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埃德加·胡佛

J·埃德加·胡佛

Cheryl Kaitlyn Jordan

基本信息

◎譯 名 J·埃德加·胡佛
◎片 名 J Edgar
◎年 代 2011
◎國 家 美國
◎類 別 劇情/犯罪/傳記/歷史
◎語 言 英語

◎IMDB評分 7.0/10 (12,469 users)
◎片 長 2h 17m
◎導 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
◎主 演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Leonardo DiCaprio ....J. Edgar Hoover
艾米·漢莫 Armie Hammer ....Clyde Tolson
娜奧米·沃茨 Naomi Watts ....Helen Gandy
朱迪·丹奇 Judi Dench ....Anna Marie Hoover
喬什·漢彌爾頓 Josh Hamilton ....Robert Irwin
傑弗瑞·佩爾森 Geoffrey Pierson ....Mitchell Palmer
Cheryl Lawson ....Roberta Dixon Palmer
Kaitlyn Dever ....Palmer's Daughter
Brady Matthews ....Inspector
岡納·賴特 gunner Wright ....Dwight Eisenhower
David A. Cooper ....Franklin Roosevelt
愛德·維斯特維克 Ed Westwick ....Agent Smith
Kelly Lester ....Head Secretary
Jack Donner ....Dickerson N. Hoover Sr.
Dylan Burns ....Hoover as a Child
Jordan Bridges ....Labor Dept. Lawyer
Jack Axelrod ....Caminetti
傑西卡·赫特 Jessica Hecht ....Emma Goldman
Josh Stamberg ....Agent Stokes
Michael James Faradie ....Bureau Agent (1919)
克里斯蒂安·克萊門松 Christian Clemenson ....Inspector Schell
Billy Smith ....Secret Service Officer
麥可·拉代 Michael Rady ....Agent Jones
Ken Howard ....Harlan Fiske Stone
Scot Carlisle ....Agent Williams

簡介

影片改編自美國FBI傳奇人物J·埃德加·胡佛的故事。1924年,年僅29歲的J·埃德加·胡佛被法務部長提升成為調查局主管。胡佛將“徹底杜絕犯罪行為”作為目標,立即對調查局漏洞百出的體制進行了調整改革,一口氣辭掉了上百名特工,並規定只有受過大學教育並具備執法經驗的人才有機會得到這份工作。隨後,他成立FBI犯罪實驗室,並改名調查局為聯邦調查局。1950年,他還建立了大名鼎鼎的十大通緝犯名單。據悉,胡佛在任職期間曾利用不法手段收集對手罪證,獲得諸多政治權力。在他去世前,關於他是“同性戀加異裝癖”的傳聞更是為這位強硬執法者的閱歷,平添了幾分傳奇色彩。
大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在《來世》(hereafter)後將執導新片,講述掌管美國聯邦調查局(FBI)長達50年之久的局長——埃德加·胡佛的故事。
埃德加·胡佛在美國政壇上是一個傳奇人物,1924年他被任命為美國調查局的局長,1935年借迪林傑案件的機會(參見影片《公敵》)他把調查局改組成為“聯邦調查局”,從而開始長達半個世紀的FBI“掌權人”的生涯,直到1972年以77歲高齡去世。
胡佛曾是美國歷史上最有權勢的人物,也是最富爭議的人物,他在任的近50年裡,美國換了8位總統,沒有一個總統敢解僱他,因為胡佛知道很多秘密,這對總統來說是最大的恐嚇。
儘管被人們稱為“犯罪鬥士”,胡佛也由於曾不擇手段的調查和迫害激進人士而臭名昭著,另外還有很多關於他的傳記著作認為他是一個沒有“出櫃”的同性戀和異裝癖者。
負責這部傳記片劇本創作的是憑藉《米爾克》(Milk)獲得奧斯卡獎的編劇達斯汀·蘭斯·布萊克(Dustin Lance Black)。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將和製片人布萊恩·格雷澤(Brian Grazer)、導演朗·霍華德(Ron Howard)的Imagine娛樂公司合作拍攝這部胡佛傳記片,而華納兄弟公司有望發行此片,華納和胡佛也打過交道,1959年華納拍攝電影《聯邦調查局》(The FBI Story)時曾邀請胡佛擔當顧問。

幕後製作

傳奇人物的傳記片
胡佛曾經是美國歷史上最有權力的人物,也曾經是呼風喚雨的人。在29歲的時候,他就成為了法務部調查局主管,並將其建立為聯邦調查局,這就是大名鼎鼎的FBI。拍攝這么一個聲名顯赫的人物,對於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來說,並不是一件簡單輕巧的事情,因為如果劇本不是那么給力的話,他很會容易地把胡佛拍成一個片面、做作、沒有生氣的簡單形象。
對於劇本中的胡佛的形象,伊斯特伍德說:“布萊克塑造了一個非常成功的人物的形象,他很複雜、很糾葛。這是一個豐滿人物形象的基礎。然後布萊克撰寫的胡佛身處在一個變革和衝突不斷的環境中,這就為人物營造了一個很好的舞台。胡佛是一個很有故事和內容可供挖掘的人,他的性取向只是這種複雜的一個最不重要的方面。他很聰明,不論這種聰明才智是不是被他用在了正確的地方,不可否認他是一個聰明人,他總能讓自己處在正確的位置上,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從這種角度來說,這會是一部很有看點和戲劇性的傳記片。”影片的編劇布萊克也不想簡單化人物的經歷,這位撰寫了《米爾克》的年輕的同性戀編劇說:“我想寫胡佛的故事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個同性戀,更重要的是他的時代和生平讓我很感興趣。他和米爾克一樣,是一個時代的代表人物。通過他的故事,我們能更明白時代的內容和意義。所以,雖然這是一部傳記片,但更是一部講述一個特殊時代里的特殊位置上的人的選擇的電影。如果要我來說,我更願意把他看成是一部講述一個人一生故事的劇情片。”
胡佛的性取向
和達斯汀·蘭斯·布萊克的上一部作品《米爾克》類似,《胡佛》的主角胡佛先生在去世前傳出了諸多諸如“他是個同性戀”、“是個異裝癖”之類的緋聞。不過在伊斯特伍德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的眼中,他是不是個同性戀,這一點都不重要。而這部影片,更不是一部同性戀電影。
伊斯特伍德說:“我聽說過很多關於胡佛是個同性戀的傳聞,這些謠言很多都是無中生有的,僅僅是因為胡佛一輩子沒結婚,就有人說他是同性戀。其實,這是時代造成的誤解。在1940年代,一個男人如果不結婚,那就有人會覺得他有問題。而且,胡佛在FBI里卻有一個常年的合作夥伴,一個叫做克萊德·托爾森、一輩子沒結婚的人。很多人會覺得這兩個男人之間肯定會有點故事。如果按照這種角度來寫劇本的話,這可以寫出來一個很不錯、或者說很偉大的愛情故事,一個同性戀的故事。不過,這並不是一部講述兩個同性戀男人的故事的電影,而是一部講述一個人是怎么影響社會、ZF和環境的電影。我的意思是說,在電影中,我才不關心他是不是同性戀呢。”在片中扮演胡佛的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也對胡佛的性取向沒有什麼興趣,他說:“這部電影講述的是胡佛的故事,重點在他的工作和對美國社會的影響,以及圍繞在這個人周圍的爭議。而他的個人生活、性取向或者是為什麼不結婚,都不是這部電影的重點。如果我是一個喜歡賭博的人,那我才不會和別人就胡佛是不是同性戀這個事情打賭呢,那些都是傳聞和謠言,沒必要那么較真。他是不是同性戀,對於這部電影而言,一點都不重要。”
一個難演的角色
影片中有很多大牌演員,但是這其中最令人期待的還是扮演胡佛的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因為在影片中,迪卡普里奧要把胡佛從青年時代一直扮演到老年時代。這樣的時間跨度,顯然是很難演的。迪卡普里奧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鍛鍊自己的機會,而我也很希望能扮演這種時間跨度巨大、內心世界豐富、人際關係複雜的角色。而且影片的台詞撰寫得極為有內涵,每一句話幾乎都是有所指的。我厭煩了在鏡頭前扮演那種只需要你機械地說出自己的台詞的角色,現在更傾向於那些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形象。《胡佛》給我提供了這么一個難得的機會,我自然不會放過它。要演好胡佛這個角色的確挺不容易,因為這個人物太複雜,內心活動太多,而且伊斯特伍德給我安排的心理戲也很多。不過,我還是很欣喜能得到這個角色,因為我扮演的不是別人,而是連我自己都很崇拜的胡佛。他是建立了FBI,插手了越戰,調查了馬丁·路德·金和甘迺迪的遇刺案等等影響美國歷史的大事的人。光是這點就讓我很興奮了。”
除了角色本身的複雜外,胡佛的難以扮演還在於伊斯特伍德對角色所傾注的情感和投射。通常之下,伊斯特伍德在影片開拍前會自己去研究人物。對於本片也不例外。布萊克交給他成稿的劇本之後,他又找來了很多有關胡佛的著作和資料一一研究。伊斯特伍德說:“我找了很多資料、走訪了很多曾經和胡佛一起工作過的人,目的就是為了把這個人物塑造得更為有血有肉一點。因為這是個歷史人物,在歷史事件上沒有太多的戲劇性,但是在生活、信仰和其他方面,卻有很大的塑造形象的空間。而人物,也就是由這些瑣碎的細節穿綴起來、變得豐滿的。這種豐富和複雜,給迪卡普里奧的表演帶來了不小的難度。不過,他做得很出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