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層開發
業務邏輯層(Business Logic Layer)
三層結構為:
1.表示層(USL - User Show Layer):主要表示WEB方式,也可以表示成WINFORM方式。如果邏輯層相當強大和完善,無論表現層如何定義和更改,邏輯層都能完善地提供服務。
2.業務邏輯層(BLL):主要是針對具體的問題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對數據層的操作,對數據業務邏輯處理。如果說數據層是積木,那邏輯層就是對這些積木的搭建。
3.數據訪問層(DAL - Data Access Layer):主要是對原始數據(資料庫或者文本檔案等存放數據的形式)的操作層,而不是指原始數據,也就是說,是對數據的操作,而不是資料庫,具體為業務邏輯層或表示層提供數據服務。
作用
業務邏輯層的作用:
業務邏輯層(Business Logic Layer)無疑是系統架構中體現核心價值的部分。它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業務規則的制定、業務流程的實現等與業務需求有關的系統設計,也即是說它是與系統所應對的領域(Domain)邏輯有關,很多時候,也將業務邏輯層稱為領域層。例如Martin Fowler在《Patterns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一書中,將整個架構分為三個主要的層:表示層、領域層和數據源層。作為領域驅動設計的先驅Eric Evans,對業務邏輯層作了更細緻地劃分,細分為套用層與領域層,通過分層進一步將領域邏輯與領域邏輯的解決方案分離。
業務邏輯層在體系架構中的位置很關鍵,它處於數據訪問層與表示層中間,起到了數據交換中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於層是一種弱耦合結構,層與層之間的依賴是向下的,底層對於上層而言是“無知”的,改變上層的設計對於其調用的底層而言沒有任何影響。如果在分層設計時,遵循了面向接口設計的思想,那么這種向下的依賴也應該是一種弱依賴關係。因而在不改變接口定義的前提下,理想的分層式架構,應該是一個支持可抽取、可替換的“抽屜”式架構。正因為如此,業務邏輯層的設計對於一個支持可擴展的架構尤為關鍵,因為它扮演了兩個不同的角色。對於數據訪問層而言,它是調用者;對於表示層而言,它卻是被調用者。依賴與被依賴的關係都糾結在業務邏輯層上,如何實現依賴關係的解耦,則是除了實現業務邏輯之外留給設計師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