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Java中,Visitor模式實際上是分離了collection結構中的元素和對這些元素進行操作的行為.
為何使用
為何使用Visitor?
Java的Collection(包括Vector和Hashtable)是我們最經常使用的技術,可是Collection好象是個黑色大染缸,本來有各種鮮明類型特徵的對象一旦放入後,再取出時,這些類型就消失了.那么我們勢必要用If來判斷,如:
Iterator iterator = collection.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
Object o = iterator.next();
if (o instanceof Collection)
messyPrintCollection((Collection)o);
else if (o instanceof String)
System.out.println("''''"+o.toString()+"''''");
else if (o instanceof Float)
System.out.println(o.toString()+"f");
else
System.out.println(o.toString());
}
在上例中,我們使用了 instanceof來判斷 o的類型.
很顯然,這樣做的缺點代碼If else if 很繁瑣.我們就可以使用Visitor模式解決它.
如何使用
如何使用Visitor?
針對上例,定義接口叫Visitable,用來定義一個Accept操作,也就是說讓Collection每個元素具備可訪問性.
被訪問者是我們Collection的每個元素Element,我們要為這些Element定義一個可以接受訪問的接口(訪問和被訪問是互動的,只有訪問者,被訪問者如果表示不歡迎,訪問者就不能訪問),取名為Visitable,也可取名為Element。public interface Visitable
{
public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
被訪問的具體元素繼承這個新的接口Visitable:
public class StringElement implements Visitable
{
private String value;
public StringElement(String string) {
value = string;
}
public String getValue(){
return value;
}
//定義accept的具體內容 這裡是很簡單的一句調用
public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
visitor.visitString(this);
}
}
上面是被訪問者是字元串類型,下面再建立一個Float類型的:
public class FloatElement implements Visitable
{
private Float value;
public FloatElement(Float value) {
this.value = value;
}
public Float getValue(){
return value;
}
//定義accept的具體內容 這裡是很簡單的一句調用
public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
visitor.visitFloat(this);
}
}
模式優點
我們設計一個接口visitor訪問者,在這個接口中,有一些訪問操作,這些訪問操作是專門訪問對象集合Collection中有可能的所有類,目前我們假定有三個行為:訪問對象集合中的字元串類型;訪問對象集合中的Float類型;訪問對象集合中的對象集合類型。注意最後一個類型是集合嵌套,通過這個嵌套實現可以看出使用訪問模式的一個優點。
接口visitor訪問者如下:
public interface Visitor
{
public void visitString(StringElement stringE);
public void visitFloat(FloatElement floatE);
public void visitCollection(Collection collection);
}
訪問者的實現:
public class ConcreteVisitor implements Visitor
{
//在本方法中,我們實現了對Collection的元素的成功訪問
public void visitCollection(Collection collection) {
Iterator iterator = collection.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
Object o = iterator.next();
if (o instanceof Visitable)
((Visitable)o).accept(this);
}
}
public void visitString(StringElement stringE) {
System.out.println("''''"+stringE.getValue()+"''''");
}
public void visitFloat(FloatElement floatE){
System.out.println(floatE.getValue().toString()+"f");
}
}
在上面的visitCollection我們實現了對Collection每個元素訪問,只使用了一個判斷語句,只要判斷其是否可以訪問.
StringElement只是一個實現,可以拓展為更多的實現,整個核心奧妙在accept方法中,在遍歷Collection時,通過相應的accept方法調用具體類型的被訪問者。這一步確定了被訪問者類型,
如果是StringElement,而StringElement則回調訪問者的visiteString方法,這一步實現了行為操作方法。
客戶端代碼:
Visitor visitor = new ConcreteVisitor();
StringElement stringE = new StringElement("I am a String");
visitor.visitString(stringE);
Collection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new StringElement("I am a String1"));
list.add(new StringElement("I am a String2"));
list.add(new FloatElement(new Float(12)));
list.add(new StringElement("I am a String3"));
visitor.visitCollection(list);
客戶端代碼中的list對象集合中放置了多種數據類型,對對象集合中的訪問不必象一開始那樣,使用instance of逐個判斷,而是通過訪問者模式巧妙實現了。
至此,我們完成了Visitor模式基本結構.
使用前提
使用Visitor模式的前提
使用訪問者模式是對象群結構中(Collection) 中的對象類型很少改變。
在兩個接口Visitor和Visitable中,確保Visitable很少變化,也就是說,確保不能老有新的Element元素類型加進來,可以變化的是訪問者行為或操作,也就是Visitor的不同子類可以有多種,這樣使用訪問者模式最方便.
如果對象集合中的對象集合經常有變化, 那么不但Visitor實現要變化,Visistable也要增加相應行為,GOF建議是,不如在這些對象類中直接逐個定義操作,無需使用訪問者設計模式。
但是在Java中,Java的Reflect技術解決了這個問題,因此結合reflect反射機制,可以使得訪問者模式適用範圍更廣了。Reflect技術是在運行期間動態獲取對象類型和方法的一種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