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羅曼式建築以教堂為主。主要特徵是厚實的磚石牆、窄小的視窗、半圓形拱卷、逐層挑出的門框裝飾和高大的塔樓。羅曼式教堂給人以雄渾莊重的印象。沃爾姆斯大教堂是羅曼式建築的一個典型範例。
Romanik盛行於10-12世紀,基於羅馬,拜占庭和敘利亞的影響。 早期羅馬式作品兼有加洛林和奧托王朝風格的要素,後來歐洲各地逐漸形成這種風格的地方性特色。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後,西派教會勢力增強,歐洲各地競相興建或修復教堂和修道院。 羅馬式藝術在1075-1125年間達到高潮。在愛爾蘭和英格蘭的早期基督教藝術(8-10世紀)中。吸收北方異教徒和創造性主題組成的曲線風格。特別重要的實例是十字架和教會手抄本,其中的幾何形和生物裝飾巧妙地交織在一起,變化無窮。這時期中受教會支持的克爾特,撒克遜和英格藍諸流派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明顯的差異。
建築
其典型特徵是拉丁十字布局,交錯拱頂,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用連列小券,門窗洞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窗戶較小,內部空間的氣氛陰暗而神秘。在門楣中心(門上方楣和拱間的部分)通常有取材於〈舊約〉,襯以異物和動物形象以及裝飾浮雕,拉文納的中心式建築樣式被仿效。 隨著建築的發展,中廳越來越高,為減少和平衡高聳的中廳上拱腳的橫推力,並使拱頂適應於不同尺寸和形成的平面,它的貢獻不僅在於把沉重的結構與垂直上升的動勢結合起來,而且在於它在建築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組織到建築的完整構圖之中。〈比薩大教堂〉是義大利羅馬建築的著名實例。始建於1063年,它繼承了古羅馬長方形會堂的形式,逼供年切運用了傳統的科林斯式柱式,不設立中庭,外牆用磨光的大力士貼面,逐層用修長纖巧的柱子和連拱裝飾,使建築的外部與內部一樣華美。
羅馬式藝術中教堂建築依然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形式基本上延續了羅馬時期的風格。但是,大量使用石材,此與羅馬時期使用磚塊是有說不同的。高牆塔樓的結構是羅馬式建築的顯著特徵。通常外牆是比較簡樸,早起的教堂建築更是如此。
羅馬式教堂其實也是一個展示雕刻的新型平台,拜占庭時期的鑲嵌畫保額取而代之了。
比薩大教堂可謂羅馬式建築一個樣本。它其實是一個氣勢恢宏的建築群,主要包括洗禮堂、主教堂、斜塔(鐘樓)和墓地等。
就建築而言,最有特色的就是其外部的裝飾。主立面中的小圓柱加一排排的連拱是一種獨特的井然有序是結構,仿佛是音樂節奏的淋漓盡致的展示,既傳達出莊重肅穆的氛圍,又有變化有致的情調。
最博得人們注意的當然是比薩斜塔。此塔高54.5米,是1173年動工建造的。遺憾的是,建築師未能看到塔的落成就去世了,事實上一直要到14世紀的下半葉,人們才能看到此塔的獨特身影。整個鐘樓是圓形的,雅致的入口正面是層層敞開的拱廊。
沒有人會相信這一如今已傾斜了四米多的鐘樓是有意讓其傾斜的,而且一旦體會到在攀登到294級台階時人被拖往一側的奇特感覺時,對於這一建築的驚訝只會是有增無減的。16世紀的科學家伽利略在踏上所作的著名實驗不過是傳說而已,難以確證,卻為鐘樓增添了更多的談資。
雕刻和繪畫
滲透諸種表現主義的傾向。是這時繪畫和雕塑的共同屬性。紀念性雕塑是羅馬時期最重要的人像藝術,它以柱頭浮雕和大門緣記錄了歷史和教義,激發一般缺乏寫實感。 自教會訓誡的概念化內容的大大削弱了視覺的真實性,在僵硬的形體中,顯示出宗教的熱情和興奮,帶有日耳曼集合形的遺風。在以動植物為題材的中楣,柱頭,側壁的裝飾雕刻上,表現出變形和風格化的傾向。體積塑造方法出自與加洛林王朝手抄本上的原形。 羅馬藝術家竭力仿效這些現象。殘存的可仁嵌扳中(mandorla)有幾副描繪嫉妒的壁畫。為了湊嵌扳的空間,比例做任意的處理,平面的,細小的基督形象是神秘的和有預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