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定康(英語:ChristopherFrancisPatten,成為港督前的譯名為柏藤,1944年5月12日-),英國保守黨資深政治家,曾任環境部長、保守黨主席及香港最後一任總督。早年曾任環境大臣和保守黨主席,1992年獲委任為末任香港總督,並在1997年見證香港主權移交。彭定康自2000年至2004年出任歐盟外交事務專員,卸任後被冊封為終身貴族,現任牛津大學校監及英國廣播公司管治機構BBC信託的主席。
職業生涯
早年生涯彭定康於1944年5月12日生於蘭開夏郡波爾頓(Bolton),父親早年是爵士樂鼓手,後來成為音樂書籍出版商。彭定康年少時就讀區內國小。隨後獲得獎學金,入讀位於倫敦西部伊令(Ealing)的天主教聖本篤學校。完成中學課程後,獲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取錄,主修現代歷史,並於1965年取得“柯立芝旅遊獎學金”,負笈美國升學。
1966年,彭定康加入保守黨研究部工作,到1970年加入內閣辦公室,並自1972年至1974年,分別成為卡靈頓勳爵和威廉·懷特勞(兩人先後出任保守黨主席)的私人助理兼政治秘書。在1974年,他以30歲之齡,獲破天荒地被委任為保守黨研究部的主管,而後來1979年大選的不少競選宣言,都是出自他的手筆。
下議院生涯
在1979年5月,彭定康當選為巴斯選區的下議院議員。在1983年大選後,他獲聘任為北愛爾蘭大臣的國會私人秘書,並在1985年9月改任教育及科學部長,到了1986年9月又被調到外交部出任海外發展部長。在1989年7月,彭定康首次晉身內閣,出任環境大臣,任內負責推行廣受批評的人頭稅,而他在2006年出版的著作《表兄弟與陌生人:新世紀的美國、英國與歐洲》則指出,推行人頭稅是柴契爾夫人的失誤。
彭定康
在1990年11月,約翰·梅傑接替柴契爾夫人出任首相一職,約翰·梅傑與彭定康交情甚好,因此他上任後隨即聘任彭定康為蘭卡斯特公爵領地總裁兼保守黨主席。在彭定康的籌劃下,保守黨得以在1992年大選中意外地勝出,但諷刺的是,他本人卻被自由民主黨候選人唐·福斯特擊敗,喪失了巴斯選區的下議院議席,由此退出了下議院。據約翰·梅傑的自傳所講,若果當年彭定康能保住議席的話,將有機會出任財相或外相。
彭定康是一保守主義者,對柴契爾夫人主義並不贊同,他曾經在1979年致函柴契爾夫人,指出她的貨幣主義主張有不妥之處。另外,彭定康也是在1990年敦促柴契爾夫人辭職的三位閣僚之一。
末任港督
在馬卓安的安排下,彭定康在1992年7月9日正式出任第28任港督,一直至1997年6月30日聯合王國對香港行使主權的最後一日為止。與以往港督不同的是,彭定康是唯一一位信奉天主教的港督,也是少有不是出身自外交部,而是出身自國會的港督。彭定康上任前未有接受任何勛銜,就職時亦沒有穿上傳統的殖民地官服。由於他的身形略為較胖,中文譯名又十分中國化,故上任後坊間以至傳媒都暱稱他為“肥彭”。
告別政壇
卸任港督以後,彭定康在1998年獲英女皇伊利莎伯二世頒贈名譽勛位。並自1998年至1999年出任北愛爾蘭治安獨立委員會(通稱“彭定康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是根據《貝爾法斯特協定》而設立的。在1999年9月9日,委員會提交一份名為《新開始:北愛爾蘭的治安》(通稱“彭定康報告”)的報告,該報告提出了175項象徵性和實質的建議,包括將皇家阿爾斯太警察更名為北愛爾蘭警察服務。
在1999年,彭定康獲委任為歐洲委員會的兩名英國代表之一,專責外交關係。並自2000年1月23日至20
04年11月22日在普羅迪委員會中供職,任內,這位當年曾被斥為“千古罪人”的彭定康,更以外交專員的身份在2002年4月訪問中國,除了訪問上海和北京等地,又到過北京的中共中央黨校發表演說,而且更得到時任中國副總理的錢其琛和公安部部長賈春旺等人的熱情款待。雖然彭定康在2004年獲提名角逐下屆委員會主席一職,但由於得不到法國和德國的支持而以失敗告終。另外,彭定康是網站中外對話的編輯委員會成員,該網站主要關注中國的環境議題。
彭定康勳爵出任牛津大學校監,穿上了傳統的禮袍。彭定康在1999年獲聘任為紐卡斯爾大學校監,其後又在2003年獲選任為牛津大學校監。在2005年,彭定康獲冊封為終身貴族,晉身上議院,其封號為倫敦里奇蒙自治市巴恩斯,巴恩斯的彭定康男爵。在2005年9月,彭定康獲多倫多大學的梅西學院頒贈卓越榮譽學位,而這個學位只會向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校監頒授。另外,多倫多的三一學院大學亦向彭定康頒授了榮譽博士學位。在2005年9月29日,他發行了自己的回憶錄,名為《彭定康:非一般外交家》。
BBC新總裁
據台灣《聯合晚報》2011年3月11日報導,前香港殖民時期末代總督彭定康可望出任英國廣播公司(BBC)新總裁,年薪11萬英鎊,但他幾乎不看電視。
彭定康10日出席英國國會聽證會,英國在野黨工黨議員問他,最後一次看長篇電視連
香港首任特首董建華與彭定康
續劇《東倫敦人》(EastEnders)是什麼時候?他回答說:“我上一次看這個節目,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比我前一次吃麥當勞的時間還更早”。
被問到如何定義社會名人?他說:“就是我沒聽過的人”;而他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和其他政治人物一樣,就是收聽廣播第四頻道(Radio4)。
被問到平常看些什麼節目,彭定康說:“我看的節目,以我66歲、白人且受高等教育的背景來看,你也猜得出來”,意指他大量收看新聞與時事節目。不過,聽證會前一晚,他看了BBC第四台有關農業的專題節目。工黨議員要求彭定康出任BBC總裁前,必須退出保守黨。彭定康承諾,一旦接任BBC總裁,將遵守政治獨立原則,放棄上議院的黨鞭工作,但仍不會脫離保守黨。一般認為,彭定康的人事案應能順利獲得國會通過。
彭定康曾擔任保守黨主席,香港1997年回歸中國後,他返回英國擔任歐洲聯盟負責外交事務執行委員,並擔任牛津大學名譽校長等職。
牛津名譽校長
彭定康現任英國牛津大學名譽校長。
施政情況
“九五直選”
彭定康上任後不久便與中共陷入惡劣的關係。在1992年10月,彭定康發表了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報告提及政改方案,表示即將改革立法局的選舉制度,除了要“兩局分家”,取消所有委任議席,並新增九個功能組別議席(新九組),使所有在職人士都有資格投票(變相
使這九個議席成為直選議席),以加快香港的民主步伐。但中國政府隨即大表不滿,指出改革未曾諮詢中央意見,並聲言將在香港主權移交後取消有關改革。其時北京不少官員指斥彭定康是“毒蛇”、“小偷”、“娼妓”以及為民主派跳“最後探戈”,當中,時任港澳辦主任的魯平更斥責彭定康是“千古罪人”。
儘管受到中央的強烈反對,彭定康的政改方案仍然成功在1994年6月30日獲立法局通過,並在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中落實。但中央則表明放棄“直通車”,不會讓在1995年當選的立法局議員過渡到特區立法會。而彭定康自宣布政改方案以後,任內亦再沒有被邀請與中共領導人會面。
排污計畫
除了改革立法局選舉,彭定康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提議推行富爭議性的策略性排污計畫,即淨化海港計畫的前身。
策略性排污計畫原本打算收集本港污水到昂船洲作中央處理,然後再以深海管道排放出大海。工程原定在1997年4月完成,但因為技術問題和承建商爛尾而一再拖延,遲至1997年方才展開第一期工程,第一期工程在2001年完成,政府耗費高達八十三億。由於工程被批評為浪費金錢和非必要,第二期工程在1999年10月被董建華宣布暫緩執行。
為落實策略性排污計畫,立法局曾在1994年通過在財政儲備中撥出六十八億,成立污水處理營運基金,並計畫向工商業收取排污費以支付第二期工程。但實行兩年後,營運基金已虧損達五十億元,政府迫於無奈下在1998年3月31日結束基金,並改由政府補貼。
其他革新
彭定康在1993年廢除了立法局副主席一職,並終止了由總督出任立法局主席和當然議員的做法,改由立法局議員互選產生主席。結果立法局議員施偉賢當選,成為首位由議員互選產生的立法局主席。
另外,彭定康任內積極起用華人出任要職,以便為香港主權移交作銜接。在1993年11月,他以公務員事務司陳方安生接替霍德,成為首位華人布政司。其後又在1995年9月以庫務司曾蔭權接替麥高樂,成為首位華人財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