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0007陪葬坑位於秦始皇帝陵外城垣東北角以北900餘米處,距封土北邊沿直線距離3000米,總面積為978平方米(實際發掘面積為808.92平方米),是一個平面呈“F”形的地下坑道式土木建築結構的陪葬坑。該坑依其形制可以分為三個區域。I區位於陪葬坑北部,是一條東西向的“一”字形過洞,其南北兩側分別築有夯土二層台。Ⅱ區位於陪葬坑的南部居中,由斜坡道、南北向過洞、廂房以及壁龕四部分組成,平面略顯“凸”字形。斜坡道位於Ⅱ區最南端,在斜坡道北端,也就是南北向過}同的南端,向東突出一片區域,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廂房。在過洞兩邊夯土二層台上部,建有形制相同的11個壁龕,這是Ⅱ區結構的特殊之處。Ⅲ區位於陪葬坑的東部,是一條南北向的“一”字形過洞,東、西及南側分別築有夯土二層台,其坑底深度因為地表高差不同而有所差異。
經過發掘,該坑出土了青銅水禽、陶俑、銀質義甲和青銅小件等珍貴文物,是近幾年秦始皇帝陵區內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其中青銅水禽置放於I區和Ⅲ區,陶俑被置放於Ⅱ區,在空間上形成了水禽與人的分隔。和其他陪葬坑一樣,該陪葬坑也是秦始皇帝陵外藏系統的構成部分,其性質屬於中央政府或皇宮管理的官署機構,其功能就是為皇帝的靈魂提供娛樂服務,即通過音樂家演奏弦樂和擊打樂,以節奏分明的曲調馴化水禽,使之能夠隨著樂曲的變化起舞悅人。
由於該陪葬坑位於古魚池南岸,因此在周邊環境的營造上借用了魚池水面,建造出河流、池岸的模擬體,突出水禽生活嬉戲的場景。陪葬坑內I區和Ⅲ區處於同一水平面且直角通連,底部造成流動的象徵性河道,河道兩側是供水禽棲息的河岸,河岸兩側有夯土二層台,台上鋪有木板,青銅水禽在木板上或站或立。象徵性的河流水岸,姿態各異的青銅水禽,塑造了一幅生動的群禽嬉戲圖,使得靜止的陪葬坑有了動態的美感。
與青銅水禽的流水環境相比,置放陶俑的Ⅱ區就有所不同。Ⅱ區過道底部高於置放水禽的河岸,高差0.4米。Ⅱ區的壁龕設計在秦始皇帝陵區陪葬坑中尚屬首次發現,這些壁龕高於過洞1.52米,總計11個,基本上東西對稱。發現的15件陶俑中的11個應該是被放置在這些壁龕中的,且每件陶俑占據一座壁龕。壁龕在建築時於龕底鋪設南北向的鋪地木,三個內側壁面壘砌有廂板木,最後在壁龕上部再鋪蓋棚木用以封頂。這些充分展示了水禽和陶俑生活環境上的差異,即水禽是生活在臨水的環境中,而陶俑生活在陸地室內。但Ⅱ區過道與其北側東西向的象徵性河道直角相通,這又顯示出青銅水禽與陶俑有一定的關係。
青銅水禽能和陶俑置放在一起,說明它們與人之間有一種和諧親善的關係。陪葬坑內出土的銀質義甲、青銅棒分別為演奏秦箏(瑟)的義甲和擊築的工具,出土的骨質弦柱應該是箏(瑟)、築一類張弦樂器上的配件,這些均表明陶俑“可能是執掌一定的樂器,以音樂來馴化水禽”的樂器演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