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anoramphus屬

Cyanoramphus屬,黃額鸚鵡,分布在紐西蘭本島的南島和北島上,及其附近鄰近的島嶼上。

黃額鸚鵡

dd

中 文 名:黃額鸚鵡

英 文 名: Yellow-fronted Kakariki
拉丁學名: Cyanoramphus auriceps
地理分布 分布在紐西蘭本島的南島和北島上,及其附近鄰近的島嶼上。

瀕危狀態

繁殖方式 卵生
與紅額鸚鵡一樣,容易繁殖,繁殖欲望很高,4個月即成熟,但在一歲前不要讓牠們繁殖,整年皆可繁殖,一窩可多至4-12顆卵,通常只有5、6顆,孵化期19-20天,羽毛長成約35天,在幼鳥獨立時,母鳥即開準備下一窩,不要讓母鳥過度繁殖,幼鳥應不宜太晚移出巢外,否則親鳥有可能攻擊幼鳥。

食性 天然食物包含了嫩芽、漿果、花瓣、種子、昆蟲等

黃額鸚鵡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除了頭部黃色的羽毛外,與紅額鸚鵡並無外表上的差別,有些分布地區與紅額鸚鵡重疊,體型則較小,共有2種亞種,在野外有時會與紅額鸚鵡雜交,其後代的頭部顏色會呈橘黃色。 
人工飼養的黃額鸚鵡不會吵雜,很快的就能適應環境及主人,啃咬力小,不過有可能發生原因不明的突然性死亡,提供混合種子、小米、榖物、蔬果等食物,也可使用礦物質與維他命的添加劑,在春天和秋天時維他命C 的提供需增加,儘量不要讓它們過早繁殖,安靜溫和的個性與適中的體型適合當居家寵物。
體形尺寸 23cm~25cm

習性 在紐西蘭本島上主要棲息在山地的茂密森林內,一般來說,棲息地的海拔均較紅額鸚鵡高,也比較喜愛在灌木叢中活動,較少出現在紅額鸚鵡喜愛的開闊地區,通常成對或一小群一起活動,不像紅額鸚鵡喜歡在地上覓食、活動,它們則是較愛待在樹上,天然食物包含了嫩芽、漿果、花瓣、種子、昆蟲等,它們似乎比紅額鸚鵡更需要食用昆蟲,繁殖行為同於紅額鸚鵡,10-12月時繁殖,一窩5-9顆蛋

紅額鸚鵡

dd

中 文 名: 紅額鸚鵡
英 文 名: Red-fronted parakeet
拉丁學名: Cyanoramphus novaezelandiae
地理分布 紐西蘭的南島與北島及周圍的一些小島

瀕危狀態
繁殖方式 卵生
繁殖成功率很高,約5個月即有生殖能力,但建議在完全成熟時(約1歲大時)再讓它們繁殖,一對成熟的成鳥通常繁殖的欲望很高,全年都可繁殖,一年可生好幾窩,一窩可產4-9顆蛋,通常為5顆,孵化期19-20天,羽毛長成約35天,在幼鳥尚未離巢時,母鳥可能繼續生第2窩甚至第3窩,不建議連續不停的繁殖,如果發生最好將幼鳥抓出巢手養 ,以減輕親鳥的負擔。

紅額鸚鵡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紅額鸚鵡在市面上的價格較低,也有一些變種,除了合理的價位,安靜與容易繁殖也是它們的優點,可惜容易發生不明原因的死亡,幼鳥也有此情形;它們不太怕人,很快的就能信任主人,約有8種亞種,可惜2種已經絕種,市面上已有多種變種-黃化、派落等。
在歐洲移民還未到達紐西蘭時,它的數量很多,現在有些亞種的數量只剩數千隻甚至數百隻,而如今世界上的數量可能超過一萬五千隻,但常與黃額鸚鵡(Yellow-fronted Kakariki)混種,所以有部分不是純種的紅額鸚鵡,並不確定是否為華盛頓公約附錄I 一級保護種類,有些資料是有註明為一級保護,有些沒有。
紅額鸚鵡飼養難度不高,價位合理,並有著安靜穩定的性格,是不錯的寵物鳥選擇,也是成對飼養繁殖的不錯鳥種,建議非繁殖期可提供較寬敞的籠舍來供其活動,餵食上與一般澳洲長尾鸚鵡相去不遠,日常的混合種子餵食與定期蔬果提供。
體形尺寸 26cm~32cm
習性 在紐西蘭,它們的數量已不多,紐西蘭周圍海島的數量比紐西蘭本島多,主要棲息在本島的森林及周圍小島內的開闊灌木叢與草地上,偏好在森林邊緣地帶與開闊的地區活動,繁殖期外的時間常常成對或一小群在樹上或灌木叢中活動,經常在地上或靠近地上的地方覓食,有時群集在有泉水或水塘旁飲水洗浴;繁殖季節主要在10 至12月,但全年均可繁殖,築巢於樹洞中,在樹木較稀少的紐西蘭鄰近島嶼的族群在樹洞不足的情況下會築巢在岩石裂縫與地洞內,一窩約產5顆卵。
叫聲描述 叫聲聽起來很像羊的叫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