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級艦為美國二次大戰期間建造的巡邏炮艦(PGM)及驅潛艦(PC);戰後國民黨海軍總共接收了26艘,計分為五個階段:1946年五月在青島海訓團接收的"寶應","洞庭","洪澤","吳淞","宋平","甘棠"等八艘艦(國軍撤台後前三艘賦予編號"101"至"103")。 1948年六月十五日在菲律賓蘇比克灣接收的"嘉陵"與"黃埔"二艦(編號"104"與"105"). 以上接收各艦中"吳淞"等二艘於1951至52年在台灣除役,另有"甘棠"等三艘被解放軍接收。
國民黨撤到台灣後的1954年分別在美國查維斯敦接收"湘江","資江",'貢江","鄱江","昌江","清江","珠江","章江";在紐約接收"沅江",西雅圖接收"澧江"等十艦;編號自"108"編至"118"("106"與"107"是屬於日本賠償驅潛艦的"雅龍"與"富陵"). 1957年七月十五日在西雅圖又接收了"東江","西江","北江","柳江","韓江"等五艦;編號"119"至"124". 1959年七月十四日於佛羅里達州接收最後一艘的"渠江"(新),編號"125"。
該級艦初接收時雖也是以江河湖泊名來命名,但卻不是真正的"江"字號亦即艦名中並無"江"字而是如"洪澤","嘉陵"等名稱;直到1954年四月一日方才統一以"江"字號命名,所以之前的幾艘就得改名了。 包含"寶應"改"樘江","洞庭"改"靈江","洪澤"改"甌江","嘉陵"改"沱江","黃埔"改"涪江";以及兩艘日本賠償驅潛艦的"雅龍"改"渠江","富陵"改"≥江"等. 而從1954年七月成軍的"湘江"號以後就已是新的命名方式了。
至於於1959年接收的最後一艘"PC-125 沱江"號原計畫是要命名為"渠江"的(原名"渠江"的"雅龍"艦此時已經除役),但台方為紀念九二海戰中重創除役的"沱江"(PC-104)艦而改名,所以"沱江"艦有分新舊二艘. "江"字號做為巡邏艦的命名系列延伸至今,如台灣軍方現役的"龍江", "綏江"與"錦江"號飛彈巡邏艦等。
"江"字號艦在台海風雲二十多年間參與了多次的戰役,尤其是在外島與解放軍炮艇魚雷艇的作戰;不過本級艦的損失也狻為慘重,尤其到了後來無論火力或速度都趕不上解放軍的"上海"級炮艇,經過1965年三次海戰的失利,該級艦於70年代之前就紛紛除役了。
同年的八月六日"章江"艦跟隨"劍門"旗艦在福建詔安灣執行「海嘯一號」特種滲透任務時,被解放軍炮艦與魚雷艇圍攻兩艦皆被擊沉。 "章江"艦是沉沒於東山島東南24.7海處,艦長李準少校以下全員陣亡(李準艦長是同時陣亡艦隊司令胡嘉恆少將的內弟)。 台稱「八六海戰」,該次失利造成海軍總司令劉廣凱黯然下台。
1955年一月十日"靈江"艦在大陳積山遭解放軍魚雷艇102號單艇突襲而被擊中一枚魚雷,"永嘉"與"甌江"兩艦趕往拖救,於途中沉於洛嶼附近,艦長王名城少校等43人獲救,副長張世達上尉以下32人死亡. 同年一月二十四日"樘江"艦在大陳東南被解放軍魚雷艇31大隊快艇命中魚雷一枚。由"永康"艦拖回大陳,"樘江"艦回台檢修後發現傷重無法修復而除役解體。
1958年九月二日,"沱江"艦在金門料羅灣掩護運補的"美堅"艦(LSM-249)時與解放軍魚雷艇爆發激戰,台方稱戰果為,擊沉四艘傷二艘(依國內資料是兩艇因碰撞而沉沒),沱江艦中尉醫官陳科榮以下10人陣亡,29人輕重傷;軍艦本身也因被擊重傷艦艏下沉由友艦拖離戰場至澎湖,經檢視因無法修復而除役解體(大陸戰史至今仍稱"沱江"艦於拖回途中沉沒). 本役為八二三炮戰海戰中最著名的一役,艦長劉溢川少校因功後升至中將退​​伍.
1965年五月一日"東江"艦在東引海面因雷達故加上值更者失職竟至迷航闖入共軍控制的水域,被中共八艘艦艇突襲得逞,艙面官兵在無預警狀態下被掃射死傷慘重,副長姚震方上尉以下7人陣亡,艦長何德崇以下19人重傷,24人輕傷,人員傷亡率高達62.5%;"東江"艦本身亦遭重創. "東江","西江", "北江"三艦於1971年除役移交予台灣海關建制下,擔任緝私艇,改名"海福"與"海楨",不久皆廢置.
主要性能數據
排水量: 輕載280噸
主尺度 長173.7米,寬23.5米,吃水7.7米
主機: 兩部柴油主機雙軸推進,產生2,880匹馬力
編 制: 軍官15員,士官兵66員
航 速: 18節
艦炮: 大致3寸主炮一門,艦尾40公機炮一門,20公機炮六門,12.7mm機槍兩挺;另有K炮,鼠籠炮
各艇舷號
101 樘江(寶應)
102 甌江(洪澤)
103 靈江(洞庭)
104 沱江(嘉陵)
105 涪江(黃埔)
108 湘江
109 資江
110 沅江
111 澧江
113 貢​​江
114 鄱江
115 昌江
116 清江
117 珠江
118 章江
119 東江
120 西江
122 北江
123 柳江
124 韓江
125 沱江(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