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擦奏體鳴樂器。流行於德意志、奧地利等歐洲國家。外型如小型簧風琴,通常無鍵盤。1989年4月出版之《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第64頁介紹了一種名叫“玻璃琴”(glass harmonica)的樂器。由孟文濤撰寫的此則詞條稱:將不同音高、由大漸小的玻璃杯盤側向排列,穿於一水平軸上,軸端以槓桿連踏板,踩動踏板使半浸於淺水槽中的玻璃杯盤鏇轉,以手指摩擦濕潤的杯盤上部邊緣發音。1784年在德國改為鍵盤演奏。以玻璃器皿作樂器,波斯於14世紀已有,稱為“樂杯”1743年左右,愛爾蘭人R.波克里奇設計出一種“仙樂琴”,為一套玻璃杯,以盛水深淺定音的高低,演奏時用濕潤的手指摩擦杯的邊緣發聲,偶爾也用小槌擊奏。據記載:波克里奇用“仙樂琴”演奏過亨德爾的《水上音樂》。1763年著名科學家B.富蘭克林在倫敦見到這種樂器,加裝機械傳動,稱為“和音琴”(即今日玻璃琴)。1929年德國人B.霍夫曼設計出一種玻璃豎琴,是以46個不同音高的玻璃杯裝在一個共鳴台上。W.A.莫扎特為玻璃琴寫過《C大調柔板》及《柔板與迴旋曲》等作品。
富蘭克林將發聲的單體由高腳杯改為底端有套接孔的碗狀玻璃,由大到小依序串接後橫臥於琴架,以腳踏板驅動的傳動軸上(類似老式縫紉機);演奏者坐在樂器後方,邊踩著踏板,以沾濕的手指碰觸玻璃碗的邊緣,即可發出如杯琴般的聲音。
玻璃琴在英國及歐陸受到熱烈的喜愛,亦廣被研究、生產與演奏。玻璃琴另有Glass Harmonica,德文的Glasharmonika等不同的名稱;包括莫扎特、貝多芬在內的音樂家,都曾為玻璃琴譜寫專屬的作品,小提琴之神帕格尼尼更讚嘆道:“這是天堂的聲音!”。
玻璃琴(Glass Harmonica)是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於1763年發明的樂器,它是一組放至於水平紡錘中的玻璃器皿,經由演奏者的腳踏瓣使紡錘中充滿水,再經由手指精巧的摩擦而發出聲音.曾經為這種樂器寫作曲子,或是在樂曲中使用這種樂器的作曲家並不多,除了莫扎特,賴夏德,羅利格,舒茲,瑙曼外,貝多芬與理察・史特勞斯亦曾在作品中用到這項樂器.它就像"阿貝鳩尼琴"一般,愛樂者僅能就有限的曲子來懷念它優美而神秘的身影.玻璃琴如空谷迴響般的飄邈琴音,鶴立在傳統古典樂器中,它的奇特與精緻令人感覺意猶未盡!
發明於十八世紀的一種樂器,發出聲響的地方,是一個水平紡錘狀的玻璃座,裡面充滿水,演奏者用腳踩踏板,使它迴轉錘里的水,再以沾濕的手指,巧妙的摩擦玻璃進而產生高低分明的樂音。Glass Harmonica 玻璃琴的聲音質地細膩、材質堅固且澄澈,其發出之樂聲充滿綿密的情感。當玻璃琴在歐陸被廣泛演奏的時候,也正好是愛爾蘭民族被迫遷徙的年代,玻璃琴由於它琴音的特殊,用來描繪慘遭迫害的愛爾蘭人是相當貼近內心深處的。
用玻璃杯研製成一種“玻璃琴”,據說象貝多芬(1770―1827)、格林卡(1804―1857)、莫扎特(1756―1791)等大作曲家都為這種樂器譜過曲。玻璃,這種以氧化鈣、碳酸鈉和二氧化矽熔融而成的透明材質,早在四千多年前就被人類製造出,漸次套用於生活器具與建築材料。敲擊後能發出清脆響聲的玻璃,被各民族用於音樂演奏,亦有久遠歷史;集合各種大小不同的玻璃杯,視需要加水調整音高,就形成別具一格的打擊樂器;富蘭克林代表北美殖民地,前往英國進行殖民地稅法談判期間,在倫敦聽到了這種樂器的演奏,深深為它柔軟、純粹的樂音所著迷,熟稔音樂及物理學的他決定要開發一種全新的樂器,以改進杯琴體積龐大、演奏不便的缺點。富蘭克林將發聲的單體由高腳杯改為底端有套接孔的碗狀玻璃,由大到小依序串接於橫臥於琴架,以腳踏板驅動的傳動軸上(類似老式縫紉機);演奏者坐在樂器後方,邊踩著踏板,以沾濕的手指碰觸玻璃碗的邊緣,即可發出如杯琴般的聲音。富蘭克林把這架1761年問世的新樂器以義大利文命名為Armonica,自己經常帶著玻璃琴於各種社交場合親自演奏。玻璃琴在英國及歐陸受到熱烈的喜愛,亦廣被研究、生產與演奏。玻璃琴另有Glass Harmonica,德文的Glasharmonika等不同的名稱;包括莫扎特、貝多芬在內的音樂家,都曾為玻璃琴譜寫專屬的作品,小提琴之神帕噶尼尼更讚嘆道:「這是天堂的聲音!」。
富蘭克林表示,在他所有的發明中,玻璃琴帶給他最大的滿足。據說富蘭克林回到位於賓州的自宅時,趁夫人睡著於閣樓演奏他發明的新樂器;當富蘭克林太太被她從未耳聞的玻璃琴樂音驚醒,恍惚間還以為自己以經去世,到了天國呢!想聽聽這種天使的樂聲嗎?找個高腳酒杯,以沾濕的手指試試吧!或者,下回逛網路或實體唱片行時,嘗試著發現富蘭克林的音樂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