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60年中國青春美文經典(上下冊)》是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簡介
王劍冰,當代作家,全國魯迅文學獎二、三、四屆評審,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散文學會會長,中外散文詩協會副主席,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出版著作有詩集《日月貝》、《歡樂在孤獨的那邊》、《八月敲門聲》;散文集《蒼茫》、《藍色的迴響》、《有緣伴你》、《在你的風景里》、《遠方》、《絕版的周莊》、《喧囂中的足跡》、《王劍冰散文選》;理論集《散文創作談》、《散文時代》、《散文散文》、《文本現場》;長篇小說《卡格博雪峰》等。 其散文《絕版的周莊》入選上海高中語文課本,並被刻碑於周莊,被周莊授予榮譽鎮民;《喧囂中的足跡》被中國現代文學館和寧波天一閣藏書樓收藏,《絕版的周莊》被德國國家圖書館收藏。曾獲全國首屆及第三屆冰心散文獎,全國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中國文聯理論獎,河南省政府文學獎,中國散文詩90年重大貢獻獎等。 其曾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解放軍藝術學院等近百所高校及重點中學作過專題演講。
圖書目錄
上冊
序:關於六十年青春散文
人生篇
山地回憶
誰是最可愛的人
荔枝蜜
第二次考試
《師說》解
井岡翠竹
放歌山海關
我站在長城上,傾訴
小鳥,你飛向何方
渴望苦難
大唐的太陽,你沉淪了嗎
唱片年齡
城南舊事
永遠的少女
居長安
孤獨女子
白色的鳥藍色的湖
舞者
痛苦的飄落
一個人的工廠
賣花姑娘
李白的“毛病”
文字的斷想
出走的衣冠廟
金子
討厭的男生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杜拉斯:文本的表演
像老人一樣
社會篇
社稷壇抒情
松樹的風格
人和鬼
憶當年,穿著細事且莫等閒看
晉祠
陽關雪
夜宿泉州
甲子談鼠
黑土地
在那藍色的海邊
大禹的寂寞
阿央白
總想為你唱支歌
城市的日落
祖先歌舞
種粒
白音布朗山
衙門
另一種呼喚
精神明亮的人
白原
古寺的交響
杜拉斯:愛情·語錄·暴力傾向
初雪圓明園
青銅
麻將
小街之美
季節的意向
懷念紅狐
海參崴隨想
哲思篇
靈魂·眼睛·語言
醜石
散步
河流的秘密
春雪化時
錯位
莊嚴的時光
對身體的感受和理解
審視
關於跌跤的十八點思考
一隻小野鴨的超能量
近思錄續
情感篇
荒山之夜
榫
更為富有的一刻
夏天落下的第-顆紅豆
清清岷江水
我的三次初戀
用痛感想像
美麗不需要結尾
玫瑰,與愛情無關
大愛無邊
痛
奶奶和一九五三年的諾貝爾獎
觸摸
月桂樹上的花冠
守望北溝
讓我許個願
有緣伴你
生活篇
北京的春節
花潮
秋色賦
榆錢飯
總是難忘
女孩子的花
童年舊事
河之女
仰不愧於天
生命本來沒有名字
仁山智水
……
風物篇
感情篇
文摘
上冊
人生篇
廖沫沙
《師說》解
年過五十的老先生,大概總讀過韓愈的《師說》。這篇文章里很有幾句話值得今天當老師和學生的想一想。例如他說: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韓愈的原意,是因為自己接受了門徒,為了抵制當時輿論的非議,所以寫這篇文章自解。他的意思是說,自己雖是做了先生,並不一定樣樣賢於弟子,從他學的人也不一定不如他,人們不必因此而大驚小怪。本來,只要是一個人聞道在先,不管他是什麼人,都可以拜為老師。要學習的是知識,用不著問他“生乎吾前”或“生乎吾後”;也用不著要求老師精通百般武藝,只要他有一門是比自己好的,就應該認他為師,向他學習。這是講給求學的人聽的。但也可以反過來講給“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們聽。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這是一個真理,並不是瞎說。老師和學生並沒有什麼不可逾越的界限。在這門知識上老師高於學生,在另一門知識上,學生也可能高於老師;今天老師高於學生,明天學生可能高過老師。這也是辯證法,對立面的統一。老師和學生可以互相轉換,學生要向老師學習,老師也有需要向學生學習之處。
禮記的《學記》有一段著名的話,意思也和這相近:“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說命曰:'教學半'。其此之謂乎!”禮記的話著重在自反自強,不如韓愈說得更徹底。但是它所說的“教然後知困”,“教學相長”,所引的“教學半”(就是說教學各居其半,相反而相成),就是在今天說來,也還是顛撲不破的。
做先生的必然同時做學生,或者首先做學生,像馬克思所說的“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這個道理說來很淺顯,但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卻很不容易承認。特別是當老師當久了的人,或者像韓愈所說的“術業有專攻”的人,就很不容易接受這個辯證法。
老師們不容易接受這個道理,倒也事出有因。“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雖是封建思想的代表者韓愈所提出來的一個觀點,但是在封建時代卻並不通行。正好相反,“天地君親師”,在封建時代,老師是同“天地君親”在一起,居高而臨下,弟子哪裡能同老師上下平等而又矛盾統一呢?老師畢竟是老師,師道尊嚴,神聖不可侵犯,弟子畢竟是弟子,怎可以超過老師?這個觀點相沿成習,直到不久以前,還有許多人沒有料到千古以來的老師和弟子,會有一個倫常大變的時候。
新的師生關係,倒真像韓愈所說的,是“不恥相師”。就是互為老師,互為學生,彼此平等,不分尊卑,真正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誰有學問誰就是老師。
當然,學術思想批判和教學改革,是應當有方針、有目標的,方針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目標是提高學術和提高教學,不是為批判而批判,為改革而改革。從學生方面來說,應該有“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尊重真理的精神;從老師方面來說,也應該像孔夫子那樣,有一點“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的雅量。
韓愈援引孔子的先例,作出判斷說,“聖人無常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真正聰明有學問的人,沒有一定的老師;見人有學問,不管是誰,就認他為師。我想還得給他添一句:“師亦無常道”,就是當老師的並不經常等於真理。一個當老師的人,既要敢于堅持自己的真理,又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非真理。只要能做到這樣一點,他就是“常師”和“真師”了。要保持師位的,不妨試一試這條方案,同學生們一道來為科學真理奮鬥。
在另一方面,當學生的也應當了解:既然師和弟子的關係並不以師必賢於弟子、弟子必不如師為條件,那末,今天的學生在看到老師的某一方面的短處以後,也就不應該馬上得到結論說,老師再不能做老師了。某一方面的短處並不等於一切方面的短處;反之,某一方面的長處也並不等於一切方面的長處。即令把學生和老師換個位置,對於比自己多一些知識的人也仍然應該“不恥相師”。何況位置還並不能互換;何況今天的學生擔負著重大的使命,更應該深切地認識自己知道的還很有限,還必須虛心地向一切有所知、有所長的人學習,特別是向“術業有專攻”的老師們學習呢!
這就是我的《師說》解。
(選自1959年1月2日《人民日報》)
序言
二○○九年是建國六十周年。六十年間,在散文寫作方面可說是一個巨大的收穫,很有值得總結的東西。中國青年出版社就動議出版一套建國六十年青春散文經典,任務交給了我。這可以說是一項十分重大的工程。好在我多年涉獵與研究散文,對散文的發展脈絡和那些作家還比較熟悉,就放下手頭的事情,再次扎到散文堆里。
什麼是青春散文呢?首先應該是描寫青春、歌唱青春、體味青春的散文,而這些散文又是由青年人寫出的。青春,如詩如夢、如畫如火。每一個人都會經歷過,而每一個人的青春經歷的時代及生活氛圍又不盡相同,所以寫出的東西也就不-樣。又由於經歷不同,個性不同,感想不同,表達的方式也就不同,這就形成了一個色彩紛然的創作景象。
從建國初期到“文革”開始的十七年,整體上說,中國的文學創作還是興盛的,這個時期的散文產生了一大批好作品,主要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一九五六年以前,那時新中國剛剛建立,一切處於熱潮之中,加上不久即開始的抗美援朝,調動了全國廣大青年的積極性,一些類似於特寫通訊式的紀事散文大量湧現,孫犁、魏巍、劉白羽、楊朔等年齡不算大的作家都有很好的作品,而且他們也是在這個時期被大家所熟悉。這時的散文尚未有進入到美文範疇,描景寫情的仍很少,因此散文的真正意義也就沒有完全地體現出來。直到一九五六年,由於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作家們的創作心態變得自由,視野變得開闊,散文格局發生了變化,遂出現了一批真正意義上的散文作品,如《第二次考試》(何為)、《香山紅葉》(楊朔)、《社稷壇抒情》(秦牧)、《洛陽燈火》(白樺)等,單從篇名上就能看出散文的意味了,甚至已經感覺到了“五四”傳統的復甦。如果順著這個脈絡走下去,散文無疑會進入一個新的境地。可惜第二年形勢就發生了意想不到的逆轉,五年中經歷了一系列的多事之秋。