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22“眼罩”

“眼罩”A 轟炸偵察型。 “眼罩”B

圖-22是前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研製的第一種超音速轟炸機,北約組織給予的綽號為“眼罩”(Blinder)。
圖-22大約於1955年開始設計,1958年首次試飛,1961年在前蘇聯航空節初次公開展出,1962年開始裝備部隊。其高空最大速度達M1.5,是高亞音速中程轟炸機圖-16的後繼機,主要供空軍遠程航空兵使用。該機未大量生產,估計只生產了250架左右。除部署於前蘇聯空軍、海軍航空兵外,還向利比亞空軍提供了24架,向伊拉克空軍提供了12架。
到1992年底,前蘇聯海軍航空兵還有30架圖-22轟炸型和20架海上偵察/電子戰型在服役,空軍仍有75架在服役,但已改為執行電子干擾及偵察等輔助性任務。
圖-22有5種型別:
“眼罩”A 轟炸偵察型。機身彈艙內可帶自由落體核炸彈或常規炸彈,最大航程只有2250公里,不適於執行原定的戰略任務。生產架數不多,只有少數服役。向伊拉克提供的就是這種型別。
“眼罩”B 轟炸型。外形象“眼罩”A,但性能提高了,彈艙內可帶裝核彈頭的AS-4“廚房”空-地飛彈,機頭雷達更大,機頭上有可部分收入的空中受油探管,向利比亞提供的是這種型別。
“眼罩”C 海上偵察型。機頭有空中受油探管,彈艙門上有6個照相艙口,有電介質板,機頭罩經改進,有些還裝有電子對抗設備或電子情報收集設備。交付了約60架,大多數供海軍航空兵使用。
“眼罩”D 教練型。教練員座艙在標準座艙之後,位置略高些,座艙蓋加長了,亦提供給利比亞。
“眼罩”E 電子戰/偵察型。頭錐作了改進,並增加了電介質板。
圖-22的自衛武器很少,僅在尾部有一門30毫米機炮。自衛手段主要靠速度,夜間使用電子干擾機自衛。由於重量大,機翼面積較小,故盤旋性能不好,投放武器時機動範圍小。其綜合作戰能力介於美國的B-58和英國的3V轟炸機(“勝利者”、“火神”和“勇士”)之間。圖-22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可使用加力起飛,爬到10000米高度,再以990公里/小時的平均速度飛往目標,同時爬升到12000米高度,距目標500公里,速度加大到M1.2~1.4,距離目標180~270公里時發射飛彈,然後仍繼續飛向目標,以制導飛彈。若使用常規炸彈轟炸,則飛機要以超音速的衝刺速度接近目標。在目標上空以高亞音速進行水平投彈。攻擊後以超音速脫離。採用這種攻擊方法時圖-22的活動半徑約為1000公里。最大作戰高度為14700米,超音速攻擊時的最大作戰高度為12000米。為加速到超音速,任何情況下都需要使用加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