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義
取巴西(Brazil)、南非(South Africa)、印度(India)、中國(China)四國首英文字母剛好組成英文單詞:BASIC(基礎),也喻指中國、印度、巴西、南非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開發中國家。
而“金磚四國”(BRIC)則是指: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
“基礎四國”(BASIC)和“金磚四國”(BRIC)兩者在成員和含義上,都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因此,說“基礎四國”的別稱是“金磚四國”是完全錯誤的。
背景
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之下,“金磚四國”(中國、巴西、印度、俄羅斯,由四國首個英文字母名可組合成BRICS而出名),曾一度成為媒體熱議的焦點。在兩次G20金融峰會(倫敦G20峰會、匹茲堡G20峰會)前後,在國際金融秩序改革議題上,“金磚四國”多次舉行四國財長會議,協調立場、表達訴求、對抗歐美;在 IMF與世界銀行的改革、開發中國家在IMF投票權、金融領域的監督與管理等各方面,共同發出了一致聲音,以此代表新興經濟體,從歐美已開發國家那裡爭取更大的話語權。“金磚四國”以合作夥伴的身份參加國際金融秩序的討論,這本身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預示著未來國際政治經濟體系中的新模式。
2009年11月,面對氣候變化這個全球議題,中國、印度、巴西與南非四個最主要的開發中國家走到了一起,首度攜手“嶄新亮相”。11月26日—27日,在哥本哈根大會開幕前夕,印度、巴西、南非代表曾齊聚北京,共商這次氣候大會上的基本立場,四國就開始被冠以“基礎四國”。
四國在發布會上一致認為,氣候變化談判應該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巴厘路線圖》的框架下進行。但到目前(2009年12月末)為止,已開發國家還沒有準備採取足夠的行動,減排力度不大,承諾的資金也遠低於開發中國家的需求和期待。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在會上稱,中國儘管有1.5億貧困人口,但還是宣布了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下降40%-45%的目標,並建立了碳指標的國內考核和監控體系。
發展歷程
從2007年的巴厘島氣候大會(COP13)開始,四國之間就開始了就氣候議題的磋商。
2009年12月15日,“基礎四國”部長首次召開聯合新聞發布會,就“單軌”與“雙軌”等原則重申立場,引起媒體的高度關注。
2009年12月16日,“基礎四國”再次聯合迫使不正常的“丹麥文本”撤出了談判程式。
2010年坎昆氣候大會前,“基礎四國”召開了第五次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就坎昆會議的形勢進行了磋商,並支持在坎昆氣候大會上達成建立新的氣候基金,兌現對開發中國家提供資金的短期承諾。
2011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基礎四國”第九次氣候變化部長級磋商會議在北京舉行,就德班會議前景和談判中的重大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
2011年12月3日,由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組成的基礎四國在德班氣候大會期間共同發布一篇題為《公平獲取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報告。報告為如何分配剩餘的大氣空間以及如何分配發展時間及資源提供了可操作建議。
2011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基礎四國”第九次氣候變化部長級磋商會議在北京舉行。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率團與會,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李燕端出席會議。巴西、南非、印度的相關主管官員與會。會議將就年底德班會議前景和談判中的重大問題深入交換意見。 2011年10月31日,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主持例行記者會時表示,南非德班氣候變化會議召開在即,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確定、延續京都議定書,已開發國家應對於第二承諾期作出明確指標承諾,這是德班會議取得成功的關鍵。
影響
2009 年12月15日,“基礎四國”部長首次召開聯合新聞發布會,就“單軌”與“雙軌”等原則重申立場。12月16日,“基礎四國”再次聯合向大會主席發難,迫使節外生枝的“丹麥文本”撤出了正常的談判程式。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基礎四國”的出現,再次讓已開發國家看到了開發中國家“抱團反擊”的中堅力量。當然,“基礎四國”還只是在四國在氣候議題的臨時磋商機制,建立類似G7、G20這樣定期的磋商機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基礎四國”共同利益的多少與強烈程度。
從“金磚四國”到“基礎四國”的歷程,表明了在不同的全球議題上,利益會因此重新“分化重組”,也再次驗證了國際關係的一個至理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2009 年12月23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拉津德帕喬里表示,由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組成的“基礎四國”成為哥本哈根會議上一股重要力量,他們可能會引領未來的氣候談判道路。帕喬里在新德里表示:“一個重要的政治現象就是巴西、南非、印度和中國這一集團的崛起。毫無疑問,在墨西哥會議結束前,任何協定都需要考慮進‘基礎四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