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也因此成為研究動物的適應輻射和進化趨同的重要地區,並被稱為“活化石的博物館”。
需要說明的是,動物學家描述的第一隻有袋類動物並不是在大洋洲,而是在南美洲的巴西。除了大洋洲外,美洲也有少數地區發現有袋類動物,共有70多種。它們的起源又如何解釋呢?有人認為它們是由於一些偶然的機會,使體型較小的、過樹棲生活的有袋類動物的祖先,藉助於大樹的樹幹或其他物體漂洋過海來到美洲,由於這裡天敵也相對較少,因此得到生存和繁衍。不過,這種“漂移”學說是否正確還有待考證或完善。
現生的有袋目動物共有237種左右,分為負鼠科、袋鼬科、袋鼴科、袋狸科、新袋鼠科、袋貂科、袋熊科、袋鼠科等十多個科,其中新袋鼠科的分布局限於南美洲的部分地區,負鼠科分布於南美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區,其餘均分布於大洋洲。
在有袋類動物中,袋鼠是最出名、最逗人喜愛的珍獸,它的形象出現在澳大利亞的國徽上,以致於幾乎成了澳大利亞的同義詞。關於它的英文名字的由來,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說在18世紀,英國的一個航海家率領船隊第一次來到大洋洲,當他們看到這種前腿短、腿長的怪獸時,感到非常驚異,就問當地的土著居民怎樣稱呼這種動物,土人回答:“康格魯”。於是,“康格魯”便成了袋鼠的英文名字,並沿用至今。可是人們後來才弄明白,原來“堪加魯”在當地土語中是“不知道”的意思。
袋鼠科是有袋類的典型動物,共約有52種,分布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紐幾內亞及附近若乾島嶼,並被引入到紐西蘭,大多數種類陸棲,只有樹袋鼠樹棲。生活於森林灌叢地帶的灰大袋鼠和生活於草原地帶的赤大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動物,也是袋鼠科的代表種類,它們的身長約為1.5米,尾長約為1.2米,體重70—90公斤,相貌奇特,若人喜愛。它們的頭小,耳大,眼睛也很大。適應於跳躍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來摟取食物,後肢強大,趾有合併現象,一步可跳5米遠,時速可達40—65公里。尾長大,為棲息時的支撐器官和跳躍時的平衡器。
夜行性,白天隱藏在草窩中或淺洞中。喜歡集小群活動,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每年繁殖一次,每胎產1—2仔,孕期約為33天。
自從歐洲人在1788年移民到澳大利亞,又引進了許多新的動物,很多種有袋類動物的原始生活狀態被破壞了,受種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已有6種小型袋鼠滅絕。由於人類經濟活動影響的加劇,對今後有袋類的生存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目前有袋目中共有約17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7種被列入附錄II.對現生的有袋類動物如果不嚴加保護,這個在獸類演化上十分獨特,具有重要學術意義的類群,終將隨著人類經濟活動的進一步增加,而迅速地減少或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