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ESP=直覺、遙視、透視
超感官知覺(英文簡稱ESP)俗稱第六感,是一種某些人認為存在的能力。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普通人的感官(五感)包括眼(視覺)、耳(聽覺)、鼻(嗅覺)、舌(味覺)、肌膚(觸覺)或是其他現今科學熟悉的感官。
超感官知覺屬於超心理學的研究範疇。研究的對象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思維傳遞,即人們之間的遠距離思想交流。
2.特異知覺,包括遙視,指能看到正常視力範圍以外的事物以及透視密封或遮擋的物體;用聽覺器官看東西;用皮膚感知顏色等。這類現象在中國稱為身體特異功能。
3.預感,指對未來事物的預先感知。
4.心靈致動,是反映以心靈的力量來影響或控制物質對象的現象。
分類
超感官知覺現象有多種:(1)思維傳遞,又稱傳心術,是一個人不使用物質媒介而直接傳遞信息於他人的現象;(2)靈感,是反映在無直接感覺下產生對具體事物的知覺現象;(3)遙視,是指不依賴傳播媒介而能知道距所在地很遠處發生的事情;(4)預知,是指當事件尚未發 生或別人尚未表露思想之前而能預先知曉該事件的發生或別人的思想;(5)心靈致動,是反映以心靈的力量來影響或控制物質對象的現象。
起源
據 B.R.吉爾斯基的報導,超感官知覺現象早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就引起人們的興趣,當時人們看到有些個體可以在身體並未接觸物體的情況下令物體運動,或在事件尚未發生時能預知某事件確切發生的時間等,於是把這些現象歸因於“超越物質的腦力”。歐洲的一些大眾傳播媒介甚至不惜重金聘用這些人員,以預言者的身份發表每年的預報。雖然在當時的科學領域,這些預報被 當作江湖騙子或算命先生的編術而遭到拒絕,但仍有許多相信ESP真實性的人,特別是那些致力於超感官知覺研究的學者,衝破重重阻力發展出一門心理學分支學科,即心靈學。為使心靈學獲得科學的認可,他們對這些現象以及類似的現象進行了實驗研究。最初的實驗是讓具有這種能力的人蒙上雙眼,向其呈示各種顏色的紙片,然後要求其說出這些紙牌的顏色;或者向其呈示各種布料,要求說出這些布料的質量和名稱。結果表明,被試確實具有這種能力。於是,當即引起了一些物理學家和心理學家的注意。本世紀20年代末期,J.B.萊因採用大規模的紙牌測驗進行研究。這種紙牌叫齊納牌,每副5張,每張均有一個簡單的幾何圖形,圖形分別為士字、星號、三道波紋、圓圈 和方塊。實驗時用5副紙牌,共25張。在沒有對照組的條件下,不讓被試看見紙牌,而請他猜出紙牌上的圖形。如果猜牌正確率大大高於純粹的機遇,則可認為是ESP存在的證據。例如,在心電感應實驗中,傳遞者從洗過的牌中取出一張牌,並在發出信號時集中注意這張牌。其時接受者在另一房間(不能相互看到),力圖形成傳遞內容的印象,並指出這張紙牌的圖案形狀;在靈感實驗中,要求被試猜測一副經洗過的紙牌中某些紙牌的圖案形狀;在預知實驗中,要求被試在某一紙牌被抽出之前,預感這張紙牌的圖案形狀;在心靈致動實驗中,則要求被試以心靈控制骰子某一面朝上。這些實驗一般都採用統計方法來判定被試的猜測是否超過了機遇期待的水平。結果發現,被試的猜測高於一系列嘗試的機遇,這些高猜測得分被看作為被試沒有使用正常感官獲取信息的論據,由於任何一種猜測既可能導致高分也可能導致低分,因此把得分平均成系列趨向,大於6或7的任何均數即是對ESP的支持。
其他說法
雖然許多實驗結果證明了ESP的存在,但是多數科學家仍然懷疑其真實性,並提出種種質疑和批評。例如,在實驗中,並未真正排除被試僥倖的可能性,從而使高猜測率的均數得以出現;實驗對感覺線索控制不嚴,有可能無心地為被試所利用,甚至作出欺詐行為;實驗結果也屢屢表明,被試的猜測不是始終如一的,如果實驗保持相當一段時間,那么得分將傾向於接近機遇值;被試的這種能力是永久的,暫的,還是曾有這種能力但將永久地推動了它;如果嚴格控制實驗情境,排除ESP,單純讓機遇起支配作用,結果又會怎樣;被試在實驗中對紙牌進行比較的時間,有否可能造成高猜測率均數的得分趨勢;不同實驗者提供的證據頗有出入,經不起重複性的科學試驗等等,都無法在理論上得到解釋。儘管如此,它仍促使一些學者有志於從事超感官知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