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6潘興坦克

M26潘興坦克(M26 Pershing),是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時期的重型坦克,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名將約翰·潘興(John Pershing)而命名。

M26潘興坦克(M26 Pershing),是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時期的重型坦克,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名將約翰·潘興(John Pershing)而命名。
乘員 5 (駕駛、副駕駛、炮手、裝填手、車長) 長度 6.33/8.65 米 闊度 3.51 米 高度 2.78 米 重量 41.9 噸 裝甲與武器 裝甲 25毫米到110毫米 主要武器 90毫米M3炮 次要武器 2 x 7.62毫米白朗寧M1919機槍5,000連發1 x 12.7毫米白朗寧M2機槍550連發 機動性 發動機 福特GAF V-8 引擎500/450匹 ( 373/336千瓦) 懸掛系統 扭力桿 平地時速 40 公里/小時 馬力/重量 匹/噸 行動距離 161 公里乘員 5 (駕駛、副駕駛、炮手、裝填手、車長) 長度 6.33/8.65 米 闊度 3.51 米 高度 2.78 米 重量 41.9 噸 裝甲與武器 裝甲 25毫米到110毫米 主要武器 90毫米M3炮 次要武器 2 x 7.62毫米白朗寧M1919機槍 5,000連發 1 x 12.7毫米白朗寧M2機槍 550連發 機動性 發動機 福特GAF V-8 引擎 500/450匹 ( 373/336千瓦) 懸掛系統 扭力桿 平地時速 40 公里/小時 馬力/重量 匹/噸 行動距離 161 公里

M26於1945年問世,是美軍所研發成功的第一種重型坦克,雖然當時說是重型坦克,不久後於1945年3月美軍又改變標準將M26歸類為中型坦克,車重41.9噸以及25到110毫米的裝甲,比起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的虎式、虎王等重型坦克仍有一段差距,在歐洲戰場參戰接近尾聲時美軍只有第3和第11裝甲師配備了310輛,太平洋戰場則是遲至1945年2月的硫磺島戰役中才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總共生產了1,436輛。
二戰結束後,美軍裝甲部隊進行重編,M26坦克在美軍全數繼續服役並改良成M26A1,主要改良點在更換具有清膛器以及炮口制退器的M3A1坦克炮以及強化縱向炮身穩定的M67A1炮架;到1950年的韓戰時位於日本的美軍步兵師緊急派遣至朝鮮半島迎戰北韓軍,不過步兵師下轄的M24輕坦克很快證實75毫米短管坦克炮威力無力對抗T-34/85,因此美軍急忙從東京的軍械儲存場尋獲3輛狀況不佳的M26加以整修,並在1950年7月中旬運至晉州;不過這3輛M26在整修時引擎冷卻風扇皮帶沒有備料,因此是拿其他替代品湊合。這3輛坦克組成中坦克排並由山謬·富勒少尉指揮,不過很快的這些坦克就因引擎過熱,導致替代用冷卻風扇皮帶受高熱延展,連帶使得冷卻風扇無法正常轉動,很快的這幾輛坦克就因引擎過熱燒毀而通通放棄。
M26真正有所發揮的時間要等到1950年7月下旬大量M26運抵韓國後才開始,運抵韓國的M26以一個69輛的混編坦克營編制分配給6個美軍步兵師以及1個美軍海軍陸戰隊步兵師。另外每個步兵團還會分到一個連22輛坦克作為支援,美軍之所以不派出裝甲師,違反大戰經驗將坦克分割至個步兵單位的理由是韓國地形破碎鋪裝公路數量少,不適合坦克大規模展開發動攻勢,因此裝甲部隊退化回一戰的步兵支援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