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P-51戰鬥機,綽號“野馬”(Mustang,美洲野馬),是美國陸軍航空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有名的戰鬥機之一,也是美國海陸兩軍所使用的單引擎戰鬥機當中航程最長,對於歐洲與太平洋戰區戰略轟炸護航最重要的機種,並且一直使用到韓戰為止。Discovery節目《軍武科技排行榜-十大戰機》將P-51選為歷史上十大戰鬥機第一名。
技術數據
規格
長: 32' 3" (9.83 m)高: 13' 8" (4.17 m)
翼展: 37' (11.29 m)
機翼面積: 235 sq. ft (21.80 sq. m)
空重: 7000 lbs (3175 kg)
總重: 9200 lbs (4173 kg)
最大重量: 12100 lbs (5487 kg)
乘員: 1人
動力系統
引擎數: 1台發動機: 一具派卡德V1650-7液冷式發動機
馬力: 1590匹馬力
作戰半徑:2092公里
巡航速度: 275 mph (442 km/hr)
最大空速:721公里/時
爬升能力: 1059米/分實用升限: 12696米
武器裝備
主武器: 六門點50口徑機關槍副武器: 機翼下可以攜帶2枚227公斤炸彈或8枚5英寸對地火箭
設計特點
綜述
本機在後世評價上被認為是二戰主力戰鬥機中綜合性能最出色的機型,有別於美軍當時主力戰鬥機以大型氣冷發動機與渦輪增壓器強化各空層性能的方式,P-51由於非美軍內定機種因此設計初期無法取得渦輪增壓器;因此採用與P-40相同的液冷發動機,但修改進氣方式降低空氣阻力,並納入了層流翼設計強化高速性能,為了保障長時間在高空作戰,本機亦是在單發戰鬥機中首先把增壓座艙成為標準配備。而且起落架的輪距較大,所以在整理不良的地上降落時,較以前的同級戰鬥機穩定,所以得到常在戰地機場上的起降的飛行員好評。動力
早期野馬(P-51A、A-36A)採用艾利森V-1710發動機,這一系列的發動機僅有一級一速機械增壓器,當飛行高度超過12000英呎之後,輸出功率下降很快,使得高空性能不佳,之後的型式改裝由英國勞斯萊斯公司授權美國派卡德公司生產的的梅林發動機(V-1650),裝有兩級兩速的機械增壓器,充分改善15000英呎以上的功率輸出,這就是後來最著名的P-51B/C/D。武裝
野馬在不同型號中採用過不同的武器裝備:早期的P-51A或野馬I採用過4門12.7mm白朗寧機槍及4門7.62mm白朗寧機槍。英國皇家空軍“野馬”I A採用過4門20mm希斯潘諾機炮。美國陸航的P-51 B/C採用4門12.7mm白朗寧機槍。P-51 D採用6門12.7mm白朗寧機槍(地勤也可根據飛行員的需要改裝成4門12.7mm白朗寧機槍,降低翼載提高機動性)。戰後的F-82採用8門12.7mm白朗寧機槍。
服役情況
設計背景
P-51型戰鬥機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1939年9月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軍以驚人的速度向北歐和西歐進擊,與歐陸一海之隔的英國感到了空前的壓力和危機。1940年春,英國派出一個飛機採購團向美國訂購戰鬥機。美國北美飛機製造公司答應在較短的時間內為英國生產一種新式的戰鬥機。經過120天的研製,10月11日樣機製成,10月26日試飛成功。新機服役編號定為P-51。英國人給它取名為“野馬”。歐洲戰場
美國研製的這批“野馬”在英國“騎手”的駕馭下開始競逐藍天。英國空軍利用P—51戰鬥機實施“零高度攻擊”(在10米高度以下飛機高度表指示為零),猛烈打擊德軍地面部隊和運輸線。1943年秋,戰鬥性能大大超過A型機的P-51B型機問世,它首先裝備了美國陸軍航空兵第354戰鬥機大隊。1944年3月在著名的柏林大空襲中,P-51戰鬥機擊落德機41架。6月,大批P-51戰鬥機參加了支援諾曼第登入作戰。1944下半年,P-51已牢牢控制了西歐大陸的制空權。當1944年P-51開始部署到各個陸軍航空隊後,被德國空軍打得士氣低沉的重型轟炸機部隊終於有了護航飛機。由於超長的作戰半徑,P-51能為大多數侵入德國境內的B-17和B-24轟炸機群護航。它完全改變了空中截擊戰的格局,德國戰鬥機在直接截擊盟軍轟炸機前不得不先闖過它這一關。
太平洋戰場
在太平洋戰場,從琉磺島和沖繩島起飛的P-51開始為晝間空襲日本本土的B-29護航。它們完全掌握日本上空的制空權,並能在護航間隙用火箭襲擊鐵路、公路和機場。1943年秋,P-51戰鬥機在遠東和太平洋戰場上參戰。中印緬戰區的第311戰鬥機大隊和中國戰場上的中美航空兵部隊首批裝備了P-51戰鬥機。在抗日戰爭最後兩年中,中美飛行隊的P-51戰鬥機以廣西、湖南西南部地區為依託,發揮其作戰半徑大的優勢,不斷深入到湘北、鄂、粵及滬寧一帶日軍占領區,猛烈襲擊日軍的機場、運輸船隊。在P-51等飛機的衝擊下,日軍失去在中國的制空權。1945年春,P-51戰鬥機對日本本土進行大規模空襲,立下了大功。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中美混合團第5大隊的6架P-51戰鬥機將1架日本百式運輸機押解到湖南芷江機場。日本洽降代表、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在這裡正式向中國軍政當局投降。P-51戰鬥機與“芷江受降”一道載入了中國抗日戰爭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