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tt Joplin

Scott Joplin

Scott Joplin (1868 - 1917)是美國作曲家和鋼琴家,也是歷史上不多見的黑人音樂家,他的“Piano Rags”對美國音樂的影響在這碟的BOOKLET中有這樣的評價:“a Joplin Rag is to America what a Chopin Mazurka is to Poland”。

斯科特·喬普林與Ragtime

Scott Joplin (1868 - 1917)是美國作曲家和鋼琴家,也是歷史上不多見的黑人音樂家,他的“Piano Rags”對美國音樂的影響在這碟的BOOKLET中有這樣的評價:“a Joplin Rag is to America what a Chopin Mazurka is to Poland”。

Ragtime其實是和爵士樂同時發展的一種音樂風格,在最純粹的Ragtime中是沒有即興成份的。通常由鋼琴家獨自演奏它對早期的爵士樂產生了一定的影響。Ragtime真正的故鄉是密蘇里州的塞達利亞(Sedalia)。那裡是Scott Joplin居住的地方。Tom Turpin是第一位被認為是創作Ragtime的作曲家,他在1892年創作了《Harlem Rag》但是Ragtime的三大巨頭是:Scott Joplin、James Scott和Joseph Lamb。

從1899年Scott Joplin創作了《Maple Leaf Rag》到一戰的開始,Ragtime在此期間一直是美國流行樂的主要潮流。Ragtime在美國標準的進行曲樂隊和早期的爵士樂鋼琴家Jelly Roll Morton和James Y. Johnson之間架設了一道橋樑,在那時Ragtime真的十分流行,以至於幾乎沒有Ragtime的歌曲也想和Ragtime扯上關係。

在很大程度上是Scott Joplin創作了這種音樂,但是在20世紀黑人被認為是愚蠢而不具任何創造力的。大眾對Ragtime的偏見(或說是對黑人的歧視)使Scott Joplin希望製作他的Ragtime音樂劇《Treemonisha》的夢想成為泡影。

在1917年Scott Joplin的去世實際上也結束了Ragtime時代。一戰的爆發和Jazz的發展掀起了一股風潮,使Zez Confre(Ragtime最成功的作曲家)的一些作品如《Kitten On The Keys》和《Dizzy Fingers》變得非常走紅,但仍然擺脫不了被時代拋棄的命運。

Ragtime在30年代基本上已經絕跡了。《Maple Leaf Rag》卻成為爵士樂的一個標準。一些紐奧良的音樂家用Ragtime這個名字來描述他們的Dixieland風格的音樂和一些紐奧良風格音樂。其中包括Muggy Sparier和George Lewis等。1941年由於鋼琴家Wally Rose錄製了《Black and White Rag》使Ragtime又出現了一次小小的復興。

“拉格泰姆之王”

“拉格泰姆之王”斯科特·喬普林(SCOTT JOPLIN)(1868一1917)

這位被後世譽為“拉格泰姆之王”的人物出生在德克薩斯一個音樂家庭,父親是小提琴手,母親會彈班卓琴,兩個哥哥,一個擅長小提琴和鋼琴,一個有一副好歌喉。喬普林在小時候就學會了彈鋼琴。在鄰居一位德國音樂家的免費教授下,喬普林學會了樂理和記譜,並在童年時就接觸到了歐洲音樂大師們的作品,對於當時普遍缺少專業訓練和學習的黑人音樂家,喬普林的童年是幸運的。

家境的困窘使得喬普林不得不在自己剛步入青年時,就外出靠表演賣藝謀生。在流浪過程中,他熟悉了黑人的各類民間音樂。

1895年喬普林來到聖路易斯,這裡成為他後來的主要居住地。聖路易斯的黑人區當時已經頗具規模,其中著名的栗樹街和市場街,以妓院和酒吧出名繁華一時。喬普林就受僱在這裡的銀圓酒吧彈琴。“銀圓”的老闆是當地名流約翰·特平,他綽號“老實人”,酷愛拉格泰姆音樂,所以“銀圓”成為四方音樂家雲集並切磋技藝的好地方,這為喬普林博採眾長兼容並蓄提供了保證。經過在“銀圓”的演奏生涯喬普林已經成為拉格泰姆音樂的一位大家。

在聖路易斯和密蘇里州的其他城市,喬普林呆了10年,他彈奏鋼琴,組織歌詠隊和樂隊,還開始著書立說。他率領自己的德克薩斯混聲四重奏歌詠隊在各地巡迴演出以此讓公眾熟悉自己的作品,並希望獲得出版商的注意。這一時期,喬普林發表了多支歌曲和器樂曲,這些樂曲基本上還是傳統意義上的作品,但喬普林在演奏它們時,卻已經運用切分的手法,只不過在記譜時他用了傳統方法省略了切分,因為他擔心出版商們不會接受這種新的音樂形式。

一年後喬普林定居西達里亞小城,他一面在楓葉俱樂部彈琴,一面去進修作曲與和聲。

到了1898年,拉格泰姆樂已經在全美流行開來,喬普林的切分演奏作品終於盼到了出版的機會。

1899年3月他的《真正拉格泰姆曲集》出版,同年,一位白人出版商斯達克在楓葉俱樂部聽到喬普林演奏的一首拉格泰姆樂曲,十分喜歡,就用50美元買下了它的著作權,這首曲子,就是流傳後世的《楓葉拉格》。

對技巧要求很高的《楓葉拉格》是後世每位拉格泰姆音樂家必彈的名曲,為切分鋼琴演奏開創了新紀元。斯達克和喬普林的合作也從這首曲子開始。在以後的幾年間兩人以高標準的要求選定曲目出版、發行了大批拉格泰姆音樂的傑作,斯達克由此成為當時美國最主要的拉格泰姆音樂出版商。

《楓葉拉格》在出版的第一個10年,銷售出了幾十萬份曲譜,這使得喬普林雄心大增,他不再彈奏鋼琴,回到聖路易斯專門從事創作和教學。

1903年,他曾經演出了用拉格泰姆創作的歌劇《貴賓》,當年又公演了自己創作的配樂舞蹈詩朗誦《拉格泰姆舞》都很受歡迎。由此激發了他創作大歌劇的欲望。

1911年,他的煌煌大作——第二部歌劇《特里莫尼薩》完成,但是,出版商對這部巨作能否盈利抱懷疑態度,不得已,喬普林只好自費出版了這部多達230頁的鋼琴總譜。自費出版總譜,使喬普林在經濟上大受打擊,他已經沒有能力把這部巨作完整地展示在舞台上。

最後,他忍痛把《特里莫尼薩》壓縮成一部在音樂會上演出的小歌劇。

1915年,在紐約哈萊姆的一家音樂廳中,壓縮版的《特里莫尼薩》舉行了它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公演,演出顯得過分寒酸,演員沒錢化妝,舞台沒有布景和燈光照明,連樂隊也沒有,擔任伴奏的只有喬普林,他用鋼琴獨奏來代替整個的樂隊。演出結束了,觀眾們的冷淡反應證明,演出徹徹底底失敗了。

《特里莫尼薩》的慘敗打垮了喬普林。但厄運並沒有饒過這位音樂天才,在1914年,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染上了梅毒,於是開始加快了他的創造進程,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Joplin一直在與 死神賽跑,不停地發表新的Ragtime作品,但可惜的是,最終,命運之神還是沒有饒過他。

在1917年,這位音樂大師終究還是死於梅毒的併發症,那年他 還不到50歲。因為他去世的時間太早,並沒有留下唱片錄音,而是像很多古典音樂家一樣只留下了曲譜。Joplin還留下了幾曲在紙帶鋼琴上的錄音,即使我 們如今把它還原,你也聽不到當年Joplin的全部感情,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著名作品

比較著名的曲子有《Bethena》(《班傑明巴頓奇事》的插曲);《The Entertainer》。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