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面時延
用戶面時延定義為UEIP層與RAN邊緣節點IP層之間的數據包的單向傳輸時間。實際網路中LTE系統的用戶面時延主要包括處理時延、TTI長度以及幀調整。如圖1所示,表11-15基於圖1列出了LTE用戶面時延的構成。
表11-15 LTE用戶面時延列表
序號 | 描述 | 參考值(ms) | 備註 |
1 | UE處理時延 | 1 | |
2 | 幀調整 | 0.5 | |
3 | TTIforULDATAPACKET | 1 | |
4 | HARQ重傳 | 30%×5 | 以30%重傳為例,5ms為 幀調整時延 |
5 | eNB處理時延 | 1 | |
6 | S1-U傳輸時延 | 1~15 | |
7 | SGW處理時延 | 0.5 | |
總單向時延 | 6.5~20.5 |
控制面時延
控制面時延定義為從駐留狀態到激活狀態的遷移以及從睡眠狀態到激活狀態的遷移時間。表11-16給出了從LTE_IDLE狀態向LTE_ACTIVE狀態遷移的控制面流程,並對整個流程的時延進行了分析。
表11-17所給出的時延為實測結果,供參考。其中控制面時延按終端發出第一個RACHpreamble至終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complete完成記取;用戶面時延採用Ping包的方式測試。從測試結果來看,隨著無線環境的惡化,系統控制面時延和用戶面時延均逐漸增加;隨著ping包大小的增加,平均時延逐漸增大;與有預調度相比,無預調度時平均時延明顯增大。
表11-16 控制面時延列表
序號 | 描述 | 參考時延 (ms) | 備註 |
1 | RACH調度期間所需平均時延 | 5 | |
2 | RACH前導碼 | 1 | |
3 | 前導碼檢測、RA應答傳送時長 | 5 | |
4 | UE處理時長 | 2.5 | |
5 | RRCConnectionRequest信息傳送TTI | 1 | |
6 | HARQ重傳時長 | 30%×5 | 以30%重傳為例,5ms為幀調整時延 |
7 | eNB處理時長(Uu->S1-C) | 4 | |
8 | S1-C傳送時延 | 2~15 | |
9 | MME處理時長 | 15 | |
10 | S1-C傳送時長 | 2~15 | |
11 | eNB處理時長(S1-C->Uu) | 4 | |
12 | RRCConnectionSetup的傳送間隔 | 1.5 | |
13 | HARQ重傳時長 | 30%×5 | 以30%重傳為例,5ms為幀調整時延 |
14 | UE處理時長 | 3 | |
15 | RRCConnectionComplete信息傳送TTI | 1 | |
16 | HARQ重傳時長 | 30%×5 | |
17 | 總計 | 51.5~77.5 |
表11-17 實際測試時延
時延類型 | 小區近點 | 小區中點 | 小區遠點 | |
控制面業務接入時延/ms | 83 | 82 | 84 | |
用戶面時延 (NonGBR)/ms | 預調度,1500byte | 14 | 15 | 24 |
非預調度,1500byte | 27 | 28 | 51 |
(續)
時延類型 | 小區近點 | 小區中點 | 小區遠點 | |
控制面業務接入時延/ms | 83 | 82 | 84 | |
用戶面時延 (NonGBR)/ms | 預調度,32byte | 12 | 13 | 11 |
非預調度,32byte | 21 | 21 | 26 | |
用戶面時延 (GBR)/ms | 預調度,1500byte | 14 | 15 | 22 |
非預調度,1500byte | 29 | 28 | 33 | |
用戶面時延 (GBR)/ms | 預調度,32byte | 12 | 12 | 12 |
非預調度,32byte | 21 | 20 |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