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HB重機槍

M2HB重機槍

在2003年美英入侵伊拉克的戰爭以及目前仍在實施的對伊軍事占領中,美英國家軍隊運用了諸多現代武器,其中一些還是剛剛研製出來的新武器。然而報刊雜誌、電視新聞上頻頻出現的車裝大口徑機槍,也就是白朗寧M2HB 12.7mm(0.50英寸)重機槍,卻是不折不扣的老槍,美軍的幾代士兵都對它很有感情,親昵地稱它為“Ma Deuce(中文意思接近於“乾媽”)”,現已高壽86歲。雖然與其同時代的其他火炮槍械早已退役,走進了歷史博物館,但“乾媽”卻依然活躍在現代戰場上。由此可以看出,在美。軍追求先進裝備的同時,還有其強調實用主義的一面。白朗寧M2HB 12.7mm重機槍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33年經改進後再也沒有大動過。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至今已是風雨滄桑86載的機槍,成了當之無愧的武器中的“老壽星”。

產生背景

M2HB重機槍M2HB重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6年9月15日,在索姆河會戰中,坦克首次投入戰場。英國的49輛坦克像怪物一樣地突然出現,雖然其中大部分因機件損壞未能很好地執行任務,只有9輛完成了預定的衝擊任務,但卻在德軍中引起了極大的恐慌。德軍第3軍團的參謀長對其上級作了這樣的報告:“在最近這次戰鬥中,敵人使用了一種新型作戰武器,這種武器極為有效,而且十分殘酷。”

因為使用7.62mm(0,30英寸)口徑的機槍很難對付坦克、火炮的防盾以及單兵掩體等目標。因此,美國遠征軍總司令潘興(1860~1948)上將要求研製威力更大的大口徑機槍。為了趕進度、搶時間,設計師白朗寧(1855~1926)和溫徹斯特公司的技術人員合作,在7.62mm槍彈和M1917白朗寧中型機槍的基礎上按比例放大成12.7mm槍彈和放大型M1917機槍。該槍增加了一個液壓緩衝器,以吸收過大的槍管後坐力,並且液壓緩衝器內油的流量可調,射速隨著流量可變,為了防止走火,增加了後阻鐵;為了便於雙手操作,去掉了7.62mm機槍上的小握把,改為裝在機匣後方的雙握把;槍管冷卻方式仍然沿用M1917的水冷式。開始,因為當時溫徹斯特公司拉膛線的車床導軌工作長度所限,槍管的長度只有775mm,後來才加長到1000多毫米。樣槍展示射擊表演後,槍彈的性能未能滿足潘興的最低要求,初速比指標低了許多,彈頭的侵徹力也不足,初制樣槍的槍身槍架總質量72.7kg,質量太大,連發發射時很不穩定,機構動作不可靠。

恰好,美軍在歐洲戰場上繳獲了德軍的13mm毛瑟新式反坦克槍及其配用槍彈,該槍彈的彈頭對裝甲的侵徹性能很好。溫徹斯特公司立即借鑑了它的設計思想,對12.7mm槍彈進行改進,使得機槍和槍彈都達到了潘興的要求。改進設計後被列為美軍的正式裝備。

1918年11月12日,為了開發安裝在飛機上使用的航空機槍,溫徹斯特公司改制成了第一挺氣冷式12.7mm重型機槍的樣槍,進行了試射。接著,白朗寧與柯爾特公司又共同開發了高射機槍、坦克機槍等。後因品種太多,簡化成了兩種產品,即M1921 12.7mm水冷式高射機槍和M1921 12.7mm氣冷式機槍,列為美軍正式裝備。1926年將氣冷式M192t機槍重新命名為M2 12.7mm重機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