋常的三角關係。
NO.33:《水仙花開》 簡介:故事圍繞著Marie、Anne和Floriane三位女主角打轉,以水上芭蕾為劇情發展的經緯。整部電影都離不開游泳池,內容描述的是一心想成為水上芭蕾選手的Marie如何結識了芭蕾校隊之花Floriane,最後兩人發展出一段不尋常的友誼。期間, Marie其貌不揚的好友Anne發現自己喜歡上了水球校隊的Francois,但後者真正喜歡的人是水上芭蕾之花Floriane。
NO.34:《孩子們都很好》 主演:安妮特.貝寧朱麗安.摩爾
簡介:影片由導演麗之莎·查羅登科和斯圖爾特·布朗伯格(《鄰家女孩》)共同編劇,一對女同性戀的兒女找到了他們的親生父親,兩個母親只好邀請他來晚餐,但當他進入了這個家庭後,事情開始變得無法預料了……影片獲2010第6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同志影片泰迪熊獎。第68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影片(音樂/喜劇類):《孩子們都很好》(The Kids Are All Right);最佳女主角(音樂/喜劇類):安妮特·貝寧《孩子們都很好》/ Annette Bening。第8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BEST PICTURE提名。
NO.35:《指匠情挑》
簡介:在倫敦郊區的一個大莊園內,居住著李里先生和他的外甥女莫德,李里先生性格乖戾,驅使莫德終日在圖書室里整理和朗讀藏書。可憐的姑娘從小到大都未踏出過莊園一步,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
某日,一位陌生人的闖入給莫德乾涸已久的心靈帶來生機,他就是來教莫德畫畫的瑞佛斯,可天知道,瑞佛斯的真實身份竟然是一個賊,他聽說莫德有四萬英鎊的嫁妝,便想出騙婚這條生財之道。
為了確保成功,瑞佛斯又找來盜竊團伙里的蘇打下手,經過安排,蘇成為莫德的貼身女僕。在一步步精心策劃下,事情如瑞佛斯所期望的方向發展,他不知道的是,莫德和蘇之間竟產生了真摯的愛情。蘇越來越內疚自責,看到莫德即將被送入瘋人院,蘇心碎欲絕。
可事情很快急轉直下,原來一切都非蘇想像的那般簡單,十幾年前就開始精心釀造的大陰謀在等待所有的人,一個晴天霹靂般的真相已呼之欲出。
NO.36 《孤戀花》主演:袁詠儀、李心潔簡評:《孤戀花》描述的是一群漂泊到台灣島上的人永遠也無法釋懷的鄉愁和鄉愁的背後三個歡場女子的不能自控的人生。影片畫面乾淨,僅有兩處親吻鏡頭,都是落淚時的心酸難忍,但卻因為這兩個吻而有了一絲絲的溫暖。
NO.37世間情方思瑤和江曉婷原配和小三
媒體關注
2005年,女導演伍思薇導演的電影《面子》(Saving Face),描寫華人世界中女同性戀面臨到的家庭保守壓力,獲得第四十四屆金馬獎觀眾票選最佳電影,同時,劇中飾演女同志的華裔女星楊雅慧,入圍最佳女主角。
2006年7月,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鏗鏘集》〈同志·戀人〉探討同性戀作為社會上弱勢社群遇到的壓力及困難。2007年1月,香港廣播事務管理局裁定“報導內容不公、不完整和偏袒同性戀,產生鼓吹接受同性婚姻的效果”,不適宜在合家歡時段播放,故向港台發出“強烈勸喻”。
2006年法國、加拿大合拍電影《植物園》以中國大陸1990年代的一對女同性戀的故事為題材。
2007年,台灣電影《刺青》探討女同性戀的愛情、親情、友情,獲得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獎金補助,並獲得該年柏林影展的泰迪熊獎。
2008年,台灣電影《漂浪青春》這是一出三段式的電影,既各自獨立,卻又關關貫連。三段故事、五個男/女同志,借著彼此關係的流轉,演出一條漂浪的“生命之流”。
2008年,台灣電影《花吃了那女孩》(Candy Rain)四段女同性戀者的小故事,都發生在台北一座老舊公寓裡;居住在舊公寓裡的四對戀人,不約而同的都收到了一份寄給Candy Rain的匿名包裹。NO.1《如果南國冰封了》,NO.2《看不見攻擊的城市》,NO.3《夢見相反的夢》,NO.4《像花吃了那女孩》。
2010年,香港電影《得閒炒飯》(All About Love)由許鞍華執導的一部有關女同性戀情感生活題材的香港劇情片,吳君如、周慧敏、張兆輝和陳偉霆主演。
2010年,泰國電影《想愛就愛》(อยากรักก็รักเลย;Yes or No),導演為薩拉薩瓦蒂·翁索姆佩奇(Sarasawadee Wongsompetch),由蒂娜·吉塔勒拉(Tina Jittaleela)、李海娜領銜主演。
2014年,台灣電影《等一個人咖啡》(法語:Café·Waiting·Love),九把刀同名小說改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