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併發症

既往認為,B肝病毒(HBV)具有“嗜肝特性”,只能在人體的肝臟細胞中繁殖複製。近年來,隨著檢測手段的進步,發現HBV還可以侵犯人體肝臟以外的其他組織和器官,並在相應的組織細胞中複製,病毒的去氧核糖核酸基因還能整合到肝外組織細胞中去,引起一系列的病理變化而發生多系統、多器官的病變。

簡介

乙型病毒性肝炎為全身感染性疾病,各系統均可發生併發症。慢性活動性肝炎更可出現多器官損害。

酒精肝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首先,酒精肝的形成是與飲酒量有很大的關係的。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酒精所造成的肝損傷是有閾值效應的,即達到一定飲酒量或飲酒年限,就會大大增加肝損害風險。

其次,形成酒精肝還與人的性別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女性對酒精介導的肝毒性更敏感,與男性相比,更小劑量和更短的飲酒期限就可能出現更重的酒精性肝病。飲用同等量的酒精飲料,男女血液中酒精水平明顯有差異。

最後,酒精肝的形成原因還包括肝炎病毒的侵害,肝炎病毒感染對肝臟損害有很大的破壞作用。如果已經查出酒精肝的人們再在肝炎病毒感染基礎上飲酒,是會加速酒精肝的嚴重性的。

症狀

1、消化道症狀:如食慾減退、厭油膩、噁心、嘔吐、腹脹、溏便或便秘等。

2、疲乏無力:是B型肝炎最常見的症狀。輕者工作效率下降,懶惰,重者全身疲乏無力、雙腿沉重。

3、黃疸:黃疸是急性黃疸型肝炎的突出表現。先見於鞏膜,爾後皮膚出現黃染,一般2-3周逐漸消退。

4、肝區痛:肝區痛是B型肝炎的常見症狀之一,自覺右上腹或右季肋部持續性脹痛。於活動、久坐後加重,臥床休息後可緩解。右側臥加重,左調臥可減輕。個別病人可發生針刺樣或牽拉樣疼痛。

5、肝腫大:肝腫大約占60-95%,一般腫大程度不顯著。急性期肝腫大較輕,質地柔軟,隨著病程的進展,肝腫大遠漸增加、變硬。

6、脾腫大:B型肝炎病人有20-30%發生脾腫大。急性肝炎一般只輕度腫大,質地較軟,慢性肝炎脾腫大較急性肝炎多,腫大程度較顯著,質地較硬。

7、皮膚黝黑:有時可見蜘蛛痣、肝掌,多見於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8、腹水:重症肝炎,部分慢性活動性肝炎,可出現程度不等的腹水。輕者易被忽略,可藉助超音波檢查確診。重者形如蛙腹。

9、出血:急性重型肝炎和亞急性重型肝炎有廣泛的出血現象,如鼻衄、牙齦出血、皮膚疹斑,便血等。

10、昏迷:肝昏迷是肝功衰竭的一種表現,是肝臟疾病過程中極嚴重的症狀。肝昏迷主要發生於重症肝炎和肝硬化。

酒精肝患者的三大突出症狀

1.壓痛:壓痛是患者被醫生診斷時,將右手食指、中指指端放於腹壁逐漸深壓而發生疼痛。壓痛這種酒精肝症狀是患者在患病期間最為突出的症狀。臨床常見的壓痛點和壓痛部位有:闌尾點叉稱麥氏點,位於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的外1/3處,闌尾炎時此處有壓痛。

2.黃疸:黃疸又稱黃膽,俗稱黃病,是一種由於血清中膽紅素升高致使皮膚、黏膜和鞏膜發黃的症狀和體徵。通常情況下,人體的血液的膽紅素濃度高於2-3mg/dL(34-51)時,這些部份便會出現肉眼可辨別的顏色。黃疸也是酒精肝的突出症狀之一。

3.肝腫大:通常情況下,肝腫大一般和黃疸是並存的。酒精肝患者出現肝腫大的原因主要是由於酒精肝本身的形成原因導致。肝腫大是酒精肝引起的一種重要突出臨床症狀。

常見B肝併發症

關節炎

:受累關節常為單個,也可為多個,早呈對稱性,以肘、腕、膝關節為多見,疼痛並不劇烈,頗類似遊走性風濕性關節炎。

皮膚病變

以蕁麻疹最多見,其次是紅旗、斑丘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偶見紅斑性結節及猩紅熱樣疹。

以上病變多在急性肝炎症狀出現前數日至數周開始,亦即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潛伏期或病程早期,多見於年輕人。

心血管病變

如心肌炎、心包炎、結節性動脈周圍炎等。前二者可能為B肝病毒直接侵犯心血管而引起,後者則系免疫複合物沉積於小血管壁引起。

腎臟病變

比較多見。早期出現無症狀蛋白尿、血尿、甚至顆粒管型,病情多變且遷延難愈,逐漸發展為腎功能不全,也有自愈病例。

血液系統病變

主要是再生障礙性貧血與溶血性貧血。多見於兒童及及青年。

消化系統病變

早期胃腸黏膜出現炎性改變,故有上腹不適、噁心、嘔吐等症狀。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由於空腸內雙糖酶和鹼性磷酸酶(ALP)活性減少,不能耐受雙糖的攝入而常有腹瀉。部分病人因肝功嚴重損害或膽道淤阻不能充分排泌膽酸鹽而出現脂肪痢。

急性胰腺炎

多見急性水腫性胰腺炎,主要發生於重型肝炎病人,原因不明。非重型急性肝炎胰腺受累不明顯,僅出現短暫而輕度的糖尿病。

精神神經系統病變

神經系統受累以顱神經受累為常見,還可出現嗅覺、味覺障礙,聽覺喪失,前庭功能紊亂,三叉神經感覺障礙及顏面和舌咽神經受累。極㴽病例尚可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末梢神經炎及Guillain-Barre氏綜合症等。急性期病人常有短暫精神改變,如煩躁、易怒、失眠、多夢等,有些精神症狀在恢復期後仍可持續一段時間,極少數出現狂躁或高度抑鬱。

維生素缺乏症

慢性肝炎常有維生素D缺乏,並由此繼發鈣和磷的缺乏,導致骨軟化、骨胳疼痛,甚至骨折等。慢性肝炎、肝硬變、肝癌等常發生維生素A缺乏,出現暗視適應障礙和強光閃爍後視力恢復障礙。急性肝炎病程較長者亦可發生。

乾燥結合症

包括乾性角膜炎、口腔乾燥及一種結締組織疾病(最常見者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或全身性紅斑狼瘡,患者唾液腺或淚腺可腫大,多見於40-65歲女性,男女比例為1:9,罕見於兒童。

甲狀腺功能改變

主要發生甲狀腺功能障礙,患者血清蛋白結合碘、基礎代謝率增高,碘吸收減少。多由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引起。

其他

B肝併發症 B肝併發症

尚見腎小管酸中毒、間質性肺炎,偶可引起胸腔積液、急性多肌炎和嚴重呼吸性鹼中毒等。

併發症的輔助檢查

肝功能檢查

包括膽紅素、麝香草酚濁度試驗、AST、ALT、A/G、凝血酶原時間、血清蛋白電泳等。

特異血清病原學檢查

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IgM。有條件可檢測HBV-DNA,

DNA-p,Pre-S1、Pre-S2等。採用原位雜交技術檢測肝內HBV-DNA。

肝臟活檢

肝穿刺類檢查

其他

血糖、尿糖、尿常規檢查等等

B肝併發症的危害

現代醫學實驗證明,B肝病毒侵入人體後,並不直接引起肝細胞的損害,只是在肝細胞內吸收營養賴以生存,並在肝細胞內複製、繁殖。其複製病毒的“零部件”如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釋放在肝細胞膜上,引起人體免疫系統對這些抗原物質產生免疫反應,這種反應造成肝細胞的損傷、壞死。免疫反應的強弱決定於肝臟受損程度及臨床症狀輕重。這場由病毒引發的、免疫系統對肝細胞的戰爭,使大約25%的患者的肝臟成為戰火連綿的戰場,肝臟的損傷由此加重。

慢性B肝併發症

肝源性糖尿病

肝源性糖尿病有兩型。(1)胰島素依賴型:是由於肝炎損害了胰島β細胞,導致胰島素分泌減少,要靠補充胰島素治療。(2)非胰島素依賴型:是肝臟對胰島素降糖的生理作用降低,以致胰島素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本型糖尿病多見,胰島素治療效果較差。

脂肪肝

慢性肝炎易繼發脂肪肝,其機理為:(1)進入肝臟的脂肪酸增多;(2)肝臟合成脂肪酸增加或氧化減少,致使甘油三脂增多;(3)肝細胞輸出甘油三脂減少;(4)進入肝臟的糖過多。患者常在肝炎後發胖,血清谷丙轉氨酶(ALT)中度升高、血脂升高,肝臟B超檢查呈脂肪肝波型。

高膽紅素血症

此指病毒性肝炎後部分病人遺留輕度黃疸,黃疸持久不退,中西藥治療效果欠佳,肝功能大多正常。

肝硬化

肝炎後肝硬化有兩種,一種是大結節性肝硬化,一種是小結節性肝硬化。後者常發生於部分無症狀、B肝表面抗原(HBsAg)攜帶者。此類病人由於症狀不明顯,肝功能損害輕,呈長期隱匿性發展,直到肝功能失代償,出現腹水或上消化道大出血等症象時才被確診。

肝癌

上述兩種肝炎後肝硬化均可發展成原發性肝癌。無症狀慢性HBsAg攜帶者也可不經過肝硬化階段,而發展為原發性肝癌。

酒精肝的三種常見的晚期症狀

1.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酒精肝晚期的基本症狀,酒精肝患者在出現消化不良這種症狀時,經常會表現為斷斷續續地有上腹部不或疼痛、飽脹、燒心(反酸)等。

2.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酒精肝晚期嚴重的症狀表現。晚期酒精肝患者出現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現象會導致急性周圍循環衰竭。失血量達大,出血不止或治療不及時可引起機體的組織血液灌注減少和細胞缺氧。

3.食管靜脈曲張:食管靜脈曲張是酒精肝晚期的常見症狀之一。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突出的症狀是嘔血,往往是突然發作,血色新鮮涌吐而出,甚至呈噴射狀。

大三陽併發症

(1)、幾乎所有的B肝患者都會伴有乏力、沒有食慾、噁心老是想吐的症狀,乏力的原因可能是肝功能代謝下降,營養物質的吸收跟不上引起的,同時食物的代謝異常就會導致胃腸方面的症狀的。

(2)、肝區疼痛。雖然肝臟是一個細弱遲鈍的器官,即使受到損傷也不會感覺到痛的,但是肝臟表面的包膜含有豐富的神經,當肝臟因為炎症發生腫大時,肝表面包膜張力增大,就會刺激包膜上的神經,繼而使患者會有肝區疼痛的的症狀出現。

(3)、當大三陽導致肝損傷以後,對膽紅素的代謝也會發生異常,這樣膽紅素就會進入血液循環,就會使血清中膽紅素的含量升高的,使患者伴有眼睛鞏膜、皮膚以及尿液發黃,這在臨床上叫做肝細胞性黃疸。

(4)、另外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肝病面容,伴有肝掌以及蜘蛛痣,這些都是肝細胞受損相對比較嚴重時才會有症狀。

小三陽併發症

1、全身症狀:以蕁麻疹最多見,其次是紅旗、斑丘疹、血管神經性水腫,以上病變多在急性肝炎症狀出現前數日至數周開始,亦即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潛伏期或病程早期,多見於年輕人。關節炎,以肘、腕、膝關節為多見,疼痛並不劇烈,頗類似遊走性風濕性關節炎。

2、維生素缺乏症:慢性肝炎常有維生素D缺乏,並由此繼發鈣和磷的缺乏,導致骨軟化、骨胳疼痛,甚至骨折等。慢性肝炎、肝硬變、肝癌等常發生維生素A缺乏,出現暗視適應障礙和強光閃爍後視力恢復障礙。急性肝炎病程較長者亦可發生。

3、心血管病變:如心肌炎、心包炎、結節性動脈周圍炎等。前二者可能為B肝病毒直接侵犯心血管而引起,後者則系免疫複合物沉積於小血管壁引起。

4、腎臟病變:比較多見。早期出現無症狀蛋白尿、血尿、甚至顆粒管型,病情多變且遷延難愈,逐漸發展為腎功能不全,也有自愈病例。

5、血液系統病變:主要是再生障礙性貧血與溶血性貧血。多見於兒童及及青年。

6、消化系統病變:早期胃腸黏膜出現炎性改變,故有上腹不適、噁心、嘔吐等症狀。急性胰腺炎:多見急性水腫性胰腺炎,主要發生於重型肝炎病人,原因不明。

7、精神神經系統病變:這也是常見的B肝併發症之一,神經系統受累以顱神經受累為常見,還可出現嗅覺、味覺障礙,聽覺喪失,煩躁、易怒、失眠、多夢等,有些精神症狀在恢復期後仍可持續一段時間,極少數出現狂躁或高度抑鬱。

B肝併發症的預防

B肝併發症治療的關鍵在於其原發病,即B肝的基礎上,由於B型肝炎乞今尚缺乏特效治療,對於慢性B肝併發症的預防也如此,總的做法是採取綜合性措施。

1、適當休息,戒菸酒。症狀明顯時應臥床,輕微時可散步或輕微勞動。

2、飲食清淡、富有營養,有充足的熱量、蛋白質和維生素。進食少或有嘔吐者應輸液,必要時可輸入血漿或白蛋白。

3、肝功能異常時應服食保護肝細胞的藥物,如甘草酸、肌苷、聯苯雙脂、雙環醇等。對有下列情況者可考慮抗病毒治療:

(1)B肝病毒(HBV)處於活躍的複製狀態(血清HBeAg、HBV-DNA陰性,或抗HBe、HBV-DNA陽性);

(2)谷丙轉氨酶(ALT)在100u以上;

(3)ALT正常但肝組織有明顯炎症或有肝纖維化形成。抗B肝病毒藥物有干擾素和核苷類似藥二類。套用干擾素6~12個月,B肝表面抗原(HBsAg)轉陰率為7.8%,B肝e抗原(HBeAg)和HBV-DNA陰轉率分別為33%和37%。核苷類似藥物如拉米夫丁、泛昔洛韋、阿的福韋等治療12個月,可使部分HBeAg及HBV-DNA轉陰。上述兩類藥物可抑制病毒複製,防止慢性B肝向肝硬化和肝癌發展。但總的療效還不理想,費用高,療程長,有時可發生不良反應,故應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服用。

4、免疫調節治療。目的在於提高抗病毒免疫,增加免疫細胞的數量和功能,刺激某些免疫物質的產生,增強抗病毒免疫的能力。常用的藥物有胸腺肽α1(商品名日達仙),治療6個月後,HBeAg、HBV-DNA轉陰率為25%左右。胸腺肽α1極少副作用,特別適用於干擾素治療失敗或不能耐受干擾素治療、出現肝功能明顯異常而病毒複製仍活躍的病人。

5、避免使用對肝臟有損害的藥物。老年人肝臟的解毒機能降低,容易受到藥物或有毒物質的傷害。一些對肝臟較敏感的藥物,如紅黴素、異煙肼、磺胺、抗癌藥、減肥藥、保健品及某些中藥、中成藥等均應慎用。

6、定期做肝功能複查。慢性B肝患者,每隔3~6個月應查一次肝功能。出現明顯症狀時則應及時檢查。抗病毒治療者每月查一次肝功,3個月查肝炎標誌物與HBV-DNA。谷丙轉氨酶(ALT)、穀草轉氨酶(AST)是反映肝功能損害最敏感的指標;血中Ⅳ、Ⅲ型膠原、 連蛋白(LN)及血清透明質酸酶(HA)是反應肝硬化較敏感的指標,甲胎蛋白(AFP)的測定是診斷肝癌最有價值的標誌物。此外,B超、CT等影像學檢查對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的診斷更是不可少的。

B肝併發症可控

一項有中國科學家參與的國際性研究首次證明,慢性B肝患者通過用藥治療可以將各種B肝併發症包括肝癌的危險降低一半,專家稱,未來三年內將可能控制B肝的發展進程。

該項研究的名稱為《拉米夫定對晚期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的慢性B肝患者療效研究》,結果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這是世界最權威的醫學雜誌之一。這項研究選擇的治療對象均是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B肝併發症的B肝患者,科學家們分析了來自9個亞太國家與地區的41個醫學中心的數據得知,慢性B肝病人接受拉米夫定治療32個月後,患者中出現疾病進展的比例僅8%,未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中該比例則達18%。服藥病人只有3%肝臟病變繼續加重,而沒有服藥的人中,在這32個月期間有9%肝臟病變加重。更令人振奮的是,治療組發生肝細胞肝癌的比例為4%,不用藥治療者這一數字則達7%。

據參與該項研究的中國專家介紹,拉米夫定應該是通過抑制B肝病毒活動起效的,雖然之前一直使用此藥用於B肝治療,臨床醫生們也大多憑藉經驗認可抗病毒藥物能夠延緩B肝惡化的發展,但是,這是首次通過世界最嚴格的研究證明B肝併發症的發展可以通過藥物被遏制。專家推測,即將在國內上市的一些新型抗病毒藥物也可能會有此效果,不過需要進一步驗證。他說:“該結果向人們傳達了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得了B肝併發症也不必喪失信心,相信在未來三年內,醫學界將有能力控制B肝併發症的出現和發展。”

B肝病毒性腎炎

病因

B肝病毒侵入人體後, 不僅會在肝細胞內複製,引起B肝,它還會產生免疫複合物並沉積在腎組織內,致使腎小球基底膜發生病變。腎組織受到破壞,自然會影響原尿的過濾和重吸收功能,從而出現一系列腎炎症狀。

輕者可有眼瞼浮腫、腰酸痛、周身乏力、尿黃、尿少等;重者可出現高血壓、血尿、肢體水腫;腎功能嚴重受損者會出現少尿或無尿,最後常因尿毒症而危及病人的生命。

如何確認病情

當發現自己患了腎炎時,做以下檢查便可確診。化驗尿發現有大量紅細胞、蛋白和管型;24小時尿液中蛋白達3?5克以上;空腹血化驗血清B肝病毒表面抗原或抗體呈現陽性,或用敏感的多聚酶鏈式反應檢查B肝病毒感染為陽性反應;進行腎組織活檢,發現為膜性或膜增殖性腎炎;或從中找到HBsAg、HBeAg、HBcAg以及其相對應的抗體。

在我國B肝病毒的感染率約為8.8%,引起腎損害者占6.8-20%,B肝相關性腎炎約占腎小球腎炎的10-25%。B肝相關性腎炎50%為膜性腎病,有自愈傾向;45%為膜性增生性腎病,多伴有高血壓,約20%患者發展為腎功能衰竭。

B肝病毒相關性腎炎的防治措施包括病因治療及對症治療,前者即抗病毒治療抑制病毒複製;對於表現為大量蛋白尿且無病毒複製的可在嚴密監測病毒複製及肝功能的前提下,謹慎使用糖皮質激素減少蛋白尿、保護腎功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