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45年,德國的軍工體系已經不堪承受繁雜的型號生產任務,開始研製E系列標準化車族,力圖在負重輪、車體、炮塔、引擎等方面做到統一規格,方便生產與後期維護。E-75便是其中的一個項目,計畫代替PzKpfw.VIB"虎王“重型坦克。在一些西方資料中,E-75有時也被稱為虎3。這種說法並不正確,E系列中並沒有E-90這個編號。但實際上這只是德國人末期的一種想法,從來沒有任何一款E系列坦克走出生產線
基本介紹
E-75重75~80噸,其車體大小,裝甲配置都與E-50基本相同(不過E-75由於較重,其車體每側有8個負重輪,而E-50隻有6個)。E-75真正與E-50有較大不同的是其炮塔 火炮配置及更為強力的發動機上。西方網站上的E-75正式量產型模型圖片,現在大家明白了吧,其實E-75正式量產型採用的並不是E-50那樣的小炮塔,而是與虎王后期型相類似的大型帶尾艙炮塔(這種虎王后期型大家應該沒見過,它原預計於1945年夏生產,不過由於德國的戰敗而沒有投產。西方資料中把這種虎王稱為虎王坦克1945年7月生產型。其實它也就是國內資料《兵器》中提到的那種經過了20多項技術改進的新型虎王,其炮塔和發動機艙細節與標準型虎王有所不同,它是E-75正式入役前的過渡產品)。其實E-75採用這種炮塔是有其原因的,大家看看它那長長的火炮,是不是很奇特,這是德國人為E-75裝配的88毫米L100火炮,其身管倍徑高達100!!這種超級火炮的威力遠遠超過了虎王坦克上著名的88毫米L71,但它的后座力也非常巨大,為了給這種超級火炮留下足夠的空間以及出於炮塔配平的需要(蘇聯重型坦克的龜殼狀炮塔是前重後輕,這樣當它們處於斜坡上時,將由於重力的影響使火炮自然滑向低處,結果將無法攻擊側面的目標,E-75則沒有這種麻煩)。E-75採用了這種大型帶尾艙炮塔。
具體戰鬥性能
E-75可以採用3種火炮,88毫米L100 105毫米L68 128毫米L55。其中前兩種火炮也是虎王升級計畫中的換代火炮,其理論上威力不僅遠超舊式虎王的88毫米L71,也大大強過了老鼠上的128毫米L55和E-100上的150毫米L38 。其強大的火力足以有效制服戰爭末期出現的盟軍各種新式坦克,實際上也已經遠遠超出了可能的需要。 然而,正如戰後壓根不再有國家發展如此大倍徑火炮一樣,該火炮的實際效能非常值得懷疑,過長的身管將不可避免的導致身管彎曲,嚴重影響射擊精度,現代的應對方法是身管熱護套和計算機火控的補償,而當時顯然做不到,結果必然和88L71一樣,通過層套來加強強度。 另一方面,既沒有足夠有色金屬原料來生產高質量高膛壓炮鋼,炮膛生產技術又不夠先進的問題也同樣不得不依靠加厚膛壁來解決。為了吸收火藥力才不得不不斷地加大倍徑。 綜合的結果就是火炮超重,以至於口徑不過是88毫米的火炮將可能比150mm火炮還要重和巨大。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結果就是付出了巨大的成本換得了少量的收益。與德國相比,英美僅僅通過改進彈藥結構和進一步加大膛壓就直接達到了同樣的水平,可以說資源和技術水平的限制始終限制著德國火炮。考慮到德國後期在原材料和工業生產能力上的捉襟見肘,還去強行發展這種極端的火炮可以說非常的不明智。另外,後期型E-75坦克上的彈藥將準備換用可燃/半可燃式藥筒,當然由於技術尚不成熟無疾而終,和坦克一樣純粹的紙面幻想。(這是今天主戰坦克的標準配備,其實,它們也是二戰中的德國最先發明的 )E-75車體的各種裝甲厚度與虎王相同,其側裝甲與虎王完全相同。也是80毫米/75度。但明顯強化了車體正面裝甲。E-75車體前裝甲雖與虎王一樣也是150毫米,但它將裝甲傾角由虎王的40度壓低到30度,同時取消了虎王車體正面的機槍射擊口(坦克裝甲設計最忌的就是在前裝甲上開洞,E-75這么做提高了前裝甲的強度)。經過這兩項改進後的E-75正面車體防禦力不僅超過了虎王,其實也超過了比它更重的E-100(E-100的車體正面裝甲為150毫米/45度)。E-75的炮塔前甲初期為180毫米,與虎王一樣,但德國人為它留下了提升空間,E-75的車體由於取消了傳動軸,加上行走部分進行了簡化(每邊都比虎王少了一個負重輪),減輕了1噸多的重量,所以其車體重量與虎王相當或略輕。但的E-75整車重量卻比虎王重了10%(編輯者按:壓低前裝甲實際上是增加了大量垂直方向的厚度,其用料必然大幅度增加,所以E-75車體也不會比虎王輕)。除了換裝大威力火炮有一定增重外,E-75的炮塔前甲其實可以強化到250毫米(與獵虎一樣),而且後期型的E-75將可以換裝特種裝甲(其實這也就是今天坦克所用的複合裝甲的前身,德國人早在二戰期間就展開了這種先進裝甲的研製,並頗有所獲)應該說,強化後的E-75正面炮塔防禦力不僅超過了虎王,同樣也超過了比它更重的E-100(E-100的炮塔正面裝甲為215毫米,因為是弧形,所以實際厚度為240毫米。)E-75由於車體增重,其發動機採用的是先進的1200馬力渦輪增壓發動機HL234+型,不過由於德國渦輪增壓技術能力有限,又不能解決燃油直接噴射的可靠實用,該發動機同樣無疾而終,而即使僅800馬力的HL234也一樣故障重重不堪使用。但無論如何,紙面上強大的動力理論上足以使龐大的E-75以50千米/小時的車速在道路上賓士,不過考慮到德國始終無力解決大馬力傳動系統的實用性和可靠性,E-75的機動性和別的德國重型坦克一樣紙面上很美。E-75並不是虎王的簡單加強型,它吸收了二戰末期德國在坦克開發上苦心研究所得的大量高新技術。從紙面上來說,是一種綜合性能相當平衡優秀的重型坦克。 然而幻想中就是幻想,殘酷的現實證明它和E-50一道,以及德國大部分裝甲車輛一樣,都是坦克發展潮流中的畸形兒,還沒出生就被淘汰。
技術創新
E-75 基本型虎王(括弧內為虎王)火炮: 88毫米L100/105毫米L68 ( 88毫米L71)彈藥: 可燃/半可燃式藥筒彈藥 (普通鋼製彈殼彈藥)裝甲: 特種裝甲(後期) (普通鋼裝甲)火炮測距儀:有 (無)火炮穩定器: 有 (無)夜戰設備 : “食雀鷹”FG1250型 (無)發動機 : 1200馬力渦輪增壓發動機 (700馬力)從二戰中期開始,德軍戰車為了追求全面的戰鬥性能而使車重結結攀升。超重的車體給德軍帶來了數不盡的麻煩。不過事情總是兩面的,這些數不盡的麻煩也使德軍對重型車輛技術下了一番苦心加以研究,只要肯付出,那就總是會有回報的。到了E系列問世,德國終於完全突破了困撓其重型坦克發展的兩個技術瓶頸——高功率坦克發動機和可靠的傳動系統。對比戰後蘇聯那些傳動系和動力系毛病不斷的IS-3 IS-4 IS-7,應該說德國人的苦心還是值得的。雖說長得很像虎王,但E-75實際上卻是全新的一款戰車,同時它也擁有E系列戰車中最強的戰鬥性能。實際上無論是1200馬力的燃油噴射渦輪增壓發動機,還是88毫米100倍身管超長倍徑火炮,都只存在於德國技術人員的計畫之中,以當時的工業能力不可能造出能用於戰場的實際武器,在戰爭結束30年後的70年代末才出現類似的實物。加上戰爭後期德國坦克重型化走火入魔,重達75噸以上的E-75也是其中的狂想典範之一,比戰後任何投入使用的坦克都要重得多,而當時無論是德國還是其他任何工業強國都無法有效解決傳動問題等因坦克過重而導致的眾多可靠性缺陷,這也是戰後重型坦克逐步被由中型坦克發展而來的主戰坦克淘汰的根本原因,甚至是現代坦克也難以做到大噸位的同時兼顧機動性與戰場適應性。因此無論其紙面性能看上去有多美,E-75和納粹其他眾多幻想中的決戰武器一樣,終究是不可能實現的狂想罷了,即便是造出實際樣車,也絕不可能達到計畫中的性能,並且必然會繼承德國坦克可靠性差的致命缺陷,如大而無用反而成為部隊與後勤的累贅的虎王坦克一樣,更大更重的E-75在戰場上顯然更難以發揮理想中的作用。E-75的性能數據(估計)。戰鬥全重:75~80噸發動機型號: HL234+ 1200馬力武器裝備:88mm L/100 105mm L/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